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柴胡(學名:Bupleurum tianschanicum)為傘形科柴胡屬的植物。分布於俄羅斯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等地,生長於海拔1,700米至2,000米的地區,多生在草坡和石礫堆中,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果期,生長環境,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莖
數莖,直立,高50-80厘米,有明顯的縱槽,基部留有殘餘的葉柄,有時帶淡紫紅色,中部以上有稀疏的短分枝,長2.5-7匣米。
葉
葉質厚,綠色泛白,有極窄的膜質邊緣,基生葉線形或狹披針形,長9-18厘米,寬2-4毫米,有5-7條突出的葉脈,頂、端漸尖,基部收縮成長柄,莖生葉狹披針狀至線形,長6-10厘米,寬4-6厘米,下部略收縮,至基部稍擴大,半抱莖,頂端漸尖,有突尖頭,5-9脈;最上部及分枝上的葉較短,披針形,長1-4厘米,寬5-8毫米,9-11脈,下部三分之一處擴大,至基部又收縮抱莖,頂端長漸尖。
花
傘輻(3)5-7(15),微呈弧形彎曲,略不等長,長2-4厘米;總苞片2-3,不等大,披針形,長5-17毫米,寬2-6毫米,與上部葉相似,常早落;小總苞片7-9,等大,披針形,長4-7毫米,寬1.5-2毫米,超過花時小傘形花序,與果時小傘形花序等長或略短,頂端漸尖,基部楔形,綠色,草質,3凸出脈,小傘形花序有花15-30,花柄長1.5-2.5毫米;花瓣頂端內捲成盔狀,外面棕黃色,邊緣黃色,小舌片黃色;花柱基棕黃色,較肥厚。花期7-8月。
果
果實成熟後密集成頭狀,小總苞片緊貼其上,果長橢圓形,深棕色,長3-4毫米,直徑2毫米,棱突出,淺色,棱槽中油管1,合生面2。
果期
8-9月。
生長環境
產我國新疆天山一帶。海拔1700-2000米。分布於蘇聯。
生長於草坡或石礫堆中。
生境 | 生境: 陽坡石縫 |
海拔下限 | 1700 |
海拔上限 | 2300 |
是否中國特有 | 否 |
是否引種栽培 | 人工引種栽培 |
國外分布 | 前蘇聯中亞地區 |
國內分布 | 新疆自治區 |
主要價值
藥用部位: 根
功能與主治: 同金黃柴胡。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傘形科植物天山柴胡的全草。
功 效:解表發汗,疏肝解郁。
主 治:用於傷寒病,外感發熱,兩脅脹痛,肝氣不舒,婦人月經不調。
性味歸經:苦,微寒。肺、肝、膽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克。
考 證:始載於《中國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