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鵬
起源和描述
鵬,又稱大鵬、大鵬鳥,中國神話傳說中最大的一種鳥,是世界許多傳說中奇大無比的神鳥,由鯤變化而成。
中國的“鵬”字,根據《
說文》、《字林》等
典籍,即“鳳”的古字。《說文》曰:“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朋為朋黨字。”可見“鵬”左邊的“朋”來自它群鳥之王的地位。就字源而論,可以推測大鵬和鳳凰源自先民的同一種鳥圖騰,逐漸分化,帶上不同的特徵。
鵬在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最早的當屬《
莊子》。
莊周在其《
莊子-
逍遙遊》中說:“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水擊
三千里,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
圖南”
而《神異經·中荒經》里描述的大鳥“希有”,也與大鵬有相當的關係:“崑崙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圓如削。下有回屋,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
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也。”
《
水經注》引用《神異經》又加上了“其鳥銘曰:有鳥希有,綠赤煌煌,不鳴不食,東覆東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東,登之自通,陰陽相須,惟會益工。”此鳥有綠、紅雙色,不鳴叫也不進食。僅僅背上小片沒羽毛的地方就有一萬九千里寬廣,可見它體形多么龐大。
象徵意義
後世詩人以
大鵬為高遠志向、
豪放氣概的象徵。如
阮修《大鵬贊》中有“志存天地,不屑唐庭。鷽鳩仰笑,尺鷃所輕。超世高逝,莫知其情”的句子。
借大鵬來抒發蔑視官宦、抱負超遠的心境。而李白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邑》)更是
千古傳誦。直至如今,漢語中仍有“鵬舉”、“鵬程”之類的詞語,借喻遠大的前程和抱負。
佛教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後,受莊子影響逐漸出現了
大鵬金翅鳥這一神話形象。這主要源於古印度的神鳥
迦樓羅(Garuda),也糅合了大鵬的特徵。
在印度神話中,迦樓羅身長八千由旬,翼長四千由旬,以龍為食,能任意穿梭宇宙,為
毗濕奴坐騎。而對大鵬金翅鳥的描繪多見於明清小說,著名的有《西遊記》中獅駝國的三大王,稱為“雲程萬里鵬”,能夠“摶風運海,振北圖南”(這八個字源於《莊子》),扇一翅有九萬里,和如來佛祖有淵源(這又源於印度傳說)。
《說岳全傳》中,大鵬金翅鳥因在佛祖座前嫉惡如仇,啄死女土蝠,被貶往東土投胎,生為岳飛。
《
封神演義》中大鵬稱為“羽翼仙”,貪吃好殺,後被燃燈道人收伏。《喻世明言》中張道陵化為大鵬,震懾住鬼帥變的八條大龍。
少數民族傳說
藏族創世歌謠《斯巴形成歌》中有這么幾句:“最初斯巴形成時,天地混合在一起,分開天地是大鵬,……”而關於藏族遠古
象雄六大氏族“瓊”的起源,在典籍中也有如下記載:“報身化身慧明王,化作三鵬空中游,棲落象雄花園內,象雄人們大驚喜,從未見過此飛禽,老人稱其有角鵬。三鵬飛返天空時,爪地相觸暖流閩,黑白黃花四蛋生,每孵幼童叫瓊布。”其餘版本大鵬卵生人而為始祖的神話也在各個支系流傳。
可見大鵬和藏族的創世神話有莫大的關係。而本教神話中,大鵬稱為“曲”,它與惡龍相鬥,在《
格薩爾王傳》也有出現。這與印度以龍為食的伽樓羅到底有無聯繫,還有待考證。
納西族
東巴神話中,大鵬稱為“休曲”,與獅、龍等作為護法神守護含依巴達神樹。在《
鵬龍爭鬥》傳說中,休曲制服了高傲的署神(納西族的龍神)。它還出現在東巴教的木牌畫與紙牌畫上。
