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天吏”,是能尊奉天道的君臣,他們所擔負的使命便是仁民愛物。仁民愛物不能是空洞的口號、標語,而是要通過具體措施顯現出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吏
- 拼音:tiān lì
- 詞性:名詞
- 釋義:能尊奉天道的君臣
詞語解釋,說解:,啟示,
詞語解釋
詞目:天吏
拼音:tiān lì
(1).天子的官吏。《書·胤征》:“天吏逸德,烈於猛火。” 孔 傳:“天王之吏為過惡之德,其傷害天下甚於火之害玉。”
(2).奉天命治民的人。《孟子·公孫丑上》:“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 趙岐 註:“天吏者,天使之也。為政當為天所使,誅伐無道,故謂之天吏也。” 唐 皮日休 《手箴》:“身高道端,毫直國史。敬之戒之,俟為天吏。” 宋 陳師道 《理究》:“賢而在下,謂之天民;賢而在上,謂之天吏。 孟子 所謂天之降大任者也。”
說解:
所謂“天吏”,是能尊奉天道的君臣,他們所擔負的使命便是仁民愛物。仁民愛物不能是空洞的口號、標語,而是要通過具體措施顯現出來。
首先,要使天下的士子高興地到本國的朝廷來,需要做的是,尊重賢德的人而任用有能力的人,使才德出眾的人各得其位。士子所期望的是得以行道義,君主惟有尊賢使能,才能使士子充分發揮作用;才德出眾的人所期望的是充分施展其才能,君主惟有使之各得其位,才能使之甘心情願地盡心盡力做事。
其次,要使從商之人高興地到本國的集市上來做生意,需要做的是對集市的管理措施得當。如果從商者眾多,就採取“市廛而不征”的措施,即根據從商者在集市上所占用的地方大小、時間長短而徵收賦稅,不再徵收其貨物的賦稅。如果從商者比較少,就採取“法而不廛”的做法,即根據官方制訂的法規而徵收所售貨物的賦稅,而不再對其所占用的地方徵收賦稅。這樣,賦稅輕,而且易於管理,使集市能夠井井有條,從商者當然願意到這裡來做生意。其三,要使行走於各國之間的人們願意從本國的道路上經過,需要做的是對關口的管理措施得當。設定關口的目的,不能是為了阻礙行人,也不是為了收取過路費用,而是為了防範異國異地的人當中有行為不軌者,以此避免擾亂國人。因為不是為了從中取利,所以不徵收費用;因為要防止圖謀不軌的人擾亂,所以要設關口隨時檢查過往行人。這樣,國人的安全和行人的安全都可以得到保障,人們當然願意從這裡經過。其四,要使天下的農夫願意到本國的田野少年宮來耕種,需要做的是使賦稅合情合理。在實行井田制的時候,八家共同耕種一井,每家一百畝地為私田,中間的一百畝為公田。所謂“助”,是指八家共同耕種公田,將公田所收穫的糧食全部上交給朝廷,而對私田不徵收任何賦稅。這種做法相當於繳納九分之一的稅,而且因為年成的豐歉而增減,沒有固定的數量。當不實行井田制的時候,能夠依據這個原則徵收賦稅,也可以有同樣的效果。其關鍵在於賦稅要儘可能輕一些,而且不能在豐年和歉年都一樣徵收,更不能豐年少收而歉年多收。
其五,要是天下的流動人口願意到本國來定居,需要做的是管理措施得當。宅院旁邊不種桑麻的人家,如果不從商,又不去從事某種職業,則是懶散之民,應當予以懲罰,使之交納一條里弄的二十五家所應當交納的布帛數量;不耕田種地,也不去從事某種職業,也是懶散之民,也應當予以懲罰,使之交納一個家庭應當交納的賦稅,也就是一百畝地所應當交納的賦稅數量。這兩種情況叫做“夫里之布”。但是,如果是來往從商的人,已經徵收其所租賃或所購買的房地之稅,就不能再徵收“夫里之布”了。
啟示
確實能把以上五個方面落到實處,那么,才能做到仁民愛物。能仁民愛物,本國的民眾當然能夠安居樂業、衣食無憂,那么,鄰國的百姓聽說之後,當然願意前來歸附,即使無法前來,也必然真心嚮往。君臣把庶民當做子女一樣愛護,子女才會像敬愛父母一樣對待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