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佛學院的前身是天台山佛學研究社,1931年創立於國清寺,50年代停辦。1983年,黨的宗教政策落實後,研究社得到恢復,面向全省寺院招生。1999年,由於國清寺遊人眾多,在台灣慧岳法師的倡議下,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研究社遷到智者塔院,並更名為天台山佛學院。佛學院的30多名學僧來自全國15個省市,全是10歲以上、30歲以下、出家1年以上的男僧,大部分高中畢業,也有多位大學生。他們除了學習以天台宗為主的佛教知識,還要學習古代漢語、書法、英語(或日語)、電腦等課程,由7位法師和3位老師任教,其中2位是浙江師範大學的退休教授。
佛學院由國清寺住持可明任院長、石樑下方廣寺監院月真法師任教務長,全面主持工作。佛學院籌辦的經費和日常開支由國清寺負責。
智者塔院也叫塔頭寺或真覺寺,位於國清寺到高明寺之間的佛隴山金地嶺上,從遠處望去,佛隴山猶如一條長龍,而寺院隱身的樹林則是崢嶸、蔥鬱的龍頭。多年的荒廢使得塔頭寺破敗幾近於倒塌,十幾年來,只有一位老師父在默默地看守著,但佛學院的到來很快使它恢復了生機。1999年9月20日,天台山佛學院正式開學。由於天台宗的特殊地位,國內外佛教界和省、市、縣有關領導均到校祝賀,並對該校寄予了厚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台山佛學院
- 英文名:The Buddhist Academy Of China
- 創辦時間:1931年
- 現任校長:可明
佛學院教學,性質和宗旨,學院生活,三七法華會,歷史,
佛學院教學
佛學院的生活是緊張而又清苦的。每星期休息一天,每天5節課之外,還有早殿、晚殿(也叫早課、晚課),以及晚自習和相當於早讀的誦《法華經》,更有1節獨特的靜坐止觀。算起來,每天從早晨4:30打板起床到晚上9:30熄燈睡覺,整整有7個半小時的上課時間。他們雖無升學壓力,卻像社會上的學校一樣緊張、嚴謹。課堂上,師生的凳子都很大,老師盤腿開講,學生盤腿而聽,或是裹著棉袍,或是披著毛毯,姿勢自由,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上課以講解為主,但注重開啟學僧心智。天台宗講究學修結合,學僧的品德具有和學業同樣重要的地位,吃飯、走路,他們都是輕輕的。但年輕的心也有放開的時候,在課餘,你偶爾也會聽到他們爽朗的笑聲。
性質和宗旨
天台山佛學研究社、天台山佛學院,由可興大和尚和靜權老法師創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當時培養出了大批的台宗高僧,後在惟覺老和尚、可明大和尚以及靜慧老法師、達雲老法師的努力促成下,於八十年代得以恢復。現為天台宗的專宗佛學院。本院依律堅持半月布薩,結夏安居。以樹立正信,培養正見,教觀總持,弘揚天台宗,振興天台宗為宗旨。我院由浙江省天台山國清講寺主辦,在台州市、天台縣宗教主管部門的領導下,以培養學僧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遵紀守法,積極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熱愛和從事佛教事業,具有高等佛學知識和文化水平的青年僧伽。
學院生活
學生從何處來,到何處去?每一個懷著好奇的人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撩開佛學院神秘的面紗,他們的解釋意外地簡單。他們說,師生們都是自願“發心”出家的。
天台山佛學院以弘揚佛法,振興佛教天台宗為辦學宗旨,以培養愛國愛教、能切實修學天台教觀的專門僧才為目標。在有“東方小釋迦”之稱的智者大師肉身塔邊生活,是師生們引以為榮的事情。這裡是天台宗的教源聖地,歷代高僧輩出,大德雲集:隋有章安灌頂大師出入佛隴、結集教觀;唐有荊溪湛然大師在附近的高明寺終身弘教、中興天台;明有幽溪傳燈大師遙繼宗風、重振教觀;清有敏曦大師重修寺宇、培育僧才……種種興衰在雲海、山風、松林之間留下蹤跡,遠離塵世的師生擔的是沉沉的責任,——振興天台宗!有了這樣的信念,他們精勤修學,互相尊重,使佛學院逐漸形成了勤奮、如法、寬容、和諧的學風。
