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植物形態,近種區別,產地生境,生長習性,栽培技術,病蟲防治,植物文化,
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全株無毛。莖直立,分枝,小枝伸長而細,疏生葉。
葉互生,中部和下部葉具長柄,最上部葉具短柄或無柄,葉片膜質,長4-7厘米,寬2.5-3.5厘米,中部葉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頂端鈍,基部近圓形,葉柄長3-6厘米,纖細,側脈7-11對,最上部葉長圓形,頂端鈍,基部心形,邊緣具粗圓齒,齒端凹入,齒間無剛毛。
總花梗生於上部葉腋,短於葉,長2-3厘米,具1-2花,極少有3花;花梗短,長10-15毫米,僅在中下部具苞片,苞片線狀鑽形,長約2毫米,宿存。花較大,深紫紅色,長3-3.5厘米,側生萼片2,膜質,斜寬卵形或近圓形,長6-7毫米,不等側,頂端突尖,網狀脈;旗瓣圓形,寬10-12毫米,僧帽狀,鈍,背面中肋增厚,中部具伸長的粗喙,頂端圓形如鼻子;翼瓣無柄,長2.5-3厘米,2裂,基部裂片寬長圓形,長12毫米,上部邊緣彎,上部裂片較寬,葉部前方增大,然後漸變狹,背部具反折的長小耳,具紫色斑點;唇瓣檐部寬漏斗形,長1.5-2厘米,具紫色斑點,口部平展,寬10-13毫米,先端急尖,基部漸狹成長10-15毫米,內卷具2齒的距。花絲極短,線形;花葯尖長。子房紡錘狀,直立,漸尖。蒴果線形,長2.5-3厘米,鐮狀彎,頂端喙尖。種子少數,長圓形,長3-4毫米,褐色,平滑。花期8月,果期9-10月。
近種區別
該種的體志與長翼鳳仙花I. longialataPritz. ex Diels 相似,但花深紫紅色,旗瓣背面增厚,中部具伸長頂端圓鈍狀似鼻子的粗喙,明顯區別於後者。 |
產地生境
產中國重慶(城口)、湖北西部(保康)。生於山坡灌叢或林中岩石邊,或草坪、溝邊濕地,海拔1250-2050米。模式標本采自重慶城口。
生長習性
《廣群芳譜》中亦云“人家多種之,極易生。二月下子,隨時可再種。即冬月嚴寒,種之火炕,亦生苗”。其果實很特別,成熟果實稍遇外力便彈裂開來。噴灑出去的種子,散落於周圍,第二年就會長出一顆一顆的鳳仙花,以此“擴充地盤”延續後代。
栽培技術
播種一般在3月至4月進行,如果是在“國慶節”觀花,則在6月至7月播種。
準備好播種用土,將種子撒在土壤表面,覆蓋一層薄土後,再噴水保濕,然後放在無直射陽光處,注意澆水,勿使土壤乾燥,澆水時不要將種子衝出來。
約過7天至10天,種子陸續發芽出苗,應避免烈日暴曬,經常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當鳳仙花小過於擁擠時進行間苗,使其茁壯生長。
當小苗長出3片至4片真葉時分苗定植,分苗時應帶宿土,栽後放在陰涼處進行緩苗。緩苗後放在良好、光照充足處養護,保持土壤濕潤而不積水,每10天施一次腐熟的薄肥。
病蟲防治
斑點病
為害症狀:斑點病主要為害葉片。初生黃色小斑點,漸向四周擴展為圓形病斑,大小2~5mm。後病斑中央呈淺褐色或灰白色,邊緣褐色略隆起,—亡生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菌如從葉尖或葉緣侵入,致葉尖枯死,葉緣焦灼。
發病特點: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和雨水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植物文化
鳳仙花,花如其名。清代康熙皇帝命內閣學士汪灝等撰成的《廣群芳譜》記述鳳仙:“椏間開花,頭翅尾足俱翹然如鳳狀,故又有金鳳之名。”其在百花中的地位雖不比梅、蘭、竹、菊、牡丹和芍藥,甚至曾被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貶為“菊婢”,但鳳仙花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和獨特的風姿贏得了人們的喜愛。自古以來總有愛花之人對鳳仙花情有獨鐘,更有文人不吝筆墨吟詠鳳仙。
唐代詩人李賀在《宮娃歌》中寫道:“蠟光高懸照紗空,花房夜搗紅守宮”,又吳仁壁有詠《鳳仙花》:“此際最宜何處看,朝陽初上碧梧枝”,再如宋代楊萬里的《鳳仙花》:“細看金鳳小花叢,費盡司花染作工”。此外,元代楊維楨、明代瞿佑、清代劉灝等均有以鳳仙花為題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