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愛巴黎》是由鄭楓編寫,華文出版社2010年12月12日出版的一本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天使愛巴黎
- 作者:鄭楓
- ISBN:9787507533651
- 頁數:320頁
- 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12月12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目錄,作者介紹,序言,後記,
目錄
前言:最為綿長,巴黎記憶
一、他們,在當下的巴黎
吉姆·莫里森: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杜拉斯:話多的女人,說不完……
薩特和波伏娃:愛了就永遠吧
鮑里斯·維昂:我要往你的墳墓上吐唾沫
薩繆爾·貝克特:荒誕的酷老頭
皮雅芙:最是璀璨時,玫瑰盛開
伊夫·蒙當:在巴黎的天空下歌唱
塞吉·金斯伯格:我愛你,我不再愛你
亨利·薩爾瓦多:時光流逝,所有的都流逝,但我們還在愛
弗朗索瓦·特呂弗:他的巴黎,永不落幕
曼·雷:光影魔術,驚異之美
聖埃克蘇佩里:猶如一顆星,朝我們微笑
阿波利奈爾:生活無常,但要笑著死去
莫迪里阿尼:最為曼妙,他畫中的女子
柴姆·蘇丁:在死亡與毀滅中復活
郁特里羅:蒙馬特之子
瑪麗·羅蘭珊:水仙花,開在冬天的巴黎
瓦斯拉夫·尼金斯基:春天的夢旅人,或神的小丑
伊莎多拉·鄧肯:踏上永恆的光榮之路
普魯斯特:把玩時間怪獸的魔術師
埃里克·薩蒂:最美之音藏在時空深處
德彪西:遇見百分之百法蘭西之音
潘玉良:棲身巴黎的中國傳奇
常玉:異鄉的角落,孤獨起舞
二、他們,在遠去的巴黎
凡·高:我的瘦哥哥,火中取栗之人
波德萊爾:罪惡之花,巴黎之美
王爾德:快樂王子,或憂鬱王子,只因過分美麗
維克多·雨果:文壇巨人、情感浪人、中國友人
巴爾扎克:他(拿破崙)用劍開創的事業,我要用筆完成
大仲馬、小仲馬:一個睜著眼睛寫作,一個閉著眼睛寫作
莫泊桑:小職員、登徒子、文學家
左拉:五百年孕育一個他
蕭邦:他有一顆玻璃心,正如一個玻璃天使
柏遼茲:他,復活了貝多芬
海涅:一個最法國的德國人
德加:舞出一片色彩
馬奈:他比我們想像的更偉大
德拉克洛瓦:一頭最浪漫的獅子
伏爾泰:至尊文化領袖
盧梭:愛,是不能忘記的
莫里哀、拉封丹:十七世紀雙傑
後語:
墓地里的守護者
天使愛巴黎
作者介紹
鄭楓,1980年生,寫字者、媒體人,大學期間曾編輯出版過音樂書籍《穿過骨頭撫摸你》、《斷弦的耳朵》、《在最美的夜晚停留》;大學畢業後遊學法國兩年,走遍大半個歐羅巴,歐遊身影出沒在香港文藝短片《楓丹白露》中。崇尚達摩流浪者、夢旅人的生活而不可得,但始終牢記“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序言
前言:最為綿長,巴黎記憶
記憶在我腦子裡是一棵樹,無數往事是紛紛擾擾的枝葉。有些記憶老去了,就如同衰敗的枝葉,日漸凋落。但有關巴黎的記憶,卻是生長在記憶之樹的主桿深處,綿綿長長,永不凋零。
巴黎記憶還跟一種病相關,這種病叫“巴黎綜合症”(以下簡稱巴黎症),本意是指日本人在巴黎工作或度假時發生的一種精神紊亂狀態。但在我的字典里,巴黎症指的是曾經,或一直居住在巴黎,或從未去過巴黎但極度想去的人,由於對巴黎的無限迷戀,因此產生的一種類似於相思病的病狀,因此總想著死要在巴黎,或者死也要去巴黎。
這種病的發病機率極高,波及人群的範圍極廣,幾百年來,已經有無數巴黎症患者死在巴黎,這裡面有平民百姓,還有許多名人雅士。雖然巴黎症幾乎不會致死,但這些身患巴黎症的人都是享受著一種甜蜜的痛苦、懷抱著綿長的巴黎記憶而死去的,如同死在愛人的懷抱之中。
