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宮山
- 地理位置:福建省龍巖市
- 開放時間:8:00-18:00
- 門票價格:20元
- 著名景點:圓通禪寺
- 其餘名稱:天公山
- 海拔:一千五百九十四米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福建龍巖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可,夏季最宜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環境布局,歷史沿革,歷史傳說,著名景點,歷史聖地,政協主席題字,天宮山風景,後人評價,交通信息,
環境布局
天宮山規模
早在唐代天宮山上已經建有寺廟,至清代時香火已經很鼎盛。近年來天宮山寺觀建築不斷完臻,山下建有山門,入山門後依次有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地藏王殿以及觀慧樓、佛堂、緣夢精舍、賓館等,這群寺觀建築深嵌於方圓3.2平方公里的山間,為山景增添不少秀色。
天宮山自然風光神奇秀麗,在山中可觀雲海、奇峰、泉瀑以及晨曦、夕陽、嵐霧等景像,令人流連忘返。
歷史沿革
歷史傳說
古老傳說 還未到天宮山,一個在當地流傳不衰的古老傳說,已經給它染上了神秘的色彩。相傳,從前,一個窮苦的挖蕨人在天宮山附近,見到觀音菩薩現身雲端,下跪禮拜,祈禱說:“觀音菩薩在上,如保佑弟子今後挖一斤蕨能洗出三斤粉,就為菩薩於此築宮建廟。”後來,此挖蕨人果然獲得觀音菩薩的庇護,生活一天天好起來。因此,他首先捐款,邀集鄉人籌建天宮山宮廟以祈庇護鄉鄰。此時,兩個外來財主(一個浙江的,一個江西的)尋找寶地,先後來到天宮山,看中這個地方,想在此建陵,先後埋下一個銅錢、一支髮釵為記,便回家了。不久,兩財主循記同爭寶地,將官司打到了汀州府。縣令問他們有何證據,他們一個說在此地埋下銅錢,一個說插下髮釵。縣令說口說無憑,叫他們挖出來。結果一挖,髮釵正好插在銅錢的眼上。縣令官委決不下時,挖蕨人帶一幫鄉親來向州官稟明原由。於是,縣令判道,天下為公,此為大理,挖蕨人所舉實為千村萬戶安康計也,故此地歸屬挖蕨人建寺之用。就這樣,天宮山廟宇在善男信女虔誠努力下,拔地而起。(山頂的看守人老張口錄)
著名景點
歷史聖地
天宮山圓通禪寺
圓通禪寺位於福建省龍巖市東北部天宮山。天宮山又名天公山,海拔一千五百九十四米,方.五點二平方公里。
據《圖紀》、《福建通志》記載“此山常有白雲覆之,每陰晦則聞簫鼓聲”,當地也有“天公打樂鼓,迴響在山麓”的民諺,山名即由此而得,山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歷代僧眾在此弘揚佛法,廣結善緣,天公山歷來以神奇雄峻、清淨莊嚴被列為閩西地區的遊覽勝地和最大的佛教道場。
相傳唐初此處始聚人為寨,後建觀音庵。於清朝中葉,南海普陀山的法師到此住持將“觀音庵”改為“圓通禪寺”,從此寺名一直承傳下來。後因戰亂,圓通禪寺的鐘聲又中斷了好些年,一九四九年後,圓通禪寺住持普光法師,當時香火旺盛,信徒漸多,普光法師集資修建了大悲殿和慈雲樓。
“文化大革命”期間,各地寺院盡遭破壞,僧眾被驅,圓通禪寺同樣罹難。
至此,圓通禪寺已有了一千三百七十多年的歷史。
上世紀八十年代,佛教工作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光勝法師在地方政府和佛教界人士的懇求下,由福建省佛教協會調來此間,他看到圓通寺殘垣斷壁,滿目荒涼,感慨萬千!發願重修。經過十七年的奔波募資,終於建成牌坊、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鐘樓、鼓樓、藏經閣、方丈室、禪堂、羅漢堂、大悲殿、齊堂、僧寮、玉佛殿、客房、居士樓、地藏殿、海會塔,總建築面積一萬五千平方米。另外新建一條整個寺院四外相通的“日月迴廊”,全長八百五十米。這是圓通禪寺的一個特色,這種建築為省內外寺院所罕見。與此同時,全寺各個殿堂裝塑了精美的佛像,購置了各種法器。如今,圓通禪寺已真正成為一座布局整齊,設施完憊,面貌一新,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並於一九九八年年農曆八月十八日舉行了隆重的佛像開光法會。
