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回醫簡(西漢時期的醫簡)

天回醫簡(西漢時期的醫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回醫簡”是西漢時期的醫簡,2012年出土於成都市天回鎮老官山三號漢墓,收藏於成都博物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醫簡中的“敝昔”就是扁鵲,醫簡的年代約為秦末漢初,據醫簡當中極具特色的齊國方言推斷,天回醫簡確為扁鵲、倉公所傳醫書”。

天回醫簡首次系統論述了中醫脈診原理,開創瞭望聞問切、辨病論治之先河,其診斷手法、結論以及相對應的治法、方藥,在後世仍廣為流傳。

基本介紹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文物價值,

文物歷史

2012年,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出土900餘枚包含醫學內容的簡牘,由於在水中浸泡了2000多年殘缺、散亂現象十分嚴重經過十多年的修復、還原、研究,目前整理出930支醫簡 2萬餘字的內容。

文物特徵

尺寸: 930支竹簡、總計兩萬餘字
這些醫簡被整理為《脈書·上經》《脈書·下經》《逆順五色脈臧驗精神》《犮(bá)理》《刺數》《治六十病和齊湯法》《經脈》《療馬書》8部醫書,內容涉及經絡、臟腑、針灸、湯藥等醫學知識領域,更是首次系統論述了中醫脈診原理,開創瞭望聞問切、辨病論治之先河,是同歷史時期最大篇幅中醫理論與實踐著作。其診斷手法、結論以及相對應的治法、方藥在後世仍廣為流傳,大名鼎鼎的《傷寒雜病論》都得算它“後輩”。

文物價值

天回醫簡中多次出現“敝昔曰”的字樣,經考證,“敝昔”就是扁鵲,而天回醫簡就是失傳2000多年的“扁鵲醫書”。
天回醫簡首次系統論述了中醫脈診原理,開創瞭望聞問切、辨病論治之先河,其診斷手法、結論以及相對應的治法、方藥,在後世仍廣為流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