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天成禪院位於武夷山二曲溪南虎嘯岩下,原為道士棲居的洞天仙府。明朝時,道盛、元鏡禪師在下虎嘯岩上一級高丈余、深長的洞府內建虎嘯庵,在此修行。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泉聲和尚在虎嘯庵舊址重建寺院,改名天成禪院。寺院綴於半壁,上覆危崖,下臨絕壁,林木掩映,澗水環流。夜宿寺中,抬頭可窺星月,傾耳可聞水聲,置身星月上,濯魄水雲中。民國時期,逐漸廢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落實,虎嘯岩的賓曦洞和天成禪院舊址時常有一些僧人駐足。1993年,武夷山風景區管委會投資近50萬元,在虎嘯岩建集雲茶室和天成禪院照壁,並開鑿後山通往賓曦洞棧道,將上虎嘯的賓曦洞重新修葺,重塑三寶像。1994年9月,由信善捐資10萬元在下虎嘯原天成禪院舊址大殿後的岩壁上,雕刻一尊觀音浮雕像。像高10米,蓮花座高3米,總高13米,深度2米,最寬處5米。至1996年,每年遊客和善信有數萬人前往參觀和朝拜。現賓曦洞和天成禪院有僧尼4人住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