佛學院不像別的學校有嚴格的學制約束,兩年來,也有一些跟不上課程或是耐不住冷清的學僧走了,但更多的人留了下來;加上補充了幾個,現在還有30名學僧。他們憑著每月100多元的生活費(包括買衣、買書等各種費用),吃著兩萊一湯的素齋,過著晨鐘暮鼓的單調生活,甘於寂寞,甘於淡泊,堅守了這份寧靜。當初,他們來到這裡時,當地的村民笑他們“不是懶漢不出家”,但現在,目睹他們的刻苦和自律,他們早已改變了看法,對他們非常尊敬。
在緊張的修學之餘,教務長月真法師每個學期都要安排全體師生出訪名山古剎,或者集體遊覽風景名勝,在湖光山色中怡養性情。學僧們還抽時間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因為“身安則道隆”。為了體會行腳生活的艱辛,部分法師和學僧還在周末手持竹杖,頭戴斗笠,結伴出遊,幾年下來,足跡幾乎遍及整個天台山,身體和意志也因此得到了磨鍊。
佛學院師生奉行“來自於四方,回報於四方”的準則,經常隨緣而行法施與財施。佛隴峰北面的太平村,有一所國小,條件比較簡陋。佛學院師生們從微薄的單資(即工資)中定期捐贈一部分,每年的元旦和“六一”都前去慰問,送去影碟機、電扇、糖果等物,久而久之,雙方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初來塔頭時,頑皮的小學生常對著他們唱“小和尚,頭光光”,現在,小學生遠遠地就向他們問訊:“法師好。”
轉眼間,兩年時間過去了,學僧們這學期寫好畢業論文,下學期就要到各寺院接受考察了。畢業後,他們將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有的將成為講師,有的參加寺院管理,有的則繼續修持。學僧萬弘是這樣說的:“我覺得做人吃了做做了吃,沒意思,常往寺院跑,覺得與佛教親近,就出家了。我去過3個佛學院,覺得這裡環境好,課程設定好,教學質量高,就留在這裡了。”他說他畢業後將回到師父的小寺廟修習止觀法門。
佛學院在明年招收新生的同時,還準備從第一屆學生中選取七八名學修俱優者參加研究生班,研習天台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以及相關的經論教典,以進一步弘揚天台宗佛法。
三七法華會
讀誦法華經,不但是歷代諸祖師大德都極為重視的,更是台宗學人的必修課,《法華經》云: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於梵天,亦未為難。佛滅度後,於惡世中,暫讀此經,是則為難。此經難持,若暫持者,我則歡喜,諸佛亦然,如是之人,諸佛所嘆。能於來世,讀持此經,是真佛子,住淳善地。
歷史
天台山佛學院位於天台山萬年寺禪寺之內最早建於唐太和七年(833),會昌(841-846)中廢。宋雍熙二年(985)改壽昌寺,奉敕造羅漢516尊像。建中靖國初(1101)毀於火,崇寧三年(1104)重建,紹興九年(1139)改為報恩,廣孝和光孝,後復為萬年寺。萬年寺為天台一大寺院,原寺院建築總面積約為3萬平方米,房舍上千間,清乾隆、嘉慶年間,寺內一次就有500名和尚受戒,盛況可見一斑。可惜經歷次火災,今僅存大雄寶殿、天王殿、金鋼殿及後殿廂房等部份建築約40餘間。
萬年寺在中日方化交流上具有重要地位。早在南宋乾道淳熙年間(1168~1187),日僧千光榮西曾二次渡海來天台等名剎參學,拜禪宗大師虛庵懷敞為師,學成歸國於建仁來開山,創日本臨濟宗“光華派”,並將華頂山雲霧茶籽攜帶回國,並傳授茶葉栽制技術。榮西再傳北子道元,於嘉定十六年(1223)人宋,歷游天台、天童等處後歸創日本曹洞宗,至今不衰。
寺西南,有小瀑布,名為“三井潭”。其水由石下流,沖人峽口,又奔瀉而出,下落數丈,先人一潭,湍急洶湧,再人二潭,又湍瀉而人三潭成三瀑三潭,故名。
萬年寺旁有萬馬渡和天姥岩。由於李白的一首《夢遊天姥吟留別》,使天姥岩名揚天下,因此,新昌天台兩縣民間相爭不斷。但據最新的浙江省勘界結果,天姥岩在天台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