而死在巴黎的老天使們,擁有自己死後的私密花園,那是巴黎的多處墓地——這裡是巴黎症患者最理想的歸屬,也是巴黎記憶源遠流長的時間之河。在這裡,他們的身軀安睡在巴黎的地底下,他們的靈魂守望在巴黎的天空中,而他們(尤其是名人雅士們)的精神、遺風、甚至他們的巴黎症都還日復一日的影響著巴黎,構築著巴黎的過往,連同現在和未來。
身為一個巴黎症的重症患者,我喜歡去前輩們的私密花園裡閒逛,去呼吸那種悠遠而神秘得幻化成永恆的空氣,去凝聽前輩們竊竊私語著一個虛無的巴黎,甚至把手放在某一個墓上,去觸摸那些塵封已久卻依然鮮活的流年往事,仿佛撫摸一個親人的臉。
我輕輕的坐在私密花園裡,這是巴黎天使的家園,也是依然活著的人們的樂園。在這裡,死,它不是死,而是生的延續,是比生更為高尚的一種狀態,沒有人懼怕,沒有人因此遠離。這裡是名副其實的花園,綠樹成蔭、鮮花點綴、空氣透明,這裡更像是露天雕塑博物館,各種莊嚴的、簡約的、奇特的、美麗的墓應有盡有。人們因此來往於此、休息於此、遐想於此、嬉戲於此,人們依賴著死而生,與鬼為鄰,最後,也安眠於此。
我輕輕的坐在私密花園裡,旁邊,白髮的老人帶著他金髮的小孫子在這裡玩,老人和我並排坐著,輕聲說一句:“Bonjour!(你好)”小孫子蹲在不遠處的樹邊,把落葉一片片撿起,拿過來給爺爺,然後,繼續去撿……樂此不疲;而我們身後的民居里,一個年輕人正在陽台上輕撥吉他,清脆的樂聲一陣陣流淌過來;一輛汽車從遠處駛來,在我們面前停下,一個優雅的女人探出腦袋,說“今天的天氣真美,不是嗎?”然後,笑著走掉;另外一位,退休的老太太,拿著小水桶和刷子又來了,她是自發來清洗名人墓地的……
這就是法國,尤其是巴黎特有的、溫情的墓地文化,我去過其他西方國家的一些墓地,但這樣的溫情,只有在巴黎才發揮到了極致。而且,這種溫情不止在墓地,它儼然是巴黎的空氣,在這座城中無處不在,因此它也成了巴黎症病發的誘因之一。
而老天使們在巴黎的私密花園主要有幾個:拉雪茲墓地(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1804年設立)、蒙巴納斯墓地(Cimetière du Montparnasse,1824年設立)、蒙馬特墓地(Cimetière de Montmartre,1825年設立)。還有兩座建築,先賢祠(le Pantheon,1791年建成)和榮軍院(Les Invalides,1677年建成),前者是永久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聖殿,安眠在此的都是一些聲名顯赫的老天使,而榮軍院如今則是拿破崙一個人的巨大墓園。
後記
恐怕,這世上沒有哪座城市擁有像巴黎這么多死去的名人了,皆因這座城實在讓人分過眷戀,對於死者生者來說都是如此。而細數了名人的墓地之後,才發現,在猶如雕塑公園般的巴黎墓地里,名人的墓卻幾乎都是簡單之極的,那些誇張華麗的墓往往都是無名者的。名人啊,生前被迫高調,死後,則主動選擇了低調。
由於我個人的喜好,本書中出現的名人全部是文藝界名人,而且只選擇了區區幾十個頂級名人。但事實上,巴黎墓地里來自各行各業、大大小小的名人數不勝數,幾百,上千個都有,這就要由您自己有機會去慢慢發掘了。隨書附上巴黎地圖,標明了幾大墓地的位置,方便您去尋找,下面再附上巴黎墓地名人錄補充名單,方便您去瞻仰。
拉雪茲公墓:
1.格特魯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 1874-1946),旅居法國的美國女作家,以海明威為代表的美國文學流派“迷惘一代”,這個說法就是來自於她。
2. 雷蒙·魯塞爾(Raymond Roussel,1877-1933),法國超現實主義作家,他運用在文學上的雙關諧語表達法曾影響了杜尚的藝術創作。
3. 喬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1936-1982),法國當代著名的先鋒小說家,被譽為法語寫作天才,1978年出版的《生活的使用指南》是法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之一。
