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地岩畫

大麥地岩畫

大麥地岩畫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岩畫帶面積約450平方公里,遺存有史前岩畫1萬幅以上。在方圓6平方公里的原始環境中遺存岩畫個體圖像達8532個,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個體圖像1422個,超出了國際公認的世界岩畫“主要地區”規定標準的140多倍,堪稱世界之最。根據國際上通用的麗石黃衣測年,岩畫專家測得大麥地岩畫早期距今13000 到10000 年,中期距今約10000年到4000年,最早的岩畫在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之間。有關部門正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麥地岩畫
  •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
  • 面積:約450平方公里
  • 地位:中國惟一的世界級岩畫主要地區
歷史,岩畫與甲骨文,地理位置,考古工作,遺址的保存,考古發現,

歷史

大麥地岩畫內容豐富,多是實物的象徵圖形,也有少量的表意圖形與符號,反映了古代人們的生活、生產、經濟狀況、心理活動和生存環境。岩畫多為鑿刻和敲擊,但製作精美,形象拙樸、生動。與世界上其他著名的岩畫相比,大麥地岩畫最大的特點是內涵極為豐富,它從多方面反映了中華先民火熱的生活、美好的願望和熱烈的情感。在岩畫密集地段,幾乎每塊石頭上都有岩畫,而且不少岩畫還是畫在其他岩畫上,畫面極具層疊感。大麥地岩畫的另一個特點是數量多。歐洲著名的洞窟岩畫數量並不多,少至100多幅,多則300多幅,沒有一處超過1000幅。澳洲岩畫、非洲岩畫雖然數量多,但分布星散。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畫委員會的規定,每1000平方千米的範圍內有10000幅圖形則可稱為世界岩畫的重點地區。大麥地岩畫則集中分布在15平方千米的範圍內,岩畫有3000多組,展現個體形象8453個,平均每平方公里遺存圖像到200多組,超出了世界公認的判定岩畫“主要分布區”限定標準的20倍,足可以稱之為重中之重了。
大麥地岩畫大麥地岩畫
大麥地岩畫,因為很有可能將中國文字的起源往前推5000年,而備受矚目。儘管此說目前尚無定論,但有一點毫無疑問——大麥地岩畫是一部遊牧先民的宏偉史冊!大麥地位於寧夏靈武水洞溝舊石器時代遺址的西北部,水洞溝遺址下層文化距今4萬年至1.5萬年,屬第四紀更新世晚期。水洞溝原始先民的足跡,通過賀蘭山與衛寧北山一直到達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地區和葉尼塞河上游地區,這一行程路線早已被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考古發現所證明。賀蘭山與衛寧北山是古代原始先民北上的重要通道之一,大麥地又是這一通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因此人們經常在這裡憩息、休整、打獵、準備遠征,還製作了岩畫,記錄了他們的生產生活。
大麥地岩畫大麥地岩畫

