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桂山

天桂山

天桂山,位於河北省會石家莊市西北90公里處的平山縣境內。是我國北方著名的山嶽古剎型風景名勝區,2001年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區,2002年被國務院審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3年被國家旅遊局和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青年文明號”單位。

景區總面積132.5平方公里。境內奇峰突起,怪石林立,洞泉遍布,林繁花茂,雲環霧繞,古剎重重,既有雄秀交融的天然風光,又有皇家園林的高貴氣韻和道家仙山的莊嚴氣勢及神秘色彩,俗有“皇家道院”之稱,“北方桂林”之譽,為我國名山大川中一朵瑰麗的奇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桂山
  • 外文名:Mount Tiangui
  • 別名:三門寨
  • 最高海拔:1270米
  • 地理位置:河北省平山縣
  • 景區面積:132.5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08:00~18:00
  • 門票價格:65.00元
  • 著名景點:青龍觀
  • 建議遊玩時長:3-4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秋季最佳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地理位置,地質地貌,地質條件,地貌特徵,旅行指南,氣候水文,氣候條件,水文條件,景觀,自然景觀,人文景觀,

地理位置

天桂山位於河北省平山縣西南部北冶鄉境內,處於太行山中段深山,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8′至113°51′,北緯38°9′至38°17′。東距省會石家莊市80公里,北距革命聖地西柏坡35公里,距離華北著名的溫泉度假區30公里。風景區範圍東自險溢河谷,西至北冶鄉界,北起趙家溝--柏樹莊--北冶車行路,西南止於省(縣、鄉)界,南與山西盂縣相鄰,總面積132.5平方公里。
天桂山
天桂山的西面與山西的盂縣接壤,南面是著名的沕沕水生態旅遊區,北面與平山縣境內的第一高峰駝梁遙相呼應,其東面就是美麗富饒的華北平原,登上望海峰,可以遙望崗南水庫和黃壁莊水庫就象兩顆明珠一樣鑲嵌在華北大地上。

地質地貌

地質條件

天桂山風景區處於新華夏構造體系太行山隆起帶井陘凹陷的北緣,區內廣泛出露古生界灰岩,僅在北部邊緣三清峰、插旗垴北坡山腳有古老的太古界變質岩分布。此外,三清峰與插旗垴北坡二棧崖及險溢河、燕尾溝下游深切河谷底部兩側有中元古界長城系紅色石英砂岩、砂質頁岩出露。古生界寒武系和奧陶系灰岩構成風景區山峰的主體,與下覆的中元古界長城系紅色石英砂岩假整合接觸。寒武系下統為灰黃、紫紅色鈣質白雲岩、頁岩;中統為灰黃、灰色中厚層竹葉狀灰岩、鮞狀灰岩及粉砂岩;上統為黃灰巨厚、厚層中晶白雲岩、小竹葉狀白雲質灰岩及泥質條帶灰岩。其上覆下中奧陶系地層,由厚層灰岩和豹皮灰岩等岩性構成,出露於殺九坨一草垛山山脊及南部省界山脊一線,與寒武系地層整合接觸。階段在天桂山南坡腳燕尾溝岩層傾向SE160°傾角 5~7°。
天桂山天桂山

地貌特徵

風景區地勢由西南向東北(險溢河谷地)傾斜。最高峰位於與山西交界上的黑狗尖,海拔1426米,其次是殺九坨海拔1296米,天桂山主景區三清峰海拔1054米。河坊村險溢河谷地海拔310米,為風景區最低處。一般相對高差400~600米,如天桂山三清峰南側停車場海拔540米,相對高差500米上下。風景區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除天桂山主景區三清峰、望海峰外,主要分布於殺九坨--翠屏山--草垛山一線和沿省界延伸的系列山脊。由於山體幾乎全部由寒武系和奧陶系灰岩構成,因此,形成了太行山中段典型的中低山喀斯特地貌。
風景區內山勢多呈東西走向,由北向南,山與谷地依次為:大天橋--小天橋--插旗垴--三清峰--望海峰等;燕尾溝谷地;殺九坨--翠屏山--草垛山;井子峪--沕沕水谷地;黑狗尖向東南沿省界延伸的山脊,呈現出三山夾兩谷(溝)的地貌格局,其東緣為險溢河谷地。山間次一級小支溝發育,且切割侵蝕強烈,加之斷崖崩塌等內外營力共同作用,形成了山高谷深,地形破碎的地形特點。又由於地殼在新構造運動中強烈階段性抬升,這裡岩層又近於水平,山體多呈階梯狀陡崖狹棧形態,有的山頂殘留夷平面,成平頂山,有的進一步發育,山頂脊線呈梁狀的牆狀山,還有峰叢、孤峰等。山崖邊緣常見造型怪石地貌及大小不等的溶洞、天縫、天生橋等暖溫帶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類型。
風景區內喀斯特地貌特點,一是類型多種多樣;二是地貌發育典型;三是具有較高美學觀賞和科學研究價值。由於受暖溫帶氣候(主要是氣溫和降水量)的制約,這裡的喀斯特地貌發育程度不如熱帶和亞熱帶,但從整體看,這裡既有奇峰怪石,也有地質歷史上發育的喀斯特溶洞,地貌類型比較多。
地表喀斯特地貌類型有石芽(小石林)、溶坑、小溶溝、孤峰、石墩、石牆、石柱、峰叢、天生橋、豁口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溶洞,有上千米的大型溶洞,如銀河洞。但多數為數十米深的中小型溶洞,如青龍觀下方的真武洞。也有下凹坑狀的泉洞,還有發育到晚期的穿洞。這裡的溶洞由於地殼抬升,多分布於二棧和三棧之間的崖壁間,脫離潛水面時代久遠,洞內碳酸鈣澱積地貌如鐘乳石不發育,但洞內溶蝕和侵蝕地貌十分典型。
天桂山喀斯特地貌天桂山喀斯特地貌

