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寺(江蘇揚州天宮寺)

天宮寺(江蘇揚州天宮寺)

據明代三部縣誌記載,天宮寺,又名天宮慈院,因地處高峰,昔日龍河環繞,取龍行九天之意而得名,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宋政和八年僧普潮重建,明洪武六年僧行斌修建,為揚州歷史上最早的寺廟之一[1] ,而且堪稱全國佛寺“元老”。該寺廟的發現,為今人了解絲綢之路對外來宗教文化發展影響,以及還原東漢時期揚州的經濟、社會、文化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宮寺
  • 所屬年代:東漢永平年間
  • 地理位置:寶應縣射陽湖鎮
  • 占地面積:10畝
  • 文物保護:千年古槐樹
  • 歷史價值:揚州市最早寺廟
歷史探究,千年古剎,見證絲綢之路,

歷史探究

歷史上的揚州香火繁盛,古寺林立,不過,在佛教初傳入中國的東漢時期,揚州的遺存史料卻寥寥無幾,昨天,一座始建於東漢的千年古剎在寶應射陽湖鎮槐樹村現天,在大殿內,發現了東漢時期的地磚和柱礎等珍貴文物,文化學者認為,種種遺存,足以佐證天宮寺為揚州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寺廟。
天宮寺
在1983年出版的《江蘇省寶應縣地名錄》中,標準名稱“天宮寺”的備註說:“漢永平年間,此莊曾建一寺,北宋政和八年重建,歷稱天宮寺,因此命莊。”
史載,東漢永平十年所建的白馬寺是我國第一座佛寺,因此,天宮寺初建應在公元68年至75年之間。  如今的寺廟為清代的建築,有大殿、東西配殿,東西廂房和山門等計二十二間半,山門殿內塑供彌勒佛和護法韋陀。大殿正中佛台塑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兩側塑供十八羅漢,東西配殿塑供觀世音菩薩和痘神。大殿後,茂密的竹林環繞一株胸徑四尺有餘、高達數丈的古槐,傳為普潮和尚親手所植,長年香火不熄,槐樹村因此而得名。
據介紹,古槐在50多年前被鋸倒,不久樹樁旁串出兩根並生的枝條,如今已成長直徑尺余、高達三丈的大樹。韋明鏵介紹,如今,千年古槐已成為古寺悠久歷史的象徵,被列入“古樹名木”。
天宮寺

千年古剎

據明代三部縣誌記載,天宮寺,又名天宮慈院,因地處高峰,昔日龍河環繞,取龍行九天之意而得名,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宋政和八年僧普潮重建,明洪武六年僧行斌修建。
天宮寺
東漢中平元年,刺史陶謙任命其好友為下邳相,並經管廣陵、下邳、鼓城的糧運,這位好友篤信佛教,據《三國志》記載,他“坐斷三郡委辦理以自入,乃大起浮屠祠,上垂銅盤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餘人悉課讀佛經,令界內及旁郡人有好佛者聽受道。”據文物專家介紹,已歷經千餘年風雨的天宮寺,此刻正好碰上大肆修葺的機會,這座寺廟能延續至今,可以想見當年宏大的規模和廣泛的影響。
天宮寺內發現了兩座石碑,一座立於清嘉慶年間,另一座則立於民國二十四年,兩座石碑清晰地記錄了該寺廟的歷史遺痕,以及面積變化等等。

見證絲綢之路

天宮寺位於溝通江淮的漕運通道邗溝與射陽湖邊,而絲綢之路從歐洲貫通中亞,經過印度進入中國中原地區,又通過運河把西域文化傳播到江南地區,寶應射陽湖古鎮屬於絲綢之路的“神經末梢”,它也最先得到了西域傳來的文化信息,所以當佛教在東漢年間剛傳入中國不久,江淮地區就已經有了寺廟的蹤影。
天宮寺
據當地人介紹,最近幾年,四方碩大的正殿石質柱礎,浮雕鳳凰麒麟紋飾的兩塊門鼓墩、兩方記錄寺廟歷史遺痕的石碑等物相繼找回,當地村民自發把天宮寺和古槐列為文物嚴加保護,此外天宮寺內還發現了兩座石碑,一座立於清嘉慶年間,另一座則立於民國二十四年,兩座石碑清晰地記錄了該寺廟的歷史遺痕,以及面積變化等等。
天宮寺
天宮寺雖然規模很小,也很破敗,但見證了絲綢之路為宗教傳播帶來的方便,由於寶應就在運河畔,宗教從中原地區一路南下傳播,很快就從洛陽長安一帶,傳播到了江蘇地區,“天宮寺見證了揚州地方佛教史的流傳痕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天宮寺的存在價值非同凡響。”
“我國官方與佛教接觸,最早是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會見大月氏王使伊存,曾親受其口授的浮屠經。”韋明鏵表示,繼白馬寺後,各地掀起建寺熱潮,而且該地屬楚,而王公貴族楚王劉英最先好佛,在他的屬地建一佛寺便自然而然了。
“由於戰爭的破壞和歲月的悠久,很多年代較早的寺廟早已毀滅不存了,現在射陽湖古鎮的農村還保留著這樣一座始建於東漢的佛寺,見證了揚州地方佛教史的流傳痕跡,更見證了絲綢之路溝通中外文化的重要作用。”韋明鏵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