岩畫與甲骨文

大麥地岩畫通過抽象成象形、會意符號,可以表達一個較完整的意思,最終演變成為遠古原始符號。如岩畫《田園》,此圖右上部為一隻羊,左上部為一個人面,其中部為S形符號,下部為一橫符號。這幅圖畫與符號組合的符號文字,描述了一個寧靜的田園生活場景。這些文字的來源可能與中華民族的先民有關,也與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有關,甚至更早,可能是中國最古老的圖畫文字。中國文字的產生、發展、演變的過程,經歷了悠久而漫長的時間。甲骨文雖然是中國較早較成熟的文字,但甲骨文不可能是憑空而來的,它必定有一個繼承發展的過程。2005年5月,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岩畫研究中心深入大麥地,用時3個月,收集岩畫考古線圖3172組、8453個個體岩畫圖形,發現符號1500個。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些符號有類似文字的圖畫符號,並且還發現了圖畫文字與符號相混合使用的古文字,即圖畫文字向符號文字過渡階段的文字。這種早期岩畫文字的象形性與漢字中的象形文字非常接近。由此,我們推斷它是古漢字的前身,應該屬於早於甲骨文字的原始漢字。這種岩畫文字或詞、詞組的發現,無疑對研究中國文字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岩畫專家經初步研究整理認為,寧夏中衛北山地區大麥地遺存的早期岩畫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晚期,距今2至3萬年左右。原寧夏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周興華介紹說,這一結果是綜合多學科研究成果得出的。文物考古學者根據岩畫內容、風格、技法、刻痕、色澤、圖像保存狀況,結合地理學者在鑿刻有岩畫的岩面上發現的冰川擦痕等有關科研成果,對比已經考訂年代的國內外岩畫和出土文物,分析岩畫圖像中反映的狩獵、巫術等內容,認為大麥地的早期岩畫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晚期,距今2至3萬年左右。大部分作品產生於公元前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少數作品延續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另外在大麥地還採集到有繩紋、劃刻紋的紅陶片、灰陶片,這都證明,在新石器時代大麥地已經有先民在此生活。
大麥地岩畫大麥地岩畫
而將這些岩畫歸於“岩畫文字”,主要依據是:
大麥地岩畫大麥地岩畫
其一,這些岩畫通過檢測,存在時間遠遠早於其他文字;
其二,它不是隨意?>雕刻的,如同其他眾多岩畫一樣,是有感而發有為而作,已經被作者賦予了表意的內涵;
其三,“岩畫文字”已具備了中國象形文字的具象性,可在甲骨文與陶器刻劃中找到大致對應的形象;
其四,“岩畫文字”由兩個以上的象形符號組成,有了文字的空間結構,基本上做到了象形字、會意字、指事字結合構成文字的要素。由此推斷,“岩畫文字”已經具備了古老文字的要素,應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漢字的祖先!對於岩畫研究者和愛好者來說,大麥地的確可以說是豐富的人類早期的畫廊,在十幾道浪起潮湧般的山樑崖壁上,連綿不絕地陳列著各種岩畫,內容有狩獵畜牧、戰爭舞蹈、牛羊虎狼、日月星辰、天地神靈、手足蹄印、男根女陰、圖案符號等。曾經生活在大麥地周圍的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有羌戎、匈奴、鮮卑、月氏、突厥、党項等,他們被認為以其獨特質樸的方式,就在這片大自然畫板上,刻畫自己生活,刻畫自己所想的所害怕的所擔心的所祈禱的。據研究,和賀蘭山岩畫比,大麥地岩畫的群體性場面更多。放羊群的、圍獵的、動物爭鬥的,無不是狩獵與遊牧生活的寫照。最大的一幅長達9米,高1.2米,據說刻畫的動物、符號達到100多種,這組巨幅岩畫裡有近百個圖形,描繪了遊牧、狩獵、舞蹈各種場景,表現了先民多姿多彩的生活,被研究者稱為“遊牧長卷”。而其中刻畫最多的是羊,有不同的物種:北山羊、盤羊和大角羊,各種羊的表現風格也各有不同。

地理位置

大麥地岩畫位於寧夏衛寧北山腹地,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衛寧北山深處的一片荒漠,了無人煙,稀稀落落生長著酸棗、駱駝蓬等一些植物。但是荒蕪的大麥地卻靈動不凡,因為岩畫,那些在一道道山樑上熱鬧了幾千年的神秘圖形。附近有著名賀蘭山岩畫,是個岩畫密集區域。作為寧夏與內蒙古界山的衛寧北山是一條東西走向的低緩山地,與賀蘭山相對成犄角,黃河由此轉折而伴賀蘭山北行。這裡群山環繞中間山崗遍布,溝壑縱橫,人跡罕至。大麥地集中了這么多的岩畫,與它的地理位置有關,大麥地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衝突地帶,從地質條件看,這裡的山體低矮、山坡和緩,岩面自然平整潔淨,是岩畫創作的天然畫板,而且這裡遍地是原生鐵礦石,十分堅硬,只要稍加打磨就可以作為天然的良好的畫筆,再加上氣候乾燥,受到的雨水侵蝕少。這些地理條件都讓大麥地岩畫得以良好的保存。
大麥地岩畫大麥地岩畫