旅行指南

A、公路主幹線:石閻公路 天桂山旅遊路
石閻路起於河北省會石家莊,止於山西省閻家莊,東西縱貫平山縣境,其中平山段長90公里。
天桂山旅遊路始於古月鎮,止於天桂山停車場,全長19公里。
B、路面狀況:
自石家莊市至景區80公里,全部為一二級公路,其中石家莊市至古月為一級公路,路面標準為一級水泥路結構,自古月鎮至景區19里公路旅遊路標準為二級路,交通十分方便。
C、公交抵達方式:
石家莊發往天桂山景區的公共汽車,具體發車時間為:
石家莊北站→天桂山(停車場):每日早6∶30發車,上午10:30發車,下午13∶30發車;
天桂山(停車場)→石家莊北站:每日早6∶10發車,上午10:00發車,下午15∶00發車;
D、旅遊專線
石家莊有發往天桂山旅遊專線客車
門票65元,團購價55元,30元(淡季)

氣候水文

氣候條件

天桂山風景區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類型,但由於地處山區,海拔較高,又具有明顯的山地氣候特點,與平山縣城及東部平原氣候相比,比較溫涼濕潤,從谷底到山頂氣侯垂直分布比較明顯。
據調查分析,天桂山年平均氣溫8-11℃,比平山縣城低2-3℃,最熱月(7月)月平均氣溫山上20℃左右,比平山縣城低6-7℃,比石家莊市區低7℃,夏季涼爽的氣候,為消夏避暑提供了氣候條件。最冷月(1月)月平均氣溫-4℃左右,比平山縣城氣溫低一些。東西向山體阻擋了北風寒流,陽坡春季花開較早。天桂山年降水量649-690毫米(北冶鄉所在地觀測為633.2毫米),比平山縣城多110毫米左右。年內以7、8月降水量最多,約占全年的65-70%,1、12月及春季降水量較少,但常有寒潮降雪天氣,陰坡積雪,有的年份到4月積雪才融化完。積雪融化,在一些溝頭崖壁可見冰掛景觀。天桂山年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相對變率達29%。如1963年年降水量達910多毫米,年最多降水量與最少值差670毫米,多雨年常鬧洪災。夏季天桂山多地形雨,溫暖氣流往往沿東西溝谷而上,遇山體抬升致雨。同時,也形成了雲霧景觀,尤其雨後乍晴時,燕尾溝、沕沕水溝等處可見雲海或流霧。
天桂山年平均風速2米/秒,年內以春季風速較大(平均2.3米/秒),秋季最小(平均1.8米/秒)。溝谷走向和坡向制約著盛行風向,一般情況下,春、夏多為東風,秋、冬西風和西北風占優勢。盛夏山上夜風吹來,涼風撲面,清爽宜人。

水文條件

天桂山景區屬於滹沱河支流之一的險溢河流域。險溢河發源於山西省盂縣石寨溝,由清風村南部入平山縣境,從天桂山風景區東界縱穿而下,先後納廟水溝(惡石)、井子峪--沕沕水溝、燕尾溝等較大支溝,經清風、塔崖、七里坪、南冶、北冶、河坊等村,出風景區後在曹家莊匯入崗南水庫。河長62.4公里,河床平均縱比降17.2‰。
井子峪--沕沕水溝是險溢河最大支流,發源於井子峪西南黑狗尖東坡,經井子峪、莊旺、黃安、沕沕水、獅子坪等村,在塔崖匯入險溢河。沕沕水以上溝床平時乾涸,到沕沕水,由於得到靈泉水補給,溝內清水常流,向下游由於溝床滲漏,又潛入地下。
燕尾溝發源於殺九坨東坡,由於上游分為西溝和北溝兩支流.形如燕尾而得名。西溝和北溝在燕尾莊相匯,在天桂山主峰和南山翠屏山之間東流,在西岸村匯入險溢河。
險溢河及其燕尾溝、井子峪一沕沕水溝等支流,具有太行山區石灰岩山地河流的一般水文特徵,即地表水缺乏,河溝平時乾涸斷流,大雨之後為排洪通道,成為典型的季節性河流。但由於山地河流強烈下切侵蝕,如燕尾溝、險溢河上游清風村南部河段,出現了深切峽谷。有的河段,切入潛水面以下,河床底部有泉水出露,在河床出現小股水流,如清風村河段、南冶河段、沕沕水以下河段、燕尾北溝、燕尾溝梨樹灣河段等,皆有溪流。

