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增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大榆樹鎮中心,建於1918年。寺院後面的一棵老榆樹相傳已有三四百年樹齡,人稱“大榆樹廟”。鑒於大古榆樹的原因,公元1920年,在古榆旁建一座廟宇“天增寺”,古剎雄風,飛檐凌空,香客絡繹不絕,煙霧繚繞不散,古榆更加神奇了。人們又在古榆旁修一古井,當地人說:觀賞古榆飲古井聖水人生吉順,修行道德。繼古榆之後園內又生一子榆,也有百年以上年輪,曾遭一次火燒,周身黑煳,燒傷嚴重,可來年逢春頑強地又吐新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增寺
- 占地:20畝
- 擁有土地:200畝
- 建於:1918年
建造歷史,寺院簡介,文化價值,佛教法事,特色建築,寺院故事,寺院重建,
建造歷史
康熙皇帝巡視奈曼與敖漢,沿遼河而上,遙見古榆冠如華蓋,滿樹榆錢,金光閃爍,紫氣東來。康熙帝來到樹下小憩,命侍從取水,侍從拔起插在古榆東北角的長矛,一股清泉隨之噴涌而出,猶如白練,飲之甘冽心脾,康熙帝大喜,當即封為“聖水”,聖水系地泉所生,飲著祛瘟疫、除百病,周邊百姓爭相取飲,奉為神水。聖水井享譽三百餘年,傳說居住蛇仙,常給人施藥治病,有求必應。
康熙帝邀賞古榆的神奇偉岸,又感嘆邊野的荒涼,說“天若增至一寺,豈不相映成趣”後人遂於古榆樹北側建寺。奠基之日,樹旁挖出石穴,內藏方正石塊,寺基砌完,石塊告罄,一塊不多,一塊不少。石穴內另有金盔、金甲一副,用來換錢建寺正好夠用,故取名為“天增寺”。
寺院簡介
天增寺有廟房五間,僧房五間,分正殿(三間)和東西配殿(各一間)。殿門上懸掛著3塊木刻的橫排金字大匾,上書“浩然正氣”,“有求必應”,“妙手回春”。正殿內供奉三尊泥塑神像,關聖(關羽)居坐正中,財神、藥王分坐左右。內牆上繪劉備、關羽、張飛開創蜀基業績的壁畫,東邊的配殿供奉南海大士、子孫娘娘、眼光娘娘,西邊的配殿供奉龍王。
天增寺有九間大殿,內奉觀音菩薩、關公和九神像。平日香火即盛,每逢舊年四月十八日廟會,搭台唱戲六天。善男信女,商販藝人,百里千里,婦牽雛,如雲如蚊,成一方盛會。
天增寺占地20畝,擁有土地200畝。1948年,廟殿改辦國小教室。1950年冬,因火爐跑火,殿宇被大火燒毀。
文化價值
2002年9月9日成立開魯古榆文化協會,適逢民間擴建古榆園,重建天增寺呼聲日烈之時。自此,由協會牽頭修建古榆園,恢復天增寺。
2005年農曆六月十九日,新修建的天增寺大雄寶殿舉行開光大典。
佛教法事
特色建築
天增寺大雄寶殿 是2004年馬濤等先生捐資修建的,從外面看是兩層,代表真俗二諦,裡面是一層,表示萬法如一。殿前的這些台階均長104公分,佛學里說人生有108種煩惱,而“生老病死”無法替代,那么另外的104種煩惱,登上這個台階就都已消除。寶殿的門坎不許踩,必須跨過,過了這個門坎就到佛界。有拜佛的信男信女們,男士們請到東邊釋墊禮拜,女士們到西邊釋墊禮拜,也可以許願。然後,大家由西向東順時針轉繞,佛保佑我們幸福吉祥!
寺院故事
一雲遊喇嘛來到古榆下,閉目打坐,不分晝夜。善男信女燒跪拜,奉上齋飯獻禮,喇嘛不理不睬。當地有名鄭善人者,長揖叩問:莫非活佛有何仙喻?喇嘛虛無飄渺地說“天增寺”三個字。鄭善人輕輕地叨念了一遍天增寺,喇嘛又說了“百步”二字,轉肯沒有蹤影。鄭善人揉揉眼睛,古榆下打坐的痕跡歷然,喇嘛真的失其所在。鄭善人傳出所聞所見,拿出一生的積蓄,要興建天增寺。
各族各界開明人士紛紛捐資,鼎力贊助。破土動工,在古榆正東百步的地方,挖出一窖見角見棱方石,搬出後正好是九間大殿的基石,一塊不多,一塊不少,這必然又為這座寺廟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寺院重建
2002年,古榆文化協會成立,協會應天時,順民意,籌資恢復天增寺。2005年6月19日,三世佛開光,佛殿放光,開光以來,香火甚旺。天增寺繼續籌資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