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總教區的形成
天主教在廣西
在廣西的天主教團體最初屬屬葡萄牙籍的澳門教區領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羅馬教廷傳信部將廣東、廣西兩省劃為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活動範圍,成立粵桂代牧區(範圍為兩廣),由巴黎外方傳教會駐香港辦事處的法國籍神父李莫瓦代牧。鹹豐三年(1853年),李莫瓦神父辭職,推薦廣西省的法國籍神父明稽埒(Guillemin)來領導粵桂代牧區的教務。明稽埒神父任粵桂代牧後,因工作繁重,很難兼顧兩廣的教務。他於同治六年(1867年)提議增設1名廣西的副主教(Vicar General),協助管理廣西的教務。於是,在貴陽的法國籍副主教梅西滿(Mihiere)神父兼任粵桂代牧區在廣西的副主教。同治十年(1871年),梅西滿神父在貴陽病逝。3年後,法籍神父文芍理(Jolly)被任命為粵桂代牧區在廣西的副主教。文芍理神父在來廣西路上,因染病而回國。途中,他入羅馬拜謁天主教宗,建議廣東、廣西兩省及早分為兩個代牧區,以利教務的發展。光緒元年(1875年),羅馬教廷傳信部頒發通諭,宣布成立廣西監牧區,文芍理神父任廣西監牧。他因病需留法國治療,故授命正在廣西上思縣傳教的法籍神父富於道為廣西監牧區副主教,授權他管理廣西天主教事務。
民國3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全面參戰。同年廣西監牧區升為廣西代牧區。在外的傳教士被召回本國應徵入伍,傳教經費銳減。戰後,法國元氣大傷,於是巴黎外方傳教會把桂東南和桂東北部分地區的教務轉交給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管理,把西林、西隆、凌雲等縣劃入貴州安龍監牧區。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進入廣西後,憑藉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及龐大的傳教隊伍,使天主教會在桂東南迅速傳播、發展。
民國13年(1924年),原從屬於廣州代牧區的北海、湛江等地,獨立成立了北海代牧區。教廷因廣西代牧區的主教府(Cathedral&Chancery:中國大陸教會特有的中文名詞)設在南寧而將廣西代牧區正式更名為南寧代牧區。
民國21年(1932年),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正式接管廣西東北部的平樂、桂林、永福等地。民國23年(1934年),梧州監牧區成立至此,廣西境內的天主教分屬3個傳教區:南寧代牧區、北海代牧區、梧州監牧區,廣西代牧區成為歷史。此時,南寧代牧區管轄桂中及桂南、桂北部分地區。民國27年(1938年),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在桂林成立桂林監牧區。至此,廣西的天主教團體分屬4個傳教區,它們的組織獨立,分別由巴黎外方傳教會和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領導。各傳教區的傳教活動、經費等也是分開的。
廣西傳教區(廣西監牧區、廣西代牧區和南寧代牧區)
清光緒元年(1875年),廣西監牧區從粵桂代牧區中獨立出來,原粵桂代牧區副主教文芍理神父晉升為廣西監牧區第一任監牧,法國籍神父富於道為副主教。當時沒在廣西境內設主教府(Cathedral&Chancery:中國大陸教會特有的中文名詞)。
光緒四年(1878年),文芍理神父在巴黎病故。翌年,富於道神父升任廣西監牧區第二任監牧領主教銜,他在上思縣城修建了廣西第一個主教府。此時,廣西監牧區有法籍神父7名,教友500多人,教堂7座,分布在西林縣城、常井村、劉家屯,上思縣城、米強村,貴縣縣城,凌雲縣樂里村等地。富於道主教還在上思縣開辦了國小堂。
光緒十五年(1889年),富於道主教病逝於上思縣。光緒十七年,法國籍神父司立修晉升為廣西監牧區第三任監牧領主教銜,他把主教府由上思縣遷到貴縣。此時,廣西監牧區有法國籍神父13名,教友1100多人,教堂13座。增加了武宣縣三里村、柳城縣古木村、象州龍女村、羅城縣龍安、修仁縣江洲屯(今金秀瑤族自治縣江洲)、象州中平鎮等6處堂口,並且在貴縣辦起了孤兒院、學校,在上思縣開放了男修道院。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司立修主教病逝於梧州。第二天,由法國籍神父羅惠良(Lavest)繼任廣西監牧第四任監牧領主教銜,賴保理為副主教。羅惠良主教把主教府遷到南寧。