景觀

自然景觀

雄險奇絕的山體景觀
天桂山東出太行山脈,座北朝南,東西綿延數十公里,如一條長龍凌空起舞。遠觀之,萬山嵯峨起伏,群峰亂插入雲,層巒疊嶂,爭奇斗險,猶如浩浩大海,波騰浪奔。座座山峰,或巋然獨持,雄瞰周遭;或相揖相拱,環列如屏;或刀劈斧削,壁立千仞。有的形如蹲虎,有的狀若睡獅,有的山骨嶙峋,有的形容岌峭。山間鳥道羊腸,蜿蜒而上。登臨山頂,俯視懸崖,驚心動魄;遠眺眾山,如螺如簪;暸望天際,數十公里遠的崗南水庫波光依稀,一片泛白。
獨特的崖棧地貌景觀
風景區山體由於階段性抬升和相對穩定遭受剝蝕,又因岩層多近於水平,在內外營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典型的崖棧地貌,即陡壁成崖,崖頂盤山狹階為棧。風景區內較高山峰普通存在著四棧兩崖。以天桂山三清峰為例:一棧海拔630米,為山腳由砂頁岩構成的坡梁面;二棧海拔750米,即第一層溶洞(如真武洞)、二道靈官所在高度;下臨懸崖,形成了山半仙境之境界,沿絕壁西側節理裂隙開鑿的登山“天梯”,是謂險境。山頂剝蝕面為頂棧。天桂山之險,即由這種獨特的崖棧地貌所成。游路常常沿崖間節理開鑿而成“天梯”,如青龍觀白毛仙姑洞西側崖間的“天梯”等,都是以險為特色的景點。
由於溝谷流水溯源侵蝕,溝頭崖壁產生重力崩塌而形成弧形谷,因回音效果極佳,又稱回音谷。風景區內回音谷有多處,一般崖壁高達40-80米,弧形直徑30-40米,平時為乾谷,雨後成瀑布。回音谷比較典型的有:銀河洞景區小寨北側的回音谷、百丈雲梯下的葫蘆谷、燕尾莊西側滴翠谷、天桂山蒼岩殿東側的回音壁、後山的“雙谷回音”以及險溢河上游清風村南的巨型孤壁等。
驚險壯觀的天橋奇觀
黃龍洞與銀河洞之間絕壁上有兩處喀斯特地貌發育晚期的天生橋景觀,稱為大天橋、小天橋。其中大天橋高120米,寬5米自厚9米,跨度160餘米,橫跨於絕壁之上,下臨萬丈深淵,遠望如天際飛虹,觀之雲托橋,橋載雲,驚心動魂,異常壯觀。其規模體量,堪稱北方第一天生橋這種北方罕見的喀斯特天生橋,不僅有奇特的觀賞價值,而且也有很大的科考價值。
造型奇特的峰石景觀
這裡喀斯特奇峰主要展現在山頂形態上,如尖錐狀多是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古剝蝕面上殘留的峰叢,它構成了風景區的高峰,如黑狗尖(1426米)、殺九坨(1396.7米)、猴崖尖(1231米,省界)、小木口尖(1142米,池上村北)等。殘留兩個峰尖或石柱的奇峰如筆架山等(南山,天桂山停車場南側)。平頂或渾園狀的為垴,如插旗垴(981米)、關南垴(1088米,黃安村西南)、許頭垴(1019.7米,留家坪村北)、仙人垴(黃安村北)、孤垴(燕尾北溝)等。還有一些造型奇峰,如獸似物,十分逼真。如駱駝岩(三清峰與插旗垴之間鞍部),雞冠峰、閻王鼻子(1040米,黃安村附近)等皆造型奇峰。
怪石,又是風景區喀斯特地貌另一奇觀。怪石多位於山崖邊緣或石牆頂端,有的是古喀斯特溶蝕地貌之留存;有的是山崖崩塌後殘存的石柱或石墩。其體量有別,造型形態有的如人似物,有的象獸似禽,有的矗立於危崖,有的藏於崖後,人們根據其形態,給於命名,增添了無限的情趣。如翠屏山(南山)的棒槌峰(石),上粗下細,立於危崖,十分逼真,可以與承德棒槌山媲美。棒槌峰西北側還有筆架峰,其一峰頂有棵傘形小樹,如同黃山的“妙筆生花”景觀。翠屏山還有二柱香等怪石。三清峰(西峰)和望海峰(東峰)之間為一天然豁口,稱劍豁岩,豁口間的利劍峰,高約30餘米,合圍約8米,如利劍劈岩插地。又如燕尾莊北溝西側的將軍石,以及燕尾莊北垴山崖東端的“唐僧取經”造型怪石等,都十分逼真。尤其唐僧取經石還是一處變幻造型地貌,如遊人從盤山路南望,四塊巨石猶如唐僧師徒行進在取經路上,遊人前行轉到怪石東側西望,又似金雞報曉,再向南去回望,又象天狗吠月,即從不同角度觀賞呈不同的造型,大自然之造化,令人讚嘆。上述是石牆進一步發育崩塌而殘留的石柱等怪石。另一類是崖頂有隙處溶蝕而成的造型怪石,比較典型的是三清峰南崖天梯游路上的“小石林”系列怪石景觀。造型有“游龍”、“仙蛙”、“象陣”、“金龜望月”等,維妙維俏,形體逼真。另外,這類怪石東峰山緣還有“玉兔石”、“母子石”、“雛鷹試飛”、“天外來客”等。這些造型怪石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天桂山
多姿多樣的溶洞景觀
風景區喀斯特溶洞--地下喀斯特地貌還是比較發育的,這是暖溫帶喀斯特地貌特徵之一。這裡溶洞分布高度有上、下兩層,下層發育在二棧與三棧山崖之間,如銀河洞、仙人洞、懸棺洞、真武洞等。上層位於三棧與頂棧之間,如白毛女洞、三畜洞等。風景區正式命名的溶洞有十幾外,其體量大小不等,但其共同特點為:一是溶洞走向多呈NNW--SSE向,說明溶洞發育時期的水流方向;二是由於長期脫離地下潛水面,洞頂滲水又少,多數洞內碳酸鈣澱積景觀如鐘乳石、石筍不發育,但洞內溶蝕侵蝕地貌景觀如渦穴十分典型;三是洞內積水很少,多為枯洞,但有的洞內有大型的岩溶泉,如沕沕水的靈泉。
天桂山
銀河洞 天桂山景區內至今已發現並開發的溶洞首推青龍觀西插旗垴西側的銀河洞體量最大,是迄今發現的我國北方最長的溶洞。銀河洞(俗稱無底洞)發育在寒武系中統泥質岩中,洞口海拔870米,位於山體北側的斷崖間。主洞走向NNW-SSE,洞道總長2000多米,洞內廊道與廳堂相間,最大廳堂高30米,寬25米,洞中有洞,大洞套小洞,形成了一個相互貫通的溶洞系統。銀河洞已開發的主洞內碳酸鈣化學澱積的鐘乳石、石筍不發育,主要景觀是溶洞發育過程中洞中流水(地下暗河)在水頭壓力下對洞頂、洞壁溶蝕和侵蝕形成的鍋穴、溶坑、溶蝕壁龕、溶溝等溶蝕地貌,如已命名的“銀河旋渦”、“天鍋反扣”、“極頂蒼穹”、“銀河飛瀑”等十分典型,不僅具有神秘的觀賞價值,而且也是進行科學考察和地質生產資料教育的好場所。此外洞內多崩塌殘存的塊石,有的塊石有少量的鈣質澱積,經人工整理,形成了一些造型景觀,如“天牛石”、“鴛鴦石”、“天山石林”、“睡美人”等,這為溶洞增添了情趣。還有洞底塊石,擊之發出悅耳鐘聲十分奇特。總之,特色鮮明的銀河洞,可以滿足年輕遊客探奇、探秘和求知的心理需求,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白毛女洞 青龍觀上方斷崖間的白毛女洞,因曾在這裡拍攝影片《白毛女》而得名。該洞民間原稱“三眼洞”,洞深20餘米,有東、西、南三個洞口,皆臨絕壁,險象環生,堪稱險洞,且是俯瞰青龍觀全景佳地,為遊人必到之處。
