天水孔廟

天水孔廟

天水孔廟(天水,古稱秦州,又稱秦州孔廟,位於秦州區中華西路步行街,歷史上這裡稱為學士街。近年發現的明代石碑,記錄了當時秦州鄉賢的名字和功績,這裡的學士街與箭場裡的名稱相對應,一文一武,大概是古代文人與武士各自活動和學習的場所。去年,修繕了歷史上保存在這裡的孔廟,也恢復了孔夫子的大院石雕像和大殿內的浮雕像。今年春節,孔廟的主體工程完工,開始接待遊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水孔廟
  • 地理位置:甘肅省天水市
介紹,歷史,地理環境,社會,文化,

介紹

孔廟儀門孔廟儀門
中國古代從唐宋時期開始,府、州、縣都設有孔廟或文廟,為供師生祭祀先師和教授學子的聖賢之地。

歷史

從元大德六年始建至民國十四年的600多年間,文廟先後維修了10次。解放後,文廟尚存大成殿、東西廡殿、戟門、西學宮、鄉賢祠、名宦祠、崇聖宮、明倫堂、藏經閣等主體建築。上世紀60年代前後,拆除了文廟東面的名宦祠、崇聖宮、明倫堂、藏經閣等建築。90年代初期,舊城改造拆除了文廟西面的西學宮、鄉賢祠及老師的宿舍等附屬建築,新建文廟商場。2004年,維修文廟和整治周邊環境時,拆除了文廟的東西廡殿和大成殿東側的一棟附屬建築以及戟門東邊的一些古建築。目前,文廟建築僅存大成殿與戟門兩處。

地理環境

秦州文廟設在州衙所在地大城的西南隅。據清乾隆年間秦州知州費廷珍編修的《直隸秦州新志》載:“文廟在城內西南隅,上為大成殿,左為崇聖宮,台下東西兩廡各九間,前為戟門,門外左名宦祠,右鄉賢祠,中為泮池,前為欞星門,外東西二門相對,門外為‘德配天地’,‘道貫古今’坊。相傳元代大德六年教諭粱公弼始創”。

社會

秦州文廟是1981年被天水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但是,文廟自民國十四年維修之後,此後近80年間再未進行過維修。秦州文廟由於年久失修,風雨侵蝕,大成殿屋頂滲漏,斗拱變形,金柱傾斜,基礎下沉,已是岌岌可危。
2004年2月,秦州區政府為了搶救歷史文化遺存,弘揚歷史文化名城風采,結合已經實施的文廟周邊環境整治,決定由秦州區開發辦負責對文廟進行維修。同時將現存的文廟及其周邊的使用功能定位成文化休閒廣場,使文廟原本所具有的祭祀和講學的傳統文化功能及格局被改變並削弱。
維修工程開始後,區上要求文化部門負責對文廟維修工程的技術質量以及文廟文物本體建築構件磚石進行監督。文化部門即安排文物股和稽查隊的兩名同志每天去施工現場進行巡查。隨後,由區開發辦牽頭,邀請市建設局、市名城辦、市建築設計院的古建專家和區文化部門的專業人員組成文廟維修專家小組,對文廟維修工程技術質量進行監督。
文廟大成殿因基礎下沉,需要大落架維修。由於文廟前面的中華西路和後面的民主西路在歷年的修路中不斷被墊高,使得文廟的基礎和地勢越來越低,雨季排水不暢的問題非常突出。後經過專家組討論,達成統一意見:以文廟為中心,確立文廟的主體地位,保持文廟的歷史方位,科學合理地提高文廟的基礎和台明,並根據周邊地面高度設計排水工程,以確保文廟在遇到大雨或暴雨時,院內地面及地下排水設施能夠迅速地排水。此意見以紀要形式轉施工方執行。
2004年4月23日,就在文廟維修工程開始不久,施工方在落架大成殿的過程中,在大成殿東山牆內發現了兩面銅鏡。其中一面銅鏡鑄有紀年銘文:“承安三年上元日陝西東運司官造監造錄事任(花押)提控運使高監造”;另一面銅鏡無字無款,但鑄有雙魚太極圖紋飾。在山牆內放置兩面銅鏡,且有明確紀年和陝西東運司監造的文字內容,可以推測這兩面銅鏡可能是在承安三年修建文廟時專門放置的。承安三年,為金代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距今815年。假如文廟是承安三年時修建的,那就比元大德六年(1302年)早了104年。秦州志所記載的文廟始建年代就得改寫了。當然,這僅僅是一種推測。
此前,在文廟周邊環境整治過程中,發掘出了七通古碑,加上原來散落堆放的幾通碑,共有十一通,其中明代一通、清代十通。古代碑刻,是當代人研究歷史文化非常重要的第一手文獻資料和佐證。為了保護這些碑石,維修方依照文廟的現狀和環境,設計並新建了碑廊,既保護了碑石又起到了參觀欣賞和學術研究的作用。
在修繕期間,區上通過社會熱愛文化的人士找到了遺失的原來大成殿上懸掛的兩塊匾額,“萬世師表”和“聖集大成”匾。但當時維修中的文廟根本沒有地方存放這兩塊大匾,為了安全起見,兩塊匾暫存於山陝會館中。
2004年7月,文廟維修工程竣工。維修工程結束後,按照慣例,凡是重要的古代建築維修結束,都要由主修方題寫梁記,以志主持、策劃、設計、維修、施工、監督及維修時間。大成殿大樑上由秦州區政府主持題寫了維修梁記,以為紀念。
2005年7月,文廟維修工程的周邊環境整治工作也全面完成。當時市政府要求撰寫重修文廟碑記,最後確定由人品和學問皆重於時的學者,甘肅詩詞學會副會長、《渭濱吟草》主編,張舉鵬先生撰寫碑文。先生不顧年事已高,烈日炎炎下,數次來文化部門了解維修情況,去圖書館和檔案館查閱史料,很快完成了一篇言簡意賅、文采斐然的碑記。
可是,令人痛心的是古老而珍貴的學街卻在舊城改造中被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仿古一條街。當時,天水歷史文化名城規劃的編制者,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董鑒泓先生無不痛惜地嘆言:“這是拆掉真古董,建造新古董啊!”現在,只有文廟的大成殿、戟門以及那兩株古柏和六株古槐尚存。和它一起的那些老街老屋都已不復存在了。數百年來,天水文廟的建築群被歷史剪裁得僅剩下一座單體的文廟建築。

文化

行走在文廟的學街上,文廟,就像是矗立在當代人心目中的一部博大而精深的古書。近兩千年來,人們一直在汲取著它的微言大義,它每一處都散發著恢宏而醇厚的思想,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徵,也是拜謁和崇尚聖哲的教育基地。保護它,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保護它,就是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