4. 雷蒙·哈第蓋(Raymond Radiguet,1903-1923),法國著名詩人、作家,15歲就在巴黎被喻為“詩壇瑰寶”,著有經典小說《肉體的惡魔》,引起當時法國文壇的廣大迴響,可惜年僅20歲便死於傷寒。
5. 保爾·艾呂雅(Paul Eluard,1895-1952),法國超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和戰鬥,參加達達運動和超現實主義運動,以及反法西斯鬥爭。出版詩集數十種,主要有《痛苦的都城》、《不死之死》、《公共的玫瑰》等。
6.伊凡·哥爾(Yvan Goll,1891-1950),法國現代主義詩人,共出版過十多卷詩作。他主要生活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對現代詩歌詩歌感覺的形成做出重大貢獻。
7. 貝科(Gilbert Bécaud,1927-2001),法國歌手、作曲家、演員,法國20世紀60年代搖滾樂的代表人物之一。
8. 阿爾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1897),19世紀法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小說家,龔(gōng)古爾學院院士,以短篇小說《最後一課》被我們大家所熟知。
9. 畢沙羅(Pissarro,1830-1903),法國印象派大師,是始終如一的印象派畫家,他對印象派的重要意義甚至超過莫奈,他品德高尚贏得所有人的欽佩,在印象派畫家心目中,他是這個鬆散大家庭的家長,是印象派的先驅,因此人們尊稱他為印象派的摩西(上帝的傳喻者、以色列人的領袖)。
10. 修拉(Georges Seurat, 1859-1891),法國畫家,新印象畫派(點彩派)的創始人,代表作有《大碗島上的一個星期日》等
11.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1825-1905),法國畫家,19世紀上半葉至19世紀末法國學院藝術繪畫的最重要人物。
12. 比才(G. Bizet,1838-1875),法國作曲家,代表作歌劇《卡門》是法國乃至世界歌劇史上劃時代的作品,是至今上演最多,流行最廣的歌劇作品之一。
13. 貝利尼(Vincenzo Bellini,180l-1835),義大利作曲家,為巴黎的義大利歌劇院寫了歌劇《清教徒》,贏得世界聲譽。
14. 羅西尼(G.Rossini,1792-1868),義大利歌劇作曲家,19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歌劇三傑之一。一生作有大、小歌劇三十八部。其中《塞爾維亞的理髮師》是19世紀義大利喜劇的代表作。
15. 伊格納茨·約瑟夫·普萊耶爾(Ignace Joseph Pleyel,1757-1831),古典主義音樂時期奧地利出生的法國作曲家,小提琴家,鋼琴家,樂譜出版商和鋼琴製造商。
16. 謬塞(Alfred de Musset,1810-1857),法國浪漫派詩人、劇作家。16歲成為以雨果為首浪漫主義文藝社成員,被戲稱為“頑皮的小孩”,是女作家喬治·桑的情人之一。
蒙巴納斯墓地:
1. 雷蒙·阿隆(Raymond Aron,1905—1983),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政治學家,以批判左派法國思想家薩特(Jean-Paul Sartre)聞名,是薩特的同窗好友和終生論敵,其著作涉及歷史哲學、社會學、政治學、國際關係等諸多領域。
2. 塞撒·巴爾達契尼(césar Baldaccini,1921-1998),法國著名新寫實主義雕塑家,1952年開始以廢鐵鑄造怪誕的昆蟲、動物、人體,並由此成名。