靈泉洞 沕沕水瀑布源頭靈泉洞,為一下凹廳堂形的溶洞,泉水從洞底西南角裂隙湧出,水量很大,是沕沕水電站之動力。位於景區後山(靈澤岩)景點內為差異風化而發育在砂岩中的洞穴,這裡還有兩溝谷相鄰,溝頭孤形崖壁相接,平面呈3形,遊人在谷中叫喊,可聽到二次和第三次回音,回音疊應重合,餘音不絕,雙谷回音,堪稱一絕。
黃龍洞 位於天桂山景區燕尾莊與下口鄉交界處,西接疙瘩路(山名),東傍插旗垴(山名)。黃龍洞居兩山之間,洞南下方是下口鄉槽子水村。洞口石皆紫色,唯兩旁有二石柱,其色純白,俗名玉旗桿。洞前有池,水極深,內有靈魚,投以餅餌,則躍游爭吞,視其魚呈黃色,稱之黃龍,該洞因而得名。黃龍洞高8米,深250米,洞中生水,徐徐外溢,寒氣流徹,洞口處於懸崖下,懸崖高數丈,東西長4公里,絕壁斷橫,無路可登。要到黃龍洞,可走磨石崖到槽子水的小路。
白龍洞 在天桂山景區井子峪村,洞口有一石柱,柱後有龍潭,其水清澈,上有乳形石五,俗號龍乳時有水從乳滴下匯為池,滿則從石柱左右流出,遇旱則無。相傳若誠心拜禱,水珠從乳石浸出,以淨瓶接入,持歸一二日必雨,有石刻龍王像在焉。
此外尚有另一白龍洞,在天楨山景區黃安村約十餘里,洞在山崖洞中,有石質白龍一條,其色灰白,鱗甲畢肖,迴繞迂曲成丈池,池中有水甫及龍背。池上洞頂有心臟形之石錐下垂,其尖端有水下滴,鏗鏘悅耳。龍之兩端之石壁上有鑼鼓石與石壁無異,而以石擊之,則一為鑼聲,一為鼓聲。池之外,與龍相接處為雲,其質色與龍無異,而其形為雲狀,宛然若畫。
清風洞 在天桂山南清風村東南(距村約二三里)之柏樹垴上,其中從垴北斜入山中,洞口為不規則之三角形。每日自酉時起,風漸向外出,自晨(辰)時起,風漸向內吸,若有差異,則天必陰雨。風至塔崖後坪落地,至古道口忽無,一川田禾,受其鼓盪,歲慶豐登,民鹹樂之。
2003年7月河北省地勘局高級工程師水文專家劉志剛、地質專家張英群、河北省水勘院副總工程師水文專家劉立軍曾對該洞進行詳細探察。該洞高度(海拔)為900米,洞口約4平方米左右,從洞口向里看約有四五米深,下午3時左右,在洞口點燃了一堆樹枝,煙霧慢慢向洞內飄去。頂部岩石系寒武系白雲岩形成於寒武紀時代,距今已有四、五億年。岩質系可溶岩,而山腰成份系頁岩。從洞口到洞內後比較狹小,只能容一人慢慢爬行。當行到七、八米時,前方慢慢變窄,最後變成一狹窄裂縫,只有約20厘米寬,人無法再通過。裂縫上下垂直,上可至山頂(距山頂最多10米左右),下無法辯明。在洞口的側下方及山南側的峭壁上距山頂10米處還各有一個洞口。這樣的溶洞在華北地區是十分少見的。
除上述主要溶洞外,天桂山已列入歷代縣誌的溶洞還有真武洞、肝化洞、青龍洞等。大大小小的洞穴遍布山間,因此當地老鄉稱天桂山為“窟窿山”。
如夢如幻的雲霧晴雨景觀
雲海 天桂山春、夏、秋三季皆多雲霧,時而山頂“戴帽”,時而雲系山腰,雲纏霧繞,氣象萬千。雨過天晴之際,常見流雲從山腰蒸騰而起,猶如股股狼煙,飄然直上,達于山頂,漫延而開。特別是夏天,經常有雲海奇觀出現,茫茫雲霧驟然而生,傾刻間灌滿山谷,淹沒山峰,吞沒森林,浩浩蕩蕩,氣勢磅礴。座座山峰有的“沉入海底”,蹤影全無;有的僅顯危石,如帆船漂動;有的僅露山頂,如孤鳥浮沉。十幾里的蒼山翠峰,皆成煙波浩渺的汪洋大海,大有萬馬奔騰,席捲一切之勢。 
山寺晴雨 由於天桂山海拔較高,地形複雜,夏日常出現“半山雲雨半山晴”的奇特景象,位於青龍觀道院,仰望晴日當頭,觀頂金碧輝煌,殿前風和日麗,下視山腰則雲籠霧罩,山形模糊;山腳則急雨如箭,一片朦朧。此即天桂山著名的“山寺晴雨”奇觀。
眾多的泉井湖瀑景觀
泉井 天桂山俗有“九泉一井”之說,最大的如沕沕水源頭靈泉,是沕沕水瀑布的水源。又如天桂山青龍觀附近的“三泉一井”。三泉即槐泉、青龍泉、金蟾泉,一井即明珠井。該井位於青龍觀院內,井深不足2米,水量充盈,四季不涸,旱不竭,滯不盈,水質甘冽,飲之沁人肺腑,古為道院飲水井。此外不有天桂山後山濟公洞泉、麻地凹的桃花泉、井子峪與莊旺村附近山崖的滴水泉等。
瀑布 “沕沕水瀑布”在天桂山景區西南沕沕水村。“沕沕水瀑布”古為平山十景之一,俗有“沕水瀑布從天降”之說。據記載:有泉自半山湧出,其聲勿勿傾瀉,殆數十丈,山高流深,源清泉冽,波浪似雪,噴湍如花,瀑布橫飛,如白練之經於天,白虹之飲於源。沕沕水為天然泉水,流量為0.35立方米/秒,垂直落差93米,形成天然奇觀。沕沕水瀑布源自深峽石洞中,洞口茅草茂盛,荊叢掩蔽,順石階入內,高大寬敞,可容納百人。半潭玉乳,清潤甜涼,澄見其底,西南石壁下,泉水噴涌,爭奔暗洞匯入“天池”。
天桂山
除沕沕水瀑布外,天桂山還有青龍觀瀑布、葫蘆谷瀑布等,旱時輕泄如簾,雨季下注如飛,水聲潺潺,一片涼意。
天桂湖 位於景區停車場南側和東側,分上下兩湖,總面積20000平方米,水質清冽,波光蕩漾,猶如兩塊巨鏡,山光雲影倒影其中。湖邊紅樓矗立,綠柳成蔭,斑竹滴翠,繁花簇擁,是遊人划船、垂釣、休憩、娛樂的絕佳之處。
絢麗多彩的植物景觀
據民國21年平山縣誌料集記載,天桂山“山中樹林陰醫,嘯侶呼群,飛鳴上下,萬花競秀,五色分披。樵童牧叟,行歌互答。時而伐木丁丁,鳥鳴嚶嚶,時而風吹谷應,萬籟齊發”。故從前平山八景之中有“天桂岩頭樵子聲”,說明天桂山曾經森林茂密,灌草叢生,是一處環境幽深、風景秀美之地。後來雖出現過度砍伐,但因道廟“神氣”護佑及人們有意識保護,如今天桂山又變得植被茂密,綠樹成蔭,森林覆蓋率在90%以上。天桂山的喬、灌、草和滕本植物多達500種以上。山下水土條件較好的溝谷兩側除柿子、核桃、黑棗、桃、杏、棗、蘋果等果樹外,還有山楊、刺槐、榆、椿、泡桐等樹種。70年代中期飛播的油松,多在陰坡,已鬱閉成林。風景區地帶森林是以櫟樹為主的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主要樹種除櫟樹外,還有槲、山榆、刺槐、椴、漆、白檀、連翹、槭、楓、椿、欒等樹。灌木有荊條、酸棗、黃櫨、山桃、杜鵑、鼠李、山皂角、沙棘、獼猴桃等。草本植物有沙草科、忍冬科、菊科、禾本科等。山上還有遠志、紅根、車前子、知母、黃芪、杜仲、刺五加等幾十種藥材以及藤本植物。
風景區內野生動物有狐、狗、狼、獾、野豬、青羊、松鼠等獸類。鳥類有紅嘴鴨、百靈、山鷹、喜鵲、野雉、石雞、山雀等,銀河洞內還棲息著蝙蝠,為遊人增加了游趣。
茂密的植被變幻出天桂山五色紛披、絢麗多彩植物景觀:
  