考古工作

遺址的保存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岩畫研究中心副主任束錫紅說,大麥地集中了這么多的岩畫,與它的地理位置有關,大麥地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衝突地帶,從地質條件看,這裡的山體低矮、山坡和緩,岩面自然平整潔淨,是岩畫創作的天然畫板,而且這裡遍地是原生鐵礦石,十分堅硬,只要稍加打磨就可以作為天然的良好的畫筆,再加上氣候乾燥,受到的雨水侵蝕少。這些地理條件都讓大麥地岩畫得以良好的保存。
深處衛寧北的大麥地岩畫不好找,周圍是荒漠一片,了無人煙。李祥石說,目前進入大麥地的山口只有幾個,除了岩畫研究者和考古人員和當地少數幾個居民知道如何進入,一般人都不知道如何找到這個地方。也正因為大麥地岩畫這種隱秘性,使得直到今日,大麥地岩畫仍保存了基本的原生狀態,很少人為的破壞。
如今,遺留在崇山峻岭間岩石或崖壁上的岩畫,經歷了漫長歲月的風吹日曬、自然腐蝕,再加上日益頻繁的人類活動,損毀的程度正在逐步加劇。岩畫專家呼籲,我國岩畫的保存狀態堪憂,進行搶救性保護已迫在眉睫。由於缺乏有效的保護,這裡的一些岩畫已風化脫落,個別岩畫還被人為剝落,農民也常在刻有岩畫的岩石上休息、踐踏。原寧夏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周興華說,岩畫的保存狀況令人心急如焚,在尋覓岩畫的過程中,經常發現熟悉的畫面已風化脫落成碎塊,原本完整的岩畫已變得殘破不全,因無知或有意毀壞的人為因素,往往發生在保護措施到位之前。據寧夏自治區文物局多年統計,賀蘭山的古代岩畫與崖刻題記,自從發現以來就遭到極為嚴重的破壞。1998年慶祝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40周年,發行的一套三枚《賀蘭山岩畫》特種郵票,郵票圖名分別為人面、射獵、公牛,其中最珍貴的公牛岩畫現在已蕩然無存。近年來,由於有關部門加強了管理,才使賀蘭山岩畫保護狀況有所好轉。中寧縣黃羊灣岩畫曾是寧夏岩畫中保存較好的一處,然而由於修建鐵路炸山採石,致使大批岩畫損失殆盡。20世紀90年代這裡尚有部分岩畫留存,而現在完好的岩畫已寥寥無幾。岩畫專家認為,由於岩畫遺存的特殊性,目前切實的措施是在岩畫分布相對集中的區域建立岩畫保護區,就地由專人保護,而對於散布易搬動的小塊岩畫,應登記建檔採取易地保護辦法,同時對於自然破壞嚴重且研究價值大的,應該採取物理化學或生物工程的方法進行加固與保護

考古發現

考古專家:大麥地岩畫疑為中國最早文字
大麥地岩畫大麥地岩畫
據《羊城晚報》報導,考古專家經過數年的鑽研,近日宣布了一個驚人的訊息:中國西北大麥地岩畫中的圖畫文字,可能是比甲骨文更為年代久遠的原始文字。
大麥地岩畫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是中國惟一的世界級“岩畫主要地區”。這個岩畫帶面積約450平方公里,遺存有史前岩畫1萬幅以上。
據國際上通用的麗石黃衣測年,岩畫專家測得大麥地岩畫早期距今8000年到7000年左右,中晚期距今4000年到1000年,最早的岩畫在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之間。
“大麥地岩畫中,目前已發現2000多個圖畫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字專家、甲骨文專家劉景雲說:“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具有約定俗成、流通、抽象的表意形態,大麥地岩畫具備了這些特性。”
國際岩畫委員會會員、北方民族大學岩畫專家李祥石說:“大麥地早期岩畫有許多象形與抽象符號,在大致同時期的陶文符號和後來的甲骨文中可以找到相近的形象。更為關鍵的是,這種象形符號在大麥地岩畫中絕非偶然和孤立,而是呈星狀分布。”
作為現存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成形於公元前17至11世紀,距今約3600多年。很久以來,一直沒有找到甲骨文以前的圖畫文字,而大麥地岩畫在時間段上正好在甲骨文之前。
大麥地岩畫大麥地岩畫
“這一研究成果如果成立,意味著人類文字的歷史將提前到距今7000年至8000年左右。”國際岩畫委員會會員李祥石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