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鼓山
- 外文名稱:Big drum mountain
- 地理位置:大田縣屏山和吳山交境處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9:00-5:00
- 著名景點:鼓山
主景點是高山上一片上百畝的平坦草地。平地中央有一寺廟遺址,前有一小水塘。站在廟址上,坐向朝西,近處坑口水庫,波光粼粼;遠處青山重重,連綿起伏;來到西側鼓邊,懸崖萬丈,寒風陣陣,崖下深谷,古木蒼翠,有一片原始森林;深谷垂直至繞山的205國道,越過國道,翻幾座小山,便是中國混凝土碾壓第一壩的坑口水庫,在那兒泛舟釣魚,將是其樂無窮;逆水而上,在梓溪九曲之中,坐落著遠近聞名的林家祖祠。北側山脈環抱,險秀無比,大大小小的石筍若隱若現。南側孤峰獨尊,高達千米,十分峻俏。轉至東側鼓邊,是一條兩公里長、陡峭的侖脊;路邊石壁下,屹立著兩尊高約七、八米的石柱,像披甲的武土,挺直著腰身,日夜守衛著這唯一上鼓面的通道。
初探大鼓山
一九九八年深秋的一天,我與外甥林光致一同到大田縣石牌鎮境內的大鼓山考察。我們是懷著欲開發大鼓山的心思而去的,在當地雇了小陳和小蘇做嚮導,經過一天的跋涉,僅觀其皮毛,就驚之嘆之,驚閩中有此勝地,嘆我輩何能開發!
大鼓山,這是一處鮮為人知的風景勝地。在這裡,可以領略到黃山的懸崖,華山的侖脊,石林的麗姿,高原的風韻。坑口水庫碧波蕩漾,梓溪綠水九曲迴旋,原始森林陰森黑暗,起伏草原風光無限……在這數平方公里中,匯集了高、險、奇、秀的山;清、甜、碧、靜的水。景點集中、瑰麗無比,若加開發,是世間人之幸,是大田人之福。
小車沿二一二省道往泉州方向駛去,離大田縣城約十公里處下車,大鼓山的雄姿就展現在眼前。站在山腳的公路上,山上石筍兀立,古木依稀。我們從山北沿小溪而上,沿途溪水潔淨,溪聲悅耳。溪邊到處是大大小小的怪石,有名的,如棋盤、如石鼓、如將軍;未名的,像龜,像鯨,像鳥,像人,千姿百態,模樣逼真。溪邊有個青蛙洞,深可藏數人,當年地下黨員曾在此藏身。赤仔侖山勢呼嘯而下,活像一條眼鏡蛇,兩溪蜿蜒相會處,即蛇頭也。站在石鼓上,遠眺文屏山,那沖天大石筍就像一尊威武的山神,屹立在山腰懸崖上,看守著這人間奇景。
我們時而涉寒水,時而攀石壁,時而揪野藤來到赤仔侖頂。這裡懸崖峭壁,溝暗谷深,令人目眩頭暈。野藤古木,奇形怪狀,嶙峋岩石,形態萬千。近看遠眺,其景其感,難於描述。
沿山路而行,沿途美景,目不暇接,讓人不覺得時光的流逝,不知不覺中來到一片饅頭似的小山。小山上儘是柔軟如綿的茅草,徜徉躺臥其間,一般身臨塞北草原的情感激盪胸間。山坳中,幾丘稻田邊的一條小溪向東蜿蜒而去。水口處,兩山對峙,一山如雄獅,一山如巨象。獅象把守水口,可在山坳處建一小廟。它背靠大鼓峰,前憑饅頭山,讓遊人觀景、歇息,是一佳處。
翻越幾座饅頭山,登上東邊侖脊,才知山是如此之高。遙望永春、德化,群山起伏,白雲繚繞,頓覺心胸開闊。近看山下溪頭村,山鄉景色,就在眼前,更覺宜人。俯視山腳,形同牆壁直立,足有上千米高。其壁雖有茅草生長,其脊如同華山之險,令人心驚膽寒。這一條東坡陡峭的侖脊為南北走向,約有兩公里長。
沿侖脊一步步向南,步步是險,處處是景,讓人且驚且喜。小心翻越,來到主峰東側,這裡山形如“仙人抱鼓”,主峰為面,盤腿而坐,手腳分明,鼓面平整,真可謂大自然造物之神奇。
時已過午,登山頂遠眺,尋石林奇峰的念頭只好打消。四人坐在鼓面,小憩片刻。聽小陳講:山頂可遠眺四方,風光無限。西側石筍林立:有的俏然獨立,有的親昵擁抱,有的尖峭似刀,有的伸頸遠眺,像走獸,像飛禽,像玉女,像仙人,奇峰羅立,形態各異。大的如屋,小的如亭,大大小小,難於數清,高度也數十米不等。北側古木參天:有高大古老的蒼松,有奇形怪狀的雜木,有不少的紅豆杉苗。翠竹成林,粗的如柱,細的如筆。山腰有三、四座老厝,其一為當過幾天七品縣老爺的蘇家祖祠……我聽得入迷。
順山路而下。沿途有零星矮松雜樹長在岩石上,有的頭大枝小,有的如龍盤石,比盆景更美,用畫筆難描,更讓人驚嘆其生命力之頑強!