桃花 一年一度春季到來之時,草未青,樹未綠,漫山遍野的山桃花就爭先恐後次第開放。一叢叢,一簇簇,一片片,開遍山崖溝谷。白的如雲,紅得似霞,流光溢彩,爭奇鬥妍,把整個天桂山妝扮得美輪美奐。此時各地遊客慕名而來,做一次賞心悅目的“桃花雲中游”,一展蝸居一冬的 懶身心,往往詩興大發,留下了大量吟詠桃花的雅詩佳句。
紅葉 每逢秋天,天桂山上的黃櫨、櫟樹、楸樹、橡樹和丹楓等由綠而黃,由黃而紅,直至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把二十里秋山,塗抹成一幅長卷秋山紅葉圖。詩人劉章驚嘆於天桂山紅葉的美艷,稱其“面積之廣,氣勢之宏,無出其右者,實為燕趙遊人之大幸也。”
古木奇樹 首推青龍觀院中銀杏樹。樹高20多米,胸徑圍3.15米,據推算已有五百年樹齡,至今樹幹挺拔,枝葉繁茂,是平山四大名樹之一(其他有平山文廟內的柏抱桑、林山的雌雄柏、駝梁後大地村的迎客松)。銀杏樹是珍貴的孑遺樹種,被譽為“活化石”,具有很高科學價值。其次是“崖壁古柏”。天桂山石灰岩斷崖峭壁間生長著一些小老柏,其根插入絕壁岩縫,有的臨崖橫生側出,有的懸空倒掛,沒有一粒土壤,不見一滴水分,卻生長了數百年,如今仍蒼翠勁拔,其生境與生態令人稱奇,樹狀又如盆景,令人叫絕。在眾多的岩壁古柏中,又以後山回音谷崖頂的“五柏倒掛”為奇。此處為一內凹上凸的弧形崖壁,洞頂岩縫間生長著五棵柏,其根扎於岩縫,樹幹向下,懸空倒掛,堪稱奇樹。據傳為漢柏,又說是唐柏,樹齡久遠,為後山古樹奇景,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此外,玄武峰南緣“小石林”象陣景點西側10米處有一棵櫟樹,乾從一巨石溶孔中穿過,石匝樹幹,樹撐石孔,石樹相鬥,十分奇巧。
天桂山

