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礦產豐富,有冶煉廠古址。1958年建大公社,塔崖、唐家會、北冶。
1961年撤銷大公社,建北冶公社,塔崖公社、唐家會公社。
1988年撤人民公社,原北冶公社、塔崖公社、唐家會公社合併為北冶鄉。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鄉域內海拔320-1400米,由山地、丘陵、階地、灘地等組成,林木覆蓋率在70%以上,耕地大部分集中在階地和灘地上,險溢河縱貫全境,古(月)攔(頭起)路、207國道穿越鄉境,清(風)東(莊頭)出省路又為冀晉兩省搭建了一條便捷通道。礦產資源主要有鐵、銅、矽石、大理石、石英石、鉀長石、蛭石等20多種;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旱地以谷、粟、豆類為主),土特產有紅棗、柿子、黑棗、核桃、花椒、板栗等。旅遊資源豐富,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天桂山、國家水利風景區-沕沕水風景區坐落鄉域。
自然資源
山場面積27萬畝,森林覆蓋率60%以上,有原始森林、飛播林、人工林等。林產品產量比較高,品質屬
天然綠色,種類主要有核桃、花椒、
柿子、大棗、
蘋果。國家AAAA級旅遊區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天桂山坐落在鄉域中部,以天桂山為中心,形成了一個方圓132平方公里的大旅遊區,比較著名的有天桂南山、天桂後山、清風大峽谷、湯湯水電站、瑜珈山銘覺寺、聚仙山、燕尾莊和黃安的民俗文化村。流傳著很多美麗動人的
傳說,著名的白毛女傳說就起源於此。各村的文藝隊、武術隊在農閒季節也很活躍。全鄉主要經濟作物有核桃、花椒、柿子、蘋果、大棗。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
玉米。惡石的蘋果、柏樹莊的中華大杏梅、木盤的大棗在全縣比較有名。
北冶鄉經濟概況
全鄉總面積208.57平方公里,轄39個行政村,常住人口15257人(2017年),人口自然增長率4.65‰;2008年,全鄉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5億元,同比增長15.4%,其工業總產值7045萬元,農業總產值7955萬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712萬元,同比增長23.3%,收益性項目投資3685萬元,同比增長31%,收益性項目招商引資1840萬元,增長26%,萬元稅收耗電量3千瓦時/萬元,降低66.7%,萬元稅收取水量35立方米/萬元,降低率12.5%,全年完成財稅收入270.6萬元,增長170.6%,人均財政收入53元,增長295%,人均一般預算收入53元,增長170.6%,用於民生方面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39.9%,農民人均純收入1593元,增長25.4%。
有一條暗河蜿蜒穿鄉而過,沖積形成了兩岸的荒灘。山場面積27萬畝,
森林覆蓋率60%以上,有
原始森林、飛播林、
人工林等。林產品產量比較高,品質屬天然綠色,種類主要有核桃、花椒、柿子、大棗、蘋果。國家AAAA級旅遊區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天桂山坐落在鄉域中部,以天桂山為中心,形成了一個方圓132平方公里的大旅遊區,比較著名的有天桂南山、天桂後山、
清風大峽谷、
沕沕水電站、瑜珈山銘覺寺、聚仙山、燕尾莊和黃安的
民俗文化村。流傳著很多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的
白毛女傳說就起源於此。各村的文藝隊、武術隊在農閒季節也很活躍。全鄉主要經濟作物有核桃、花椒、柿子、蘋果、大棗。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
惡石的蘋果、柏樹莊的中華大杏梅、木盤的大棗在全縣比較有名。
人口結構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18177
|
男
| 9556
|
女
| 8621
|
家庭戶戶數
| 4552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7936
|
家庭戶男
| 9404
|
家庭戶女
| 8532
|
0-14歲(總)
| 4659
|
0-14歲男
| 2395
|
0-14歲女
| 2264
|
15-64歲(總)
| 11993
|
15-64歲男
| 6364
|
15-64歲女
| 5629
|
65歲及以上(總)
| 1525
|
65歲及以上男
| 797
|
65歲及以上女
| 728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8065
|
截止2017年,常住人口15257人。
交通旅遊
清東跨省公路清東跨省公路起自北冶鄉清風村,止於山西省盂縣仙人鄉東莊頭村。全長25公里,清風段13公里。該路1997年10月開工,由清風村人民自主修建,歷時四年全線貫通,共動用土石120萬方,人工22萬個,總投資260多萬元。清東跨省公路得到了縣扶貧辦、計畫局、交通局、民政局、石家莊日報社、平山電視台等單位和平山鎮西街、東關等8個村的大力支持。
天桂山景區 天桂山旅遊路
天桂山旅遊路北冶段起自土嶺村,止於燕尾溝村,全長12公里,按山區三級路標準建設,填挖土石26萬方,總投資815萬元。2000年11月開工,2001年4月底完工。
天桂山後山旅遊路
天桂後山旅遊路起自西下宅村,止於天桂後山腳下的柏樹莊村,並與207國道官道峪段相連。全長11公里,路面寬5米,總投資600多萬元,由北冶鄉自籌資金建設。採取了鄉出水泥、村出義務工並負責組織施工的辦法,截止到2002年底完成7公里。
文化生活
為活躍豐富全鄉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弘揚社會主義新風尚,2001年2月,由鄉組織,成功舉行了首屆文化藝術節,評出了一二三等獎和鼓勵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