邊看邊嘆,走沒多遠,啊!一片上百畝的平坦草地展現在眼前。誰敢想像,在這高山上有一塊如此廣闊的平地?哎!這兒才是大鼓山的主景點。
平地背靠主峰,三面都是上千米高的絕壁懸崖。它像一面極大的牛皮鼓,鼓面朝上而放。時值深秋,平地有三五寸高的小草,猶如給大鼓繃上一塊柔軟的黃牛韌皮。草地間裸露出許多黝黑色的岩面,圓形的岩面直徑在三五米,條形的岩面十幾米長。這些凸露的黑石岩麵點綴在黃草之間,就像一面多年沒敲打的牛皮鼓的鼓面上,滋生了斑斑點點的污跡。真是“仙人一去不復返,遺落仙鼓在人間。”
平地中央有寺廟遺址,前有一水塘。聽小陳講:春夏水滿塘時,有一種珍貴的四腳魚在塘中棲息。站在廟址上,坐東朝西,近處坑口水庫,波光粼粼;遠處青山重重,連綿起伏。北側山脈環抱,險秀無比;南側孤峰獨尊,儀態絕倫。這裡本應是佛家的一處風水寶地,何以破落如此?細細推敲,主因有三:一為歷代交通閉塞;二為鄰近鄉窮民貧;三為平地之水未使歸聚,特別是泉水從後背處泄漏。當今公路已繞山腳,又逢國強民富之時,寺廟重建之日已到。它不僅可為山水添景增色,更可為遊人提供歇息之處。
我們站在鼓面上,逐一細細觀賞:
看北側山脈,那懸崖峭壁,猶如斧砍刀切,險峻無比。壁仞間,一棵棵奇松怪樹從岩縫裡擠出來,有的枝繁葉茂,蒼勁挺拔;有的枝曲乾彎,儀態萬千。山頂林木青翠,大大小小的石筍若隱若現。
望南側孤峰獨尊,高達千米,十分峻峭。它除了臉部是岩石外,其餘從頭到腳全是茅草叢生。它像塗上綠漆的鼓槌,披著風衣的將軍;又像穿著旗袍的少婦,亭亭玉立的觀音。
來到西側鼓邊,懸崖萬丈,寒風陣陣,讓人魂飛魄散。崖下深谷,古木蒼翠,好一片原始森林!谷中泉瀑汩汩,陰氣逼人。深谷垂直至繞山的二一二省道。越過省道,翻幾座小山,便是中國混凝土碾壓第一壩的坑口水庫。在那兒泛舟釣魚,將是其樂無窮。逆水而上,在梓溪九曲之中,座落著遠近聞名的林家祖祠。其地形之奇特,山水之彎環,諶稱世上少有。
轉至東側鼓邊,這兒就是上午翻越的那條兩公里長,陡峭的侖脊。此時再登臨,其險其景雖相同,卻別有一番風味。因為這兒後依平地,少了心驚膽寒的懼怕,多了細細品賞的情趣。
景色迷人,流連忘返。可是紅日已經西墜,我們只好往唯一的下山小路走去。來到一隘口,只見路邊屹立著兩尊高約七、八米的石筍。它像披甲的武士,挺直著腰身,日夜守衛著這上鼓面的通道。山路崎嶇,著實難下,我們小心翼翼地翻過兩處山岬,這裡處處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隘口。再繞過孤峰獨尊的前胸,沿著它的手臂侖脊且爬且滑,下了幾百米,才來到二一二省道上。我們卻早已渾身虛汗,氣喘吁吁了。
啊!大鼓山!不曾相見時,哪知您有如此的俊逸;拜謁芳容後,我將永久回味著您的深邃。
註:大鼓山,原名台閣山,又稱大谷山、大骨山。此文在《三明日報》發表後,大鼓山之名始為人用,高速公路洞名也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