圓通禪寺歷來注重收藏、保管各種歷史文物,該寺藏經閣收藏有北京版和香港版《大藏經》共二百多冊,其它的經書、典籍一萬八千多卷(套);閣中佛龕供一尊從緬甸迎回的玉臥佛。大雄寶殿里三尊三世大佛像分別高五米和四.六米,神態莊嚴,造型宏偉。羅漢堂里供奉著五百尊栩栩如生、工藝精湛、形象各異的貼金羅漢像,這些佛像都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大悲殿里的藻井,仿明朝舊制,全部用木結構,雕龍描鳳的圖案以小方塊木頭接榫而成,不用一枚鐵釘;還有大雄寶殿大門的紅木雕刻製作等均為閩西地區仿古建築之最。
此外,圓通禪寺還收藏有著名佛學家、作家、書畫家的一批書畫、文學作品。
現任方丈光勝法師,福建漳平市人,現任監院普耀法師,江西人。
傳說終歸是傳說,但天宮山作為閩西著名的佛教聖地,有史為證,早在唐初即已建剎,居住僧尼,供奉觀音菩薩,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普陀山法師曾在此創寺傳教,弘揚佛學。
梵天仙境 沿著靈鷲嶺兩公里長的石階小道,一步一階,登山朝聖,猶如從塵世通往梵天仙境。 靈鷲嶺,在天宮山主峰南側,蜿蜒盤旋二十四彎,鋪設二千餘個石階,引遊人上山,直達山上圓通寺。一年四季,常常雲霧繚繞,“之”字形石階古道如盤龍,似飄帶,在雲霧中時隱時現;人行其中,舉足踏雲,飄然若仙,似要凌空而去,真是“出凡塵喧囂之外,入虛無縹緲之間”。
攀上靈鷲嶺,圓通寺就坐落在一塊小盆地上,莊嚴肅穆,別具一格。經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政府的支持和信眾的贊助,圓通寺已重振勝地,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大悲殿、觀慧樓、齋廳、長廊、客房、寮房、玉佛殿、放生池、地藏殿、海會塔、檀心樓等寺觀建築群,層層疊疊,金碧輝煌。
政協主席題字
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寫的“大雄寶殿”、“圓通寺”兩塊金匾,分別高懸於大雄寶殿、大悲殿前;重建的“大悲殿”莊嚴雄偉,供奉高達三米餘的貼金觀音塑像;“觀慧樓”上供設“華嚴三聖”寶像,收藏有珍貴佛籍經卷和名家墨寶。
天宮山風景
禪林勝景 圓通寺順應山之地形地貌而建,三面崗巒回圍,一面視野開闊,以寺觀建築整體的隱蔽求得禪林仙界的幽深。而寺周遍布的勝景佛跡,進一步烘托出禪林仙界的意境。
靈鷲嶺上,一塊巨石橫空,鋪架如台,迎面石刻“飛天法橋”四字,相傳此石為菩薩西遊所留之物,古稱“如意石”,寓“慈航普渡”一路順風之意。“大悲殿”右側一石鐫草書“岩泉甘露”,岩下,清泉一泓,名“甘露泉”,古稱“法水流香”,香客遊人視如“消災甘露” 常帶歸與家人同喝。
寺後天宮山主峰,恍如彌勒大佛慈祥端坐雲天裡,“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含笑笑世界可笑之人”,故名為“佛山”,是一罕見的天然奇觀。佛山上有塊“獨尊石”,寓“極目雲天,唯吾獨尊”之意,又稱“天柱插雲”,相傳古時有法師在此施法撐日。還有一大“佛 ”字石刻,高達四米,剛勁有力,二十里外猶可見其跡。登山頂,極目雲天,巍巍近嶺、朦朧遠峰、點點村舍,無邊無盡,一種超凡脫俗的感受油然而生。
後人評價
漫步寺中,聞晨鐘暮鼓和梵音繚繞,細覽殿宇間薈萃名聯、名家書法,“有福方登聖賢地,無緣難入涅槃門”、“天網恢恢色相皆空明佛理,宮堂焜莊嚴入妙證禪心”、“慈悲無二意救時曾見宰官身,因果本一心積善一生滿門福”等等,如沐佛法之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