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莫柔弱於水

天下莫柔弱於水

出自《道德經》第七十八章。意思是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能勝過它,因為沒有什麼可以真正改變得了它。柔能勝過剛,弱能勝過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又沒有人能實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天下莫柔弱於水
  • 外文名稱:The world is weak in water
  • 作品別名:以柔克剛
  • 創作年代:周朝春秋
  • 作品出處:《道德經》
  • 作者:老子(即李耳)
原文,譯文,注釋,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譯文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能勝過它,因為沒有什麼可以真正改變得了它。柔能勝過剛,弱能勝過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又沒有人能實行。因此,聖人常說:能承受全國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擔全國的災難,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確切的話語常常讓人覺得不以為然!

注釋

1.天下莫柔弱於水:天下,指天下的事物。於:比。莫柔弱於水: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
2.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攻,攻擊,進攻;莫:沒有。莫之能勝,沒有能夠超過它(水)的。這句的意思是說,水的性情雖然是天下最柔弱的,但攻擊堅強的東西,沒有什麼能比得過水。柔能勝剛,這是老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老子在觀察事物、闡明道理時所引用的例子,最典型的莫過於水。老子曾經認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民間諺語有"水滴石穿",也精妙地概括了自然界這一神奇的現象。洪水泛濫時那淹沒田舍、沖毀堤梁的勢頭,更是任何堅強的東西都難以阻攔的。柔能克剛,可以說是自然界的一條法理。
3.以其無以易之:以,用;易,交換、代替。沒有什麼能夠代替它(指水)。
4.柔之勝剛,弱之勝強: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柔能勝過剛,弱能勝過強。
5.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指天下的人。莫不知,(天下的人)沒有不了解(弱之勝強,柔之勝剛)這個道理的。莫能行,沒有能夠去實踐(這個法則)的。
6.是以聖人云:是以:因此。聖人常說。
7.受國之垢:受,承受,承擔;詣,屈辱。國,帛書本作"邦"。受國之詣:承擔國家的屈辱。一說垢作"責怨"講,受國之詣,即承受國人的責怨。
8.是謂社稷主:社稷,指國家。社本指土地神,稷是穀神,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故社稷後來便成為國家的代稱。是謂社稷主:這才叫做國家的君主。受國不祥:不祥,指災難,承擔國家的災難。老子由水的現象推而廣之,認為柔弱、謙下這類品質,表面看好象處於被動和劣勢,實際上卻占主動、處於優勢。因此做國君的也應當象水這樣,保持謙下、柔弱,承擔一切屈辱和災難,好象地位最低下,實際上卻可以牢固地保持統治地位。
9.正言若反:正面的話(聽起來)卻象反面的話一樣。這是老子從現象世界所存在的大量矛盾統一的事物中總結出的一個普遍原則。"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鈉","明道若昧"、"大白若辱"、"上德若谷"、"大方無隅"、"大象無形"等話語,都是對這一原則的具體聞釋,而這類語句,在《老子》一書中,可謂隨處可見、俯拾皆是,充分體現了老子思想的辯證法與深刻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