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廣西監牧區有法國籍神父24位,教友以上升為1800多人,教堂增至31座。新建的有上思縣的那蒙村,武宣縣樂梅村,龍州縣城,平南縣城,鬱林縣城,永福縣城、土養槽,梧州,西隆縣城、舊洲街、者隘村、白告村、極相村、者磨村、仁興者村,百色縣城,桂林,凌雲縣城等18座天主堂。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廣西監牧區在南寧開辦拉丁書院、聖家會女修院。法國聖保祿會首次派修女到廣西,在南寧,貴縣天主堂內附設的診所、孤兒院工作,並協助培養中國修女。這一年,廣西監牧區早年在上思縣開辦的男修院首批修生學成畢業並晉升神父,共有3名,他們是黃鶴鳴、吳國良、吳國方。從此,廣西監牧區除了外國籍神父外,又有了廣西籍神父。
宣統二年(1910年),羅惠良主教在香港病逝。翌年,劉志忠神父升為廣西監牧區第五任監牧領主教銜。主教府仍設在南寧。這一年,廣西監牧區有法國籍神父27名,廣西籍神父4名,教友4500多人,教堂38座。新建教堂有桂平縣城,南寧明德街,雒容縣城,崇善縣城,寧明縣海淵,平南縣丹竹、都興村等7座天主堂。監牧還在南寧開設了玫瑰印書局、孤兒院、麻瘋收容所等機構,並在牧區內各地開辦學堂、診所等。至民國3年(1914年),廣西監牧區升格為廣西代牧區,劉志忠主教為首任代牧。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法國受到重創,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力量也因此銳減,已無法全面管理整個廣西的教務。民國9年(1920年),巴黎外方傳教會自動提出,將廣西監牧區的蒼梧(含梧州)、鬱林、容縣、岑溪、平南、北流、陸川、博白、藤縣等9個縣讓給瑪利諾外方傳教會。又把桂西的西林、西隆、凌雲等3個縣劃給貴州省安龍監牧區,廣西代牧區的教堂因此減少了17座。至民國9年(1920年),廣西代牧區有法國籍神父26名,廣西籍神父8名,教友5119人,教堂29座。新增教堂是武緣縣碌麻屯、朔板村、韋郎村,奉議縣田州鎮,恩隆縣平馬鎮,貴縣長興村,綏淥縣叫靈村,平樂縣田村等8座天主堂。民國13年(1924年),教廷因主教府在南寧而將廣西代牧區更名為南寧代牧區,劉志忠主教為首任南寧代牧區主教銜代牧。
民國18年(1929年),劉志忠主教在法國馬賽病故。第二年,由沈士傑神父升任更名後的南寧代牧區第二任主教銜代牧。南寧仍是主教府所在地。
民國21年(1932年),巴黎外方傳教會又把南寧代牧區管轄的廣西東北部的桂林、平樂、永福、荔浦、全州、興安、鐘山、賀縣等縣讓給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管理。如此,原廣西代牧區已經不存在,南寧代牧區實至名歸,管轄桂中、桂南及桂北地區的十七個縣。教友總數又減少了600多人,教堂也減少了6座,其中羅城和柳城2座教堂是自行廢棄。這一年,南寧代牧區有法籍神父24名,廣西籍神父13名,教友4000多人,教堂35座。新教堂是桂平縣白沙鎮,貴縣岑里村、湛江鄉水井垌、吉斗村、下江村,中渡縣英山、平山、黃臘、關江、馬龍、那基,南寧南倫街等12座天主堂。
廣西傳教區共存在了57年,傳教區監牧、代牧換了六任,他們都是法國人。轄區從原來的西林、上思、貴縣擴大到包括宣化(後改為邕寧,含今南寧)、西隆、鬱林、柳城、百色、武宣、象州(後改不象縣)、荔浦、羅城、蒼梧(含今梧州)、龍州、修仁、永福、蒙山、平南、凌雲、崇善、臨桂(含今桂林)、桂平、平樂、雒容、寧明、中渡、武緣(後改為武鳴)、綏淥等28個縣。教友曾發展到5000多人,曾建教堂58座。傳教區的神父除了法國籍的,從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起也開始有廣西籍的。到民國21年,原廣西傳教區建的教堂除了被廢棄、被毀壞和被劃分出去的外,仍然留存的是35座:上思縣城、米強村、那蒙村,貴縣縣城、長興村、岑里村、湛江鄉水井垌、吉斗村、下江村,武宣縣三里村、樂梅村,修仁縣江洲屯,象縣龍女村、中平鎮,龍州縣城、百色縣城、奉議縣田州鎮,恩隆縣平馬鎮,桂平縣城、白沙鎮,南寧(屬邕寧縣)明德街、南倫街,雒容縣城,崇善縣城,寧明縣海淵,武緣縣碌麻屯、朔板村、韋朗村,中渡縣英山、平山、黃臘、關江、馬龍、那基,綏淥縣叫靈村等天主堂,分布在17個縣內。有法國籍神父24名,廣西籍神父13名。傳教區不僅在各教堂內附設小型的診所,還先後開辦過上思修院,貴縣修院、南寧拉丁書院、南寧聖家會女修院,在貴縣和修仁兩地開設過兩個短期的培訓學校;在貴縣、象縣、上思、南寧、桂林、龍州、崇善、百色、綏淥等地設立過12個國小堂、法文學校、教義學習班和法文學習班,以及南寧麻瘋收容所、綏淥亭涼麻瘋院、南寧天主堂孤兒院、貴縣善德堂養老院、南寧玫瑰印書局等教會附屬機構。
