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天方詩經
- 外文名稱:Qasidah al—Burdah
- 創作年代:1213~1296
- 作品出處:系埃
- 作者:穆·本·賽義德·蒲綏
作品簡介,創作背景,內容簡介,
作品簡介
創作背景
阿拉伯語原意為“斗篷之歌”,亦譯為“袞衣頌”。袞衣,原名“布爾岱”(Burdah),指的是穆罕默德使用過的用粗毛線織成的斗篷,白天披肩禦寒,夜間當被子蓋身。關於此詩的創作,據詩人自稱,他曾患偏癱症,半身不遂,終年臥床不起,便詠此長詩,祈求安拉,讚揚先知,盼望痊癒。某夜,夢見先知慈祥地撫摸他的臉,並將斗篷(袞衣)脫下覆蓋在他身上。醒來時頓覺渾身輕鬆,行動靈活自如,乃續成全詩並以此為標題。由於該詩辭章優美,特別是詩中反映的奇聞軼事轟動一時,遍傳各地,愛好者爭相誦讀。
內容簡介
全詩正文共10篇,分《智》(1~3篇)、《信》(4~7篇)、《勇》(8~10篇)3部分。其10篇的標題為:篤慕、克己、大讚、先徵、感應、寶命、登霄、道征、真悔、慈雲。譯註者在每篇篇末均點明題旨。最後概括說:“是詩首言愛慕憂思,中言聖德感應,末言悔過求恕。學者諷誦經文,參求義理,朝夕不離,改過遷善,日進於道,自不難於希賢希聖矣!”至於詩句之漢譯,系仿效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體,以四言為主,每章多為4句,亦偶有五六句者,典雅莊重,故書名題為《天方詩經》。詩句正文後有註疏。其版面為:阿語原詩從右至左橫書於該頁上端,漢譯詩句及註疏豎置於下。以《篤慕》篇首章4句為例,譯詩為:“豈汝懷鄰,厥有色蘭。淚流於仁,其血闌乾。”用大字刊刻,斷句處空一格。後附並行小字密注為:“詩人自以其思慕,憂戚不釋,而又隱其思慕之情,乃設為問詞曰:“豈汝因為懷念有‘色蘭’之鄰居,乃與血參雜乎淚,流於仁乎?”往後,還有宇或詞之詳釋。此詩在阿拉伯文學史、詩歌史上均占有重要位置,後來的詩人、作家多有引述。在阿拉伯世界,紀念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誕辰、忌日之際,多有摘選片斷吟唱表演者。該書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土耳其文等注釋本達90多種,被譯成10多種文字。西方著名譯本有:優里的拉丁文譯本(1761),羅森茲維格的德文譯本(1824),迭·薩西的法文譯本(1822),萊德豪斯的英文譯本(1881)和格布賴里的義大利文譯本等。1860年,在維也納出版的羅弗斯(Rofs)版本,書名題為《De Burde ein Lobgedicht auf Muhammed》,附有波斯文、土耳其文和德文等譯本。在中國,由馬復初於清同治五年(1866)譯成漢文,光緒十六年(1890),又由其弟子馬安禮整理修潤問世。195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據木版雕刻本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