人文景觀

據康熙年間平山縣誌記載:天桂山原名“三門寨”,源於天桂山山勢陡峻,並建置垛口,僅三路可通,而得名。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固。後有歷代文人見此山風景奇麗、岩石嶙峋、樵歌迴蕩,便借“桂林山水甲天下”之意,將“三門寨”改為天桂山,始有“天下第二桂林山水”之美稱。
青龍觀道院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朱由檢面對風雨飄搖、日漸沉淪的大明江山,深感朱家氣數將盡,無力回天,便命其心腹太監林重華德攜旨出京,選擇“靈秘之地,絕塵以棲”,為自己修建歸隱行宮。
林重華遍歷北方名山大川,慧眼獨具,見天桂山“地僻而幽,山高而秀,時有靈氣繚繞,鸞翔鳳舞之狀”,實是“神人托足之地”,於是敘其形勢,畫下圖樣,上呈皇帝。崇禎一見,龍顏大悅,命林為“總監工”,並調撥大批銀兩,招募能工巧匠,在“前山對峙若屏,後澗田繞如帶”的層巒之上,依照皇宮制式大興土木,修建行宮。崇禎吊死煤山後,林重華出家白雲觀,法號清德皈依道教,將行宮改為青龍觀道院,並依道教古制,創建天桂聖境,上立玉帝樵閣,左右九天三宮殿,中修玄帝行宮,前列廊廡,後倚重崖,直侵雲霄,下環鐘鼓二樓,並改此山為“北武當山”。繼林清德之後,其徒穆一鉉又於康熙二十八年建成魁星閣、文昌殿、關聖殿、一二三道靈官閣等建築,使青龍觀日臻宏大。至清一百年間,青龍觀殿宇屢有增葺,亭台樓榭掩影山中,基本形成了三院並列的對稱布局,擁有大小建築十二處之多,遂成煌煌大觀,真所謂“廟貌巍然,鐘磬備然,焚修肅然,色相莊然”,日日東樓鼓罷,西樓鐘響,“可與三楚之天乙真慶宮等類而齊觀矣”。鼎盛時期,青龍觀道院道徒多達近百人。每逢晨昏,眾道士上殿功課,誦經之聲不絕,大有洞天福地、道家樂土之氣派。
天桂山
青龍觀道院座落在山峰南麵條帶狀階棧的三棧上,後依危崖,前臨深壑,陡崖嵌珠,一派仙境。因其最初是為崇禎皇帝修建的歸隱行宮,故道院又稱“崇禎行宮”。其建築帶有明顯的皇宮風格,全部紅牆紅柱,朱門赤戶,金黃瓦頂,檐下銅鈴,微風吹拂,空谷梵音,處處顯示著皇家威嚴。
真武殿(又稱欽安殿),是觀內的中心建築。坐北向南,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寬11米,進深10.5米,長16米,高17.36米,建築面積176平方米,極其高大雄偉輝煌壯觀。殿內供奉著掌管北方的最高神--真武大帝神像,全為純銅鑄造,高1丈1尺6寸,束冠披髮,手持寶劍,著袍襯鎧,足踏龜蛇,神光湛湛,威風凜凜。兩側廊柱上鐫刻對聯一副:“出三宮別六院修成玉體,入武當歸正道煉就金身”。殿前台基稱“雲集台”,台內中空,是道人經堂,曾供有崇禎遺像。
真武殿東側為靈宮殿,供奉五百靈官(護法神)之首的王善王靈官。該殿又稱王承恩廟。王承恩系統領內外軍營提督九門司理監,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年)三月十九日平明,李自成攻陷京城,崇禎親自撞鐘集合百官,除王承恩外無一人至。後來,王承恩護駕外逃未成,遂與崇禎在煤山相對自縊而死。
真武殿西側為祖師堂,供奉道教創始人王道陵神像。祖師堂又稱李祥成廟。李祥成為崇禎手下大將,奉命守城,士兵飢餓難耐,“ 一人起而另一復臥”。李自成攻陷北京,李祥成被俘,寧死不降,在帝後寢前縊身亡,年僅27歲。
真武殿東有鼓樓原鼓高1.5米,直徑60厘米,西有鐘樓,原有銅鐘一口,高2米,口徑90厘米,鐘身鑄有龍鳳呈祥的花紋圖案,重100公斤,鐘聲宏亮,聲傳數十里之外。二樓遙遙相對,彼此呼應。一般道觀鐘樓在東,鼓樓在西,林清德建觀時則一反常規,東西倒置,有反清復明、扭轉乾坤之意。
天桂山
此外,青龍觀道院建築還有文昌宮、魁星閣、東屋、西屋等。
青龍觀中心建築群周圍開設東、西、南、北四座山門。東門即東便門,又稱朝聖門,位於鼓樓南側,是道人前往後山和穿越魁星閣下山的要道。門上有一副對聯:“進山林修身養性,入洞府學道為仙”。西門即大門,是古時善男信女上山燒香的通道,門口也有副對聯:“ [gu] [du]雲中神仙府; [ ya] [cha]山上道人家”。此聯與朱雀門兩側的對聯共同組成了天桂山特有的疊字妙聯。兩副對聯生動活畫出天桂山秀峰疊翠、白雲舒捲、晴空日麗、神秘莊嚴的絢麗景觀。西便門上還有副耐人尋味的對聯:“寶地他無地,元天別有天”。青龍觀的南天門(又稱朱雀門)設在雲集台前的大石柱上,距雲集台30米,前與翠屏山遙遙相對,後與真武殿近相依靠。門前大堾長200米,高50米,與山下峭壁連成一體,陡峭無比,若百丈懸崖。因此,有“南天門外走半步,不死即成活神仙”之說。青龍觀的北門即玉宮門,是真武殿後通往大光明殿的唯一門闕。
二十世紀前半葉的戰患給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和悠久的文明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天桂山青龍觀這處集皇家園林、道家宮觀和大自然秀麗景觀為一體的古代建築也在此劫難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壞。1980年,平山縣旅遊局採納了省地理所郭康等專家的建議,撥款十幾萬元支持天桂山修復了青龍觀主殿--真武殿及兩側的鐘鼓樓等古蹟,同時也開發了部分自然景點,進一步修建了一些接待服務設施。2002年,景區管理處為了恢復青龍觀道院的歷史原貌,又一次斥巨資對天桂山道觀進行大規模重建,次年春全部完工,使這一道教聖地煥發出新的光彩。
青龍觀屬邱祖(邱處機)全真龍門派,與北京白雲觀--道教全真龍門派的祖庭有著深厚的淵源。當年林重華出家就在白雲觀。白雲觀為玄帝行宮皇壇香火上院,青龍觀為玄帝行宮皇壇香火下院,時有“有了難事找白雲觀”之說。青龍觀道徒名字中間的字也都採用白雲觀標明輩份的宗譜,北京白雲觀流傳宗譜為:“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複本,合教永園明。至理宗誠信,崇高嗣(si)法興,世景榮惟(wei)懋(mao),希微(wei)衍自寧。住修正仁義,超生雲會登,大妙中黃貴,聖體全用功。虛空乾坤秀,金木姓相逢。山海龍虎交,蓮開現實新。行滿丹書詔,月盈祥先生,萬古續仙號,三界都是親。”
