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岳關
- 海拔:840米
- 位置:湖北省通城縣麥市鎮
- 建立時間:南唐保大中期(952-955年)
歷史沿革,抗日戰場,無名英雄墓,省級文物單位,交通指引,
歷史沿革
據通城縣誌記載,天岳關關隘始建於南唐保大中期(952-955年),清鹹豐五年(1855年)重修。關門為單孔拱門,石結構建築,單券,橫聯拱券排列。花崗岩條石築砌關牆,長約30米,寬4米,高5.2米。中部設關門,門額嵌石匾,陰刻楷書“天岳關”,為鹹豐年間平江縣舉人李元度題寫。
天岳關地勢險峻,緊扼湘鄂要道,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譽,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後周與南唐兩軍鏖戰於此;“山行十日雨沾衣,天岳關前對落暉。白髮蒼顏重到此,問君還是昔人非。”北宋詩人黃庭堅曾幕名二游天岳關,此為他年逾花甲重遊天岳關時口占一絕,表達了詩人雖老之將至,仍念念不忘此關;宋代岳飛領兵清剿洞庭楊么,曾派兵屯此關;元末紅巾領袖徐壽輝據鄂州守此關,並遺下“統軍元帥府印”;清鹹豐年間,太平軍從湖南由此進入湖北占領通城;1926年,北伐軍經天岳關進入通城縣城。
抗日戰場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窮凶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者,全面發動了侵華戰爭,妄圖滅我民族,毀我中華。1938年夏秋,九江、武漢相繼淪陷,日軍急欲跨越幕阜山脈,打通南下通道。據守天岳關一線的是國民革命軍第46軍92師。
1938年4月,剛組建的92師被編入第46軍,參加了台兒莊會戰,後又來到湖北,參加了武漢保衛戰等戰役。在台兒莊會戰中,92師的官兵,從城南進攻城內的日軍,戰鬥慘烈,幾乎用手搏的方式與裝備精良的日軍血拚。92師傷亡達4000多人,占全師總人數2/3以上。重創了敵人之後,92師於1938年11月,進入通城天岳關駐防,休整軍隊。
當時,國軍92師番號叫“星海部隊”,因為師長梁漢明別號“星海”,是乙種師編制,下轄兩旅四團及師直部隊,赴魯南台兒莊對日作戰後,1938年經武漢、陽新、通山、崇陽來到通城,駐防在通城麥市、水興、鯉港、雲溪及江西修水桃樹港一帶,師部駐黃龍山牮樓嘴。來通城後全師僅剩一個團的兵力,縮編為276旅552團,1939年春後方新兵抵達通城,92師恢復了原有的兩旅四團編制。92師274旅旅長徐榮光,旅部靠近師部附近,下轄547、548團,駐盤石、守仙洞、老虎洞、桃樹港等地;92師276旅旅長艾瑗,下轄551、552團,駐麥市、雲溪等地。
1939年4月,274旅547團攻打通城縣城,第1營攻打鐵柱港,第2營由毛家渡渡河攻城,第3營隨團在闊田一帶準備接應。戰鬥前一天,一營營長親自到鐵柱港偵察,摸清敵人只有一個中隊的兵力。第二天一營在一個機槍連和幾門小炮的配合下,向鐵柱港之敵發起猛攻。沒想到敵人從崇陽和沙坪調來援兵,一營傷亡慘重。二營不知一營受挫,按照預定時間直撲縣城,多數戰士陣亡,攻城失利。276旅552官兵絕大多數是老兵,戰鬥力較強,經常活動於沙堆、清水塘、四莊、大源等地。
有一次,552團的便衣隊數人從屋頂偷偷摸到大源王爺廟內日軍的駐地,拿起機槍和手榴彈,當場打死一個班的日軍。便衣小分隊有一次用麻袋捕捉兩名日軍哨兵,並將這兩名日軍押往第九戰區司令部所在地長沙。92師在通城期間,還有不少長途迂迴奔襲戰鬥,如奔襲到通山九宮山脈的太陽山,打入敵窩;收復通山縣城;夜襲鹹寧柏墩敵軍倉庫。