在滿族《多龍格格》神話中,一群黑色的大鵬給人類帶來災難。弓箭神在神鵲的指引下,射殺大鵬,為民除害。
雲南白族地區,古代大理人認為是龍作怪而頻為水災,使大理幾
成龍澤,而龍唯獨只尊敬塔,畏懼大鵬,於是,建築了著名的
崇聖寺三塔,塔頂上各鑄有一支大鵬金翅鳥。
西方大鵬
西方的大鵬名為Roc或Rukh,該詞來自波斯語 رخ 。傳說體形巨碩,羽呈白色,以象為食,力大無匹。
西方的《阿波羅遊記》、《
一千零一夜》等書籍中,都載有大鵬鳥的事,說鵬蛋周長有五十步,鵬鳥聚集的食物是大量的一口可吐入大象的蟒蛇;阿拉伯旅行家中的日記中有“本以為那是座山,原來竟是只鵬鳥”的記錄。
西方鵬鳥的來源也許可以追溯到古波斯神禽“峨姿”(Amrzs)。該鳥歷經天地生滅三大劫。鳥身犬首或人面之貌,兩翼伸展可遮蔽日月群星。古波斯神話中有株“知識樹”,結籽化為世間萬種草木,“峨姿”築巢其上,每至果實成熟,將其搖下,播於大地山川。
另外,猶太神話中的巨鳥“棲枝”(ziz)、
古埃及的“伯努”(Bennu)、阿拉伯的“安卡”(Anka,)、土耳其的“可克”(Kerkes)、
古希臘的“格利普”(Gryps)、俄羅斯的“諾加”(Norka)以及北歐生命樹上的智慧古禽等,均可以是大鵬鳥的異名同質
波斯思摩夫
起源
西方鵬鳥的來源也許可以追溯到古波斯神禽“峨姿”(Amrzs),又稱“納木夫”(Slnamurv)或“思摩夫”(Simurgh/Senmurv)。該鳥歷經天地生滅三大劫,故知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事。其貌鳥身犬首或人面,兩翼伸展可遮蔽日月群星。
古波斯神話中有株“知識樹”,結籽化為世間萬種草木。“思摩夫”築巢其上,每至果實成熟,將其搖下,播於大地山川。其事多見史詩《諸王書》(The Shah Nameh)中。古印度的迦樓羅是“峨姿”的變體。猶太神話中的巨鳥“棲枝”(ziz)可能也與大鵬有關。
另一說是大鵬源自現實生活中的象鳥(Aepyornis maximus/elephant bird)。該鳥產於馬達加斯加,似鴕鳥,不能飛。最晚到約1649年已經滅絕,今天只剩骨架和卵標本。
已知最大的象鳥高305厘米,重455公斤。它們的蛋也有約30厘米長。也有說大鵬原型為恐鳥或禿鷹。
描述
大鵬攻擊辛巴達的船《馬可波羅遊記》中有這樣的描述:“據說(鵬鳥)狀似鷹隼,體形碩大……它們可以撲住大象,將其舉至高空扔下,摔為肉泥,慢慢享用。人們還說大鵬翼展三十步(約23米),翅羽長十二步(約9米),厚度也與長度相配。”
《遊記》的英文版譯者亨利·玉爾提到:在中世紀鵬羽作為珍玩較為常見,其實大部分是象鼻棕的葉子。據說忽必烈汗也曾得到這樣一片鵬羽,約20米長。還有書提及一位商人到過中國海,他將一枝鵬羽的根部帶到了西班牙。
《一千零一夜》的許多傳說提到大鵬,以“辛巴達航海記”最為有名。辛巴達在第二次出海時被棄置孤島,發現了巨大的鳥蛋,周長有五十步。隨後大鵬回巢,他便將自己系在鳥爪上。第二天靠鵬鳥攜帶,逃到高崖之上,發現當地巨蟒出沒,有棗樹粗細,可以一口吞下大象。而這些蟒蛇卻是大鵬的食糧。第五次航行時又在一島上發現大鵬蛋,同行商人破殼爭食。結果雄雌二鳥歸來。他們揚帆逃竄,結果船被大鵬用巨石擊沉。
約1375年,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日記中寫道:“本以為那是座山,原來竟是只鵬鳥!它若是看見我們,會把我們消滅的。”而後風向改變,伊賓的船並未靠近他所見的大鵬。印度洋的馬赫群島一度稱為“鵬鳥群島”,也許與這段記載有關。
神話學關係
根據《一千零一夜》的譯者伯頓爵士(Richard Burton)考證,大鵬在神話學上與許多神鳥有淵源,除了上面提到的峨姿、迦樓羅、棲枝外,還有:古埃及的“伯努”(Bennu,古埃及的鳳凰)、阿拉伯的“安卡”(Anka,長頸鳥)、土耳其的“可克”(Kerkes)、古希臘的“格利普”(Gryps)、俄羅斯的“諾加”(Norka)、以及北歐生命樹上的智慧古禽。
西洋棋中的棋子“車”(Rook)據說源於鵬鳥,但也有說是來自大象載著攻城高塔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