青龍觀宗譜按白雲觀為第十代,自清、一、陽、來、復、本、合、教、永、園、明、致(至)、理、宗到1937年“七·七事變”,青龍觀先後經歷了十四代傳人。(按白雲觀宗譜為第二十四代)數百年中,其中不乏精政論、通醫道、善武術、具文彩、懂經營高道。例如,第三代道人馮陽興、第五代道人王復堯均分別在平山八大景之一溫塘賦詩。其中馮陽興於亁隆二十六年(1761)在溫塘題詩刻銘曰:和溫塘前韻(和崔青峙):“洪荒開闢毓(yu)靈根,造化洪爐伏地坤,濟世金波彌宇宙,蒸民德澤遍鄉村。洗心盡滌宸寰(huan)垢,沒齒難忘浩蕩恩,賴(lai)及萬方沾雨露,怡然還羨此湯溫。”崔青峙,即崔岱齊,平山王子人,康熙甲子年(1684)拔貢,歷任刑部江南司部、湖南長沙知府,多有著述。從中可看出道觀和政界密切的聯繫。另一首王復堯寫道:黎民何幸沐恩光,滾滾源泉出道傍。最喜坎(kan)宮留異述,尤疑熒域降仙方。露泉一浸身偏健,瘡癬頻淋法更良。若問神池何評價,千金難換此溫湯。顯示較高文采藝術修養。
鼎盛時期的青龍觀擁有土地數千畝,天桂山方園幾十里及滹沱河沿岸的許多村莊皆為青龍觀佃戶。在天桂山通往京城的沿途,分布著青龍觀的眾多錢莊和商號,青龍觀道士往來天桂山和北京,基本上都是宿住於自己的店鋪。
青龍觀歷代住持道人依次為:
開山住持道人,林清德(約1641-1703住持道院),原名林重華,字豫章,號隱逸,河間府任丘縣人,明末司理內監官、提督太監,崇禎皇帝心腹太監。
明末,李自成率眾起義。崇禎帝深感江山不穩,委林重華遍訪名山勝跡,選擇靈秘之地,修建歸隱行宮。林來到平山縣西天桂山,見其地僻而幽,山高而秀,立即畫下圖樣,上奏皇帝。崇禎命他為總監工,仿照皇城金鑾殿在此地大興土木,修建行宮。崇禎崩亡後,林一如既往,與工匠同吃同住同勞作,施工不息。因資金短缺,他四方募捐,維持施工,歷時20餘載,建成行宮一處及李祥成、王承恩廟各一座。為掩清人耳目,他將之改為“青龍觀道院”,法號清德,守護殿堂,焚香誦經,清苦度日,人稱開山住持道人。約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後數年以八十多高齡羽化於天桂山,其墓在天桂山南冶村東北1公里處。
穆一鉉,林清德之徒,約1704一1708年住持道院,祖籍不祥。古碑記載,主持建成魁星閣、文昌廟、關聖殿等。
張陽元,約1708-1713年住持道院,歷史記載:“竭誠募化,數月建成蒼岩殿”。
張來和,約1713-1727年住持道院,“重修”三宮殿和靈官殿。
馮陽興,約1727-1728年住持道院。
韓陽盛,約1728-1735年住持道院。
王來瑛,約1735-1770年住持道院。
李復然,約1770-1785年住持道院。
孫本福,約1785-1792年住持道院。
陳合禮,約1792-1800年住持道院。
張本德,約1800-1840年住持道院。
霍合明,約1840-1860年住持道院。
張教富,約1860-1880年住持道院。
緱明喜,約1880-1920年住持道院。
王明彥,約1920-1937年住持道院。王明彥,北冶鄉北冶村人(1890-1956),為第十二代道士任致芳師傅。第十一代道人有據可查著還有王明堂,下口鄉泥里河村人;劉明奎,北冶鄉古道村人(1884-1955)。齊明昌(乳名撲了子)唐家會村人(1886-1956)。
任致芳,第十二代道人平山縣北冶鄉河坊村人,2000年2月9日辭世,享年76歲。冀致躍,乳名臭伙子(1905-1973);范致兵(小名枕頭),北冶鄉燕尾莊村人(1902-1974);范致岱,北冶鄉河坊村人。韓致敏,北冶鄉梨樹灣人(1912-1994)。王致秀(乳名驢子),北冶村人(天桂山職工王彥新叔伯爺爺),1922年生,1934年(12歲)出家青龍觀至1947年,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3年復員回鄉,卒於1980年,享年58歲。
李理瑞(乳名秋子),第十三代道人,平山縣古月鎮觀音堂人,2002年2月14日辭世,享年87歲。
牛宗月(1913-1999),第十四代道人,平山縣古月鎮馬舍口村人。張宗亮 (1915-1997),溫塘鎮板山(河西)人;胡宗英(1910-1964)溫塘鎮板山(河東)人;閆宗聯(1921-2002)溫塘鎮板山(南溝)人。
一九九0年青龍觀修復開放後,多名道長陸續回山住持法事,先後有第十二代道人任致芳;徐玉堂(道號阿陽子)(祖籍山西五台,家居靈壽縣牛城鄉西王角,2001年11月去世);趙崇堡(石家莊道協副會長);李文甫(道號崇德)道長等。
二00一年五月廿一日,太行山道教協會在青龍觀成立,會長游玄德,秘書長朱理明。
李文甫大師,道號崇德,全真龍門派第二十六代傳人。系我國道教界至今首位,天津大學堪輿學院畢業(2001),持有“堪輿師資格證書”;北京大學中國宗教系碩士研究生(2003)、道教大師。歷任天桂山青龍觀道院主持、石家莊道教協會首任會長、名譽會長;北京白雲觀經樂團團長;中國世界宗教經濟文化促進會理事等。善法事、通醫道、精武術、尤精樂理(時2004年5月,八十三歲)。
蒼岩殿
蒼岩殿又稱隆興園俗稱奶奶廟。據光緒年間縣誌記載,公元六世紀,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下嫁許國公宇文述之次子宇文士及為妻。公元618年,宇文士及之兄宇文化及在江都殺害隋煬帝,挾持公主北上,途中為義軍首領竇建德所俘。竇待之以禮,並答應南陽公主出家。另說隋煬帝荒淫無道,公主屢諫不止,隨怒而出家。其後公主跨虎登山,採藥行醫,繼善懲惡,終成為神。公元1710年(康熙48年),至1714(康熙58年間)本山羽士張陽元見天桂山時有靈氣旋繞,鸞翔鳳舞之狀,知其可為神人托足之墟,於是竭誠募化,十方各地廣施資財,不數月建成蒼岩殿,以作蒼岩聖姥往來息機之所。
天桂山天桂山
今天,昔日三棧上的舊奶奶廟已蕩然無存。奶奶廟是在原來舊址上利用懸崖絕壁間自然剝蝕形成的天然石窟堂重新修建的。其殿宇巍然,樓桷翼然,遠觀之嵌於危崖之上,孤殿高懸紅樓擁翠,一橋如虹,飛跨東西。殿堂內蒼岩聖姥端坐蓮台,手持笏板,神情莊嚴,仿佛在默默保佑天下蒼生。兩側侍女或吹笛捻簫,或執鼓撫琴,或手持如意,或手執拂塵,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是天桂山奶奶廟會,周圍近百里民眾都來趕廟,焚香還願,唱戲祈福,熱鬧非凡。
玉皇殿
玉皇殿又名大光明殿、無梁殿,位於青龍觀道院後側海拔900多米的半山腰,供奉“昊天金闕至尊上帝”即玉皇大帝。