3. 弗雷德里克·奧古斯特·巴特勒迪(Frédéric Auguste Bartholdi,1834-1904),法國著名雕塑家,美國紐約著名的自由女神像的作者。
4. 艾曼紐·勃夫(Emmanuel Bove,1898-1945),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被譽為是“被埋沒的法國作家中最偉大者”。在他短短的47年的生命中,共完成了30餘部長、短篇小說作品,深受貝克特的推崇。
5. 保羅·布爾熱(Paul Bourget,1852-1935),被視為19世紀末上流社會的“御用文人”,是法國心理分析小說的鼻祖。
6. 蕭沆(Emil Cioran, 1911-1995),羅馬尼亞旅法哲人,20世紀懷疑論、虛無主義重要思想家,是一個天才早熟型,具有詩人氣質的哲學家。
7. 韋科爾(Vercors,原名Jean Bruller,1902-1991),法國畫家、雕刻家和作家,1941年與他人一起創建地下的子夜出版社。相當一批“新小說”運動派作家在20世紀50年代借子夜出版社得以成名,如杜拉斯和貝克特。
8. 吉澤爾·弗倫德〔Gisele Freund,1908-2000〕,徳裔法國女攝影師,被許多人認為是世界上偉大的攝影家之一,擅長人像攝影。
9. 盧德米拉·契琳娜(Ludmila Tcherina,1924-2004),有俄國血統的法國芭蕾舞者及演員,被譽為是當代世界頂尖的芭蕾舞星之一。
10. 傑拉德·奧利(Gérard Oury,1919- 2006),法國導演、演員,我們所熟知的是由他執導的喜劇電影《虎口脫險》。
蒙馬特墓地:
1. 龔古爾兄弟,哥哥愛德蒙·德·龔古爾(Edmond de Goncourt,1822-1896),弟弟茹爾·德·龔古爾(Jules de Goncourt,1830-1870),兩人均為法國作家。他們的母親去世前曾叮囑兩人一定要相互依靠,於是他們放棄了一切個人空間,連結婚都不予考慮,始終生活在一起,直至弟弟先行去世為止。為了紀念早逝的弟弟,哥哥設立了龔古爾文學獎,現在是法國最著名的文學獎,也是世界文學最重要的獎項之一。
2. 達麗達(Dalida,1933-1987),法國悲情歌后。作為義大利人的後裔出生於埃及開羅,成年後當選埃及小姐,後來因機緣巧合到巴黎發展歌唱事業,從而大紅大紫,成為一代傳奇女伶。
3. 司湯達(Stendhal,原名Marie-Henri Beyle,1783-1842),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以作品《紅與黑》而被我們熟知,他的墓志銘也很獨特,寫著“寫作過、戀愛過、生活過”。
4.特奧菲爾·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2),浪漫派詩人,被公
認為唯美主義的“始作俑者”,他認為“唯有毫無用處的東西才是美的……”
5.瑪麗·杜普萊西(Marie Duplessis,1824-1847),小仲馬作品《茶花女》的原型。
帕西墓地:
1. 納特(Yves Nat,1890-1956),法國鋼琴大師,作曲家,也是一個天才型的音樂家,四歲習琴,七歲登台。
2. 夏米娜德(Cécile Chaminade,1857-1944),法國女性作曲家,一生約公開了400首作品,是女性作曲家中最令人矚目的。
3. 蕾尼·維維安(Renee Vivien,1877-1909),生活在巴黎的英國女詩人,但自認是法國人,並被認為是法國第一個女詩人,也是一個同性戀者。
聖旺墓地(Cimetiere de St. Ouen):
蘇珊娜·瓦拉東(Suzanne Valadon,1865-1938),法國女畫家,畫家郁特里羅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