由於傷亡慘重,92師在通城補充了兵員。通城人民積極參軍,具體有多少人參軍就無從得知。據記載,在縣內錦山戰役中,92師有1000多通城籍傷亡軍人。
1939年,為阻擊日寇進攻長沙,92師的一個團,面對強敵,義憤填膺,人人抱定必死的決心,要與侵略者作一場最後的搏鬥!驚天地、泣鬼神的戰鬥開始了,每一寸泥土在泣血,每一塊石頭在爆炸,每一根草木都化作了殺向敵人的箭矢,每一處山崖都噴射出仇恨的火焰!全團將士同仇敵愾,前仆後繼,子彈打完了,他們用刀砍,刀卷了,他們用石頭砸,身邊沒有石頭了,他們用拳頭揍,用牙齒咬,抱住敵人滾下懸崖同歸於盡,直至壯烈犧牲……
無名英雄墓
天岳關上的“無名英雄墓”碑始建於1939年,就是國民革命軍第92師梁漢明部從台兒莊大捷後,為旌表自魯南至鄂南陣亡的抗日英烈,在此駐防時,動用補發的8個月軍餉,徵集工匠百餘人,歷時8個半月所建。1939年9月,第92師奉命南撤,其時無名英雄墓尚未竣工,師長梁漢明即率部至墓祭奠,並留下一個班督修完成。
無名英雄墓的入口儀門在天岳關關卡北面20米處。儀門面東而立,高丈余。門楣正中陰刻隸書“無名英雄墓道”,兩端為石雕龍頭;兩邊石門柱頂端為石雕軍人頭像,頭像下面有一副對聯:“靈護天岳,氣壯黃龍”,對聯下面各有一位持槍站崗的軍人浮雕。浮雕目光炯炯有神,威嚴地注視著前方。
入得儀門,便是寬敞而又陡峭的長條大理石墓道,沿墓道拾級而上,便可直達山頂——無名英雄墓主墓。
主墓成四方形,坐南朝北,直眺通城。墓前為丈余高的青石板字屏,屏面上是蔣介石的親筆題詞“氣壯山河”。墓體為正方寶塔形,共五層,頂層是一正方形長條大理石墓柱。柱頂為一軍人頭雕,正面為陰雕隸書“無名英雄墓”,左側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題寫的“浩氣長存”,右側為92軍軍長李仙洲題寫的“人類之光”。主墓背面為九十二師師長梁漢明撰寫的墓志銘,敘述了國民革命軍九十二師自台兒莊戰役以來轉戰南北與日寇血戰的豐功偉績。
主墓兩側各有12顆子彈造型的大理石雕,顆顆子彈直指蒼穹,象徵著中華兒女保家衛國決心和視死如歸的精神。
主墓周圍是大小高矮形狀各異的石碑林。共收藏著國民黨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參謀長吳逸志、第五十二軍軍長關麟征、第九十二軍軍長李仙洲、第九十二師各級軍官及當地軍政要人題詞的墓碑,共400多塊。
距主墓西80餘米處,有梁漢明題字的“無名英雄泉”,為條石砌成方形水井,水質清澈,終年不涸。
離主墓近百米、距關卡南方約30米處有一四角石亭,名曰“永久亭”。亭身均為長條青石方架構,頂部蓋以青石板。南面亭柱上陰刻一聯:“英雄無名無以能名,烈士有功有所表功”。沿永久亭返回墓道的石板小路途中,有一座“孫大英雄”孫鴻基少校的墳墓,其墓碑高大寬闊,碑名清晰可鑑。孫大英雄身後布滿了眾多較小的墳墓,每座墓前立有一塊“無名英雄墓”的小石碑。象潛伏待命的士兵,在孫大英雄的率領下隱蔽在茂密的棕櫚、松柏林中,隨時準備衝鋒陷陣。
1939年7月,九十二師奉命在通城九嶺狙擊南下進犯長沙的日軍。此時正值酷暑,熱浪滾滾,被日機炸平了的山嶺,到處瀰漫股股焦味。孫鴻基所在的四連奉命擔任狙擊任務,全連兩挺機槍打得槍管通紅,手榴彈也所剩無幾。這時,日軍的第五次衝鋒又開始了。孫鴻基盯著蜂擁上來的鬼子,憤怒地從戰友手中奪過機槍,衝出掩體,大叫著朝鬼子衝去。日軍沒料到中國軍隊有這股“瘋”勁,措手不及,一個個連喊帶叫滾下山坡,正當孫鴻基打得興起時,被側面鬼子的一梭子彈擊中,子彈從左腹穿過,腸子從右腹流了出來……孫鴻基為國捐軀了,死後被追認為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