該殿始建於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至康熙15年(公元1676年),為磚石結構,斗拱飛檐,龍盤鳳附,工藝精細。由於崖上常有山石脫落及洪水沖刷,殿頂幾經破碎,幾經締造,遂於康熙41年(公元1703年)建成今日之無梁殿。正門上方匾額“大光明殿”四個大字蒼勁有力,落款時間為康熙四十一年(1703),是天桂山至今保留最完整最古老的建築。整個殿宇無梁無柱,以條石拱圈築頂,構思精巧,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殿內玉皇大帝身著九章法服,金冠玉帶,神態自若。兩旁天神侍立,一托金印,一擎笏板,兩側四大天王持杵舉劍,威風凜凜。這裡常年香菸繚繞,前來禱拜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三豐殿
三豐殿位於天桂山腳下,原廟規模較小,歷百年風雨已破敗。2002年10月重建,2003年4月竣工,占地20餘畝,分山門、演武場、主殿三部分。整個建築倚山就勢,高低錯落,巍峨壯觀,為道士演武或舉行大型活動之地。
由門前區拾級而上,過山門,即至演武場。演武場寬闊平坦,全部用大理石鋪就。正中設八卦演武台,圓形,高0.33米,直徑30米,作道士武術表演之用。演武台東側生兩棵百年老樹,皆粗有兩圍,高有數丈,老枝虬勁,綠葉婆娑,經數百年風雨而不老。演武場至三豐殿需上九十九級台階,台階正中為草白玉雕刻的九龍戲珠圖案,條條飛龍,昂首嘶鳴,龍尾飄揚,穿雲過霧,栩栩如生。
三豐殿三豐殿
沿台階上兩層平台,即至三豐殿。紅牆紅柱,紅門紅戶,玻璃瓦頂,翹角飛檐。殿內供奉三尊神像,中為通化顯微真人張三豐,右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左為關羽關聖人。
張三豐,名全一、君實,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人,是明朝帶有傳奇色彩的著名道士。曾在湖北武當山修道,後離武當山隱居。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都曾遣使覓尋張三豐入朝為官,沒有找到,乃大修武當宮觀,時有“北修故宮,南修武當”之說,使武當終成道家聖地。天桂山在歷史上稱“北武當山”,修建三豐殿意在紀念武當開山鼻祖張三豐真人。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縣(今山西臨猗西南)人,本是三國時蜀漢大將軍,因生前武功顯赫,又是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集忠、義、仁、信、勇於一身的楷模,因此死後被謚為“壯繆侯”。北宋崇寧元年至宣和五年二十年間,又先後被追封為忠惠王、武安王、義勇武安王。南宋時先後兩次被封為“壯繆義勇武安王”、“壯繆義勇武安扶濟王”。明萬曆年間加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關聖帝君”。清順治年,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國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至此,關羽成為我國武廟奉祀的主神,與孔子合稱文武二聖。道教封關羽號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詩云:“儒稱聖釋佛道稱天尊,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因此,關羽也是道教尊奉的至高天神。
觀世音菩薩是家喻戶曉的救苦救難之佛。三豐殿把此三神同奉共祀,體現了道教兼受並蓄、博大能容的特點。道教歷來主張,儒、釋、道三教分而為三,合而為一,最終都歸於大道。
天桂金頂
天桂金頂位於天桂山海拔1054米高的玄武峰頂端,原稱三清殿,2002年冬重修,竣工於2003年秋,立於兩層雲台之上,全高19.80米,拔地而起,摩天接雲,直刺天際,是天桂山海拔最高的建築,也是與武當、峨嵋、五台等金頂齊名的全國五大金頂之一。
金頂分上、下兩層。第一層供奉玉皇大帝銅像,像高9尺。他頭戴冠冕,雙目炯炯,背北面南,端坐於龍椅之上。第二層供奉三清神像,或端莊肅穆,或白髯飄飄,或眉目慈祥,造型逼真,維妙維肖。“三清”指玉清元始天尊(又稱天寶君)、上清靈寶天尊(又稱太上道君)、太清道德天尊(又稱太上老君),是居住在“三清境”(最高的第二、三、四層天)的三位天神。玉皇大帝同天皇大帝、北極大帝、后土皇祗同為主宰天地的“四御”。玉皇為“諸天之主”、“萬天之尊”,為總執天道之神即天上神界的最高尊神。我國民間很早便崇奉玉皇大帝,道教以每年臘月25日為玉皇大帝出巡的日子,各宮觀要舉辦道場迎接御駕,儀式十分隆重。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聖誕,道觀還要舉行盛大的祝壽道場,誦經禮拜,香火芬芳。
沿曲曲折折天梯登上金頂,憑欄遠眺,但見頭上白雲舒捲如絮,腳下千山起舞如龍,耳畔松濤陣陣如歌,清風徐來,拂衣撩帶,猶入九天仙境,令人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白毛女藝術陳列館
《白毛女藝術陳列館》是天桂山主景點之一,位於停車場西500米(燕尾莊村),緊臨銀河洞旅遊路。
“白毛女”的故事最早流傳於冀西平山西部山區天桂山一帶,故事講的是:一戶佃農女兒被地主看上,受到凌辱,逃進深山,頭髮全白,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伸冤雪恨,重見光明的故事。1944年創作為小說,後又改編為詩歌、歌劇、電影,電影《白毛女》於一九五0年在天桂山拍攝,喜兒偷吃供果拍攝於大光明殿,又稱玉皇殿。喜兒逃進深山的那個洞俗稱“三眼洞”即“白毛女洞”。大春下崖打柴的替身演員是南冶村民王倒士,大量場景取自“黃家大院”。
天桂山
電影《白毛女》自一九五一年四月公演後,先後榮獲多項國家、世界大獎,產生了極大影響,教育了幾代人。為了紀念《白毛女》這部偉大的藝術作品,教育人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惜今天,創造未來,天桂山景區管理處於二00三年冬開工建設了該館。二00四年七月一日舉行開館儀式。著名表演藝術家、電影喜兒扮演者田華,黃世仁扮演者陳強出席典禮。陳列館分四個展室、一個影視廳。館藏珍貴文物1000餘件。全面介紹了“白毛女藝術”發展歷程。還有黃家大院、楊家小院,以實物、圖片、塑像再現了拍攝電影時舊貌,及民國時代風俗民情。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好場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