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器物中的古代科技

天工開物:器物中的古代科技

《天工開物:器物中的古代科技》從“鬲”帶來的飲食習慣到衡器的產生;從留聲機、錄音機的誕生到咖啡的誘惑;從郵票的發明到中國星座的故事,不論是過往的歲月,還是日新月異的今朝,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科學的魅力無處不在。《天工開物:器物中的古代科技》對此進行了深入有趣地探討和分析。

基本介紹

  • 書名:天工開物:器物中的古代科技
  •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頁數:177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作者:劉勝華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396269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天工開物:器物中的古代科技》是中央電視台科教欄目的一檔科普類節目,本套叢書是講電視節目轉化為圖文書出版。《天工開物:器物中的古代科技》是叢書之一,編者劉勝華對古代器物中所顯示出來的科學技術進行了研究,新的角度認識、理解了古代的科技發展。

圖書目錄

1.鎧甲
2.紙——記載人類文明
3.鎧甲與防彈衣
4.由“規矩”說測量工具的由來
5.注目古玻璃
6.劍首同心圓凸
7.古車減震
8.菱形紋飾
9.景泰藍
10.徽墨
11.被中香爐
12.奧妙無窮的黑白世界——圍棋
13.跨越古今的農具——犁
14.古床
15.網的世界
16.獨木舟
17.玉振金聲
18.鼓樂齊鳴
19.書架的故事
20.藍印花布
21.說鼎
22.古玻璃美飾
23.悠悠古鐘
24.說壺
25.桿秤
26.針灸銅人
27.針灸術
28.木牛流馬
29.風箏
30.中國古韻——陶塤
我真喜歡《天工開物》
回想《天工開物》
一份值得珍藏的記憶(代跋)

後記

一份值得珍藏的記憶
戴吾三
“你知道《天工開物》嗎?”我清楚地記得2002年春陪著CCTV10的編導在清華校園和街頭採訪的情景,採訪是隨機的,旨在了解時下的大學生、社會青年對中國古代的科技名著,對書中所反映的創造發明了解的程度。
採訪表明,大學生的回答明顯好於社會青年,這反映出通過課堂和書本可以較多了解到古代科技,而當時來自電視傳播的相關內容卻很少。或許正是這一調查(還有前期的論證),堅定了10套開播一個以《天工開物》為名,系統地介紹中國古代科技的節目。古代留下那么多的科學遺產,大可以用作電視節目資源,做好了相信會有收視率的。後來的事實也證實了這一點。
CCTV的《天工開物》,借用了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撰著的《天工開物》之名。宋應星所採用的這四個字分別來自《書經》的“天工”和《詩經》的“開物”,這就是中國文化,凡事講究淵源。看出CCTV起這個名字費了些心思。當然,要說清“天工開物”的原意挺拗口,需要這樣表述:“利用大自然的創造,開發人類所需的器物。”大多數觀眾對複雜的解釋不感興趣,《天工開物》製片人和編導深知這一點,他們充分利用實景實物拍攝了豐富的畫面,用大量感性的材料來吸引觀眾,再加上專家的評說,由此增加了節目的文化內涵。
《天工開物》節目主要就是講古代發明,講在現代文明視野下關注古代器物,講如何認識古人的聰明才智,以給今人啟發。正是本著這樣的理念,有了一期期精彩的節目,使觀眾了解到:“越劍三絕”絕在哪裡?“懸空寺”何以懸空?“魚洗”為什麼會躍出水花?……
作為一名中國科技史研究者,我有幸參與了《天工開物》多期節目的策劃和製作,深感電視是一個涉及多種元素的綜合創造。原來利用文字能講清楚的,搬到畫面上卻不見得行,比如在《成語科考》中,我講“一帆風順”與古代的帆,原來是在書本上畫圖,那是靜止的,要讀者看著書本琢磨比畫(得花時間)。而搬到電視上,只靠嘴巴說不清楚,這就迫使我做了一隻小船,藉助船帆的不同迎風面配合小船的運動講解,實際效果不錯。通過製作電視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懂得要與編導、主持人配合,有效地運用道具,語言要清晰簡潔等。
在圖像時代,電視傳播的效果常常超於文字的傳播。我寫過《成語中的古代科技》和《漢字中的古代科技》,書賣得不錯,但卻少有讀者來信。而改編後搬上螢幕卻出乎意料受到“青睞”,我接到許多觀眾來信和電話,有提出問題希望解答的,有提供資料補充的,有熱情鼓勵的,這說明電視是一種頗有“人緣”的媒介,在傳播中國古代科學文化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天工開物》曾取得很好的收視率,這足以反映節目的製作水準,也表明今人喜愛古代科技透射的智慧。雖然播了。但它作為一份記憶,珍藏在我的心中,也留在許多觀眾的心中。

序言

天工總有開物時
劉民朝
如果把《天工開物》作為一個新詞典里的詞條,它應該有兩項解釋。一是明代宋應星所著的科技專著一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里的科普欄目。誠然,作為電視欄目的《天工開物》是無法與歷史名著《天工開物》相提並論的,但它卻為大眾所知,並贏得了不少有識之士的青睞。就目前在社會上的影響而論,也幾乎與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不相上下。
該欄目創辦於“科教頻道”開辦之初,其名稱有意沿襲了祖先的書名,其含義是“認識自然規律,展開發明創造”,其初衷是系統展示中國古代的創造發明,以激發國人的科學精神、創造熱情和民族自信心,欄目組在後來的表現也的確不俗:開播不到一年,由於製作精細,節目不但在大陸受到好評,還銷往了境外,被推薦到國際上評獎。其推出的系列節目《古代器物》,尤其叫好又叫座,反映出欄目組對節目類型創作規律的清醒認識和把握。在創作手法上,擺脫了傳統專題片的束縛,引進了動畫、模型、實驗、調查、復原、再現和主持人現場討論等多種手段,不少節目活靈活現地介紹了古人的巧奪天工,令人過目不忘,真正起到了啟迪智慧、激發創造的功效。在選題範圍上,欄目也突破了單純著眼中國古代的界限,而拓展為古今中外,無所不包。其中還開始注重了我國少數民族發明創造的挖掘和當代百姓的創造革新的反映,已經不是老生常談的“四大發明”,而是應接不暇、聞所未聞的奇思妙想。欄目組也因此應接不暇地接到觀眾的來信、來電和E-mail,或討論問題,或索要節目光碟。從這一點上說,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在科普傳播效果上,就比不上後代這個電視的《天工開物》了。
平心而論,《天工開物》欄目在科教頻道中收視率並不算低,並且富有特色,也屬頻道中的應有之義。惜乎由於各種原因,還沒有形成規模傳播效益。大概也因為這一點,科教頻道在此次改版中將她暫隱到後台以待來時。我到國外同類電視台訪問,看到他們特設一種“季播欄目”,就是經過一段精心的籌備製作之後,在一年的某一季度集中推出,而後又偃旗息鼓,到後台準備去了。你別說,這種播法還真有讓人翹首企盼的特殊效果。
我們也企盼著《天工開物》再次登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