廣西監牧區在剛成立時,經費完全由巴黎外方傳教會供給。以後,隨著教務的逐漸擴展,傳教區所轄的各地教會有了自己的收入,如田地租收入、房地產收入、教辦企事業的收入以及教友的捐獻等。傳教區的活動經費改為一部分是自身收入,一部分是外來經費。
南寧總教區
南寧總教區的前身是南寧代牧區。南寧總教區成形於民國21年(1932年)的南寧代牧區,代牧是法國籍領銜主教沈士傑閣下,主教府設在南寧原明德街79號,面積1013平方米,頭進為兩層磚木結構樓房,前面有傳達室和小花圃。二進為大花園,右側設有專供主教神父開彌撒用的小經堂,經堂後為神父廚房。三進左側是二層磚木結構樓房,供來往教友住宿;右側是水井和大廚房、柴房。第四進也是兩層樓房,樓上為神父住所。後門通往火燒地(今江北大道路)。南寧代牧區受巴黎外方傳教會牧養,成立時其轄區是桂中、桂南及桂北的邕寧、綏淥、上思、寧明、崇善、龍州、百色、武緣、貴縣、桂平、武宣、象縣、奉議、恩隆、修仁、中渡、雒容等17個縣,有教堂35座。民國24年,撤銷奉議縣,田州鎮劃屬田陽縣;撤銷恩隆縣,平馬鎮劃入梧州監牧區,南寧代牧區的轄地減少為16個縣,教堂減少為33座。到民國33年,轄區增加了柳州(屬柳江縣)、賓陽和來賓館3個地方,共為19個縣,有教堂39座。新增的有柳州、象縣寺村、賓陽新賓、綏淥東門街、雒容江口鄉、來賓成田村等6座天主堂。教友5800多人。代牧區的附屬機構,有附設於各教堂內的診所,有國小堂、培訓班,以及男女修院、孤兒院、麻瘋院、養老院、印書局等。
民國35年(1946年),羅馬教廷在中國實行聖統制,在20個省內設立20個總教區,廣西(南寧)是其中之一,總座設在南寧。南寧代牧區升為總教區,沈士傑主教升任南寧教省首任總主教。他委任廣西籍神父黃鶴鳴為副主教。這是廣西的天主教團體第一次有了中國籍副主教。黃鶴鳴神父(又名黃祝卿),廣西貴縣八塘三板橋人,曾先後在上思修道院、馬來亞檳榔嶼大修院讀過神學。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晉升神父,是廣西最早的本地神父之一。回廣西後分別在南寧、桂平、貴縣等地的教會學堂里教書。清宣統初年,負責管理南寧玫瑰印書局的業務。幾年後,留在南寧明德街天主堂傳教。民國35年升任副主教。
到民國38年(1949年),南寧總教區有教堂42座。新教堂有柳江里雍大田、基隆平地屯和邕寧大雞村等天主堂。教友6100多人,分布在邕寧(含今南寧)、武緣、賓陽、來賓、貴縣、武宣、象縣、柳江(含今柳州)、中渡、修仁、雒容、綏淥、龍州、上思、田陽、田東等16個縣(百色、崇善、寧明等縣天主教失傳)。總教區曾有主教座堂1座,男女修院各1所,備修院1所,印書局1間,孤兒院1間,麻瘋院1間,診所13間,養老院1間,託兒所1間,並開辦過4個短期的傳教員培訓班和11所國小。
總教區曾印刷出版了一些宗教書籍,如《早晚課經文》、《聖教日課經文》、《苦路經文》、《瞻禮單》、《輔彌撒經文》、《要理間答》、《聖教理論》、《公教真諦》、《一目了然》、《拉丁文入門》等。另外,還編印刊物《南針》,不定期出版,報導教區各教會的情況,發行到各地教會。
南寧總教區的經費主要由巴黎外方傳教會供給,其餘則來自教會本身的幾項收入:①田地租收入。在農村,教會有大量的田地出租,每年可收租谷20餘萬斤。②房地產收入。在城鎮,教會出租房屋,每年亦有一定收入。③企事業收入。來自教會開辦的診療所、醫院、印書局、學校等。④教友捐獻。
從1953年起,南寧總教區的事務完全由中國籍聖職人員管理。此時總教區的中國籍神父有11名,其中廣西籍的8名,外省籍的3名。
1953年5月,副主教兼署理黃鶴鳴神父蒙主恩召,王綸神父署理總教區。王綸神父是山西省太原人,1949年到南寧,任拉丁書院院長。1953年任署理。1957年,王綸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和反革命分子,1959年被遣送回山西老家(1980年獲平反)。
南寧教省所轄教區
天主教梧州教區
天主教桂林監牧區
主教
Bishop Pierre-Noël-Joseph Foucard, M.E.P. 1878 - 1889
Bishop Jean-Benoît Chouzy, M.E.P. 1891 – 1899
Bishop Joseph-Marie Lavest, M.E.P. 1900 – 1910
Bishop Maurice-François Ducoeur, M.E.P. 1914 – 1929
沈士傑(Archbishop Paulin-Joseph-Justin Albouy, M.E.P.) 1930 - 1954
蒙子文(若瑟) 1984 - 2007
譚燕全(若翰) 2003年祝聖為助理主教,2007年起為正權主教
地圖信息
地址:南寧市興寧區望州路南二里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