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宇盜龍(Tianyuraptor)是馳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下白堊紀。它們的化石是在中國遼寧西部發現。在與其他遼寧的馳龍科比較下,它們明顯較為原始。模式標本擁有一些北半球馳龍科所沒有,但南半球馳龍科及原始鳥類所有的特徵。故此,專家認為它們是小盜龍亞科的基幹物種。天宇盜龍的叉骨較其他馳龍科的細小,而前肢也較為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天宇盜龍
- 拉丁學名:Tianyuraptor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蜥形綱
- 目:蜥臀目
- 亞目:獸腳亞目
- 科:馳龍科
- 演化支:小盜龍亞科
描述,地層和年代,形態特徵,發現,分類,
描述
天宇盜龍的學名是來自山東省的天宇自然博物館,這是其完模標本所存放的地方。種小名是為紀念在研究馳龍科及有羽毛恐龍有特別貢獻的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完模標本STM1–3是一個接近完整及連線的骨骼,只缺欠了尾巴末端。共有25節尾巴脊骨保存了下來,相信最多只缺欠了3節末端。這個標本估計是屬於一個亞成體,因為發現一些骨骼未完全的融合特徵。天宇盜龍的軟組織並沒有被保存下來。
地層和年代
形態特徵
天宇盜龍是中等身型的馳龍科,具有幾種獨有的衍生特徵。這些特徵包括尾巴中間的脊骨比背部脊骨長2倍、叉骨細小及極為幼長、後肢很長及是背部所有脊骨長度的3倍。它們的尾巴也與其他遼寧的馳龍科化石一樣相對較長,長約96厘米,差不多是大腿骨長度的4.8倍。
天宇盜龍的前肢在與後肢比較下很短,只有後肢的53%。其他馳龍科比例可以多於70%。
雖然天宇盜龍的體型較小盜龍亞科的大,但後下肢也一樣相對較長,這卻與馳龍科的有所不同。天宇盜龍的脛跗骨與大腿骨比例大於1.30,但蒙古伶盜龍的卻少於1.10。除了較長的後肢外,天宇盜龍的前肢也較其他的短。例如差不多大小的伶盜龍,其手臂與腿的長度比例約為0.75,而天宇盜龍的卻只有0.53。
發現
山東省天宇自然博物館的館長鄭曉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尤海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趙祺和董枝明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雜誌上發表了《中國熱河群一短前肢的馳龍類和它對早期馳龍類演化的意義》,報導了中國遼寧西部熱河群義縣組一短前肢的馳龍類——奧氏天宇盜龍(Tianyuraptor ostromi gen. et sp. nov.),這一發現顯示在早期馳龍類演化中存在形態學、運動和生態的巨大差異。
根據中國遼寧西部早白堊世義縣組幾乎完整的骨骼,報導的新的馳龍類,奧氏天宇盜龍(Tianyuraptor ostromigen. et sp. nov.),屬於在中國遼寧的早白堊世九佛堂和義縣組的基礎馳龍類新發現,增加了關於非鳥翼類恐龍(non-avian dinosaurs)與鳥翼類(avians)轉變的重要的新信息。天宇盜龍擁有隻見於其他遼寧馳龍類的幾個特點,然而並不發育,並且它也具有未見於勞亞大陸馳龍類,但是見於岡瓦納大陸馳龍類和基礎的鳥翼類的特點,因此減小了這些類群之間的形態學空白。天宇盜龍有一個相當小的叉骨和相稱的短前肢。這個狀態明顯不同於小盜龍類(microraptorines)允許飛行的相稱長和粗壯前肢和大叉骨。早白堊世熱河馳龍類之間的顯著區別顯示了形態學、運動和生態在早期馳龍類演化的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