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鳳冠雉

大鳳冠雉

大鳳冠雉(學名:Crax rubra):鳳冠雉屬留鳥。體長90-93厘米,體重4.5-4.8千克,是鳳冠雉家族中體型最大的品種。喙短,尾、腿長,頭具羽冠,兩性羽色相異。雛鳥早成性,出殼後20天內即可飛行,2-3歲性成熟,最高壽命24年。

棲息於濕潤的常綠闊葉林和紅樹林。主要在樹上活動,偶下地面,日行性。留鳥。屬於雜食性鳥類,像其他鳳冠雉鳥類一樣,花費大量的時間搜尋落在地下的水果、漿果和種子,以及林地上的大型昆蟲和偶爾遇到的小動物。

主要分布在由墨西哥東部經中美洲、至哥倫比亞西部及厄瓜多西北部的雨林。

基本介紹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物種學史

大鳳冠雉是鳳冠雉屬中分布最北的物種。它們的分支自900萬年前中新世晚期就已經居住在南美洲北部。當600萬年前位於哥倫比亞的安地斯山脈向上升時,大鳳冠雉的祖先就與東南部的群落分隔。後者演化成為藍嘴鳳冠雉。大鳳冠雉的祖先於上新世及更新世的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沿太平洋海岸的安地斯山脈中美洲擴散。

形態特徵

大鳳冠雉是一種大型鳥類,體高最高達一米多。雄鳥高93厘米,體重4.3-4.8千克。有引人注目的捲曲冠羽,在繁殖季節時高度向前捲曲,羽毛蓬亂高聳,一眼即可認出。
雌雄異態,雄鳥通體黑色或藍紫色,有光澤。而腹部的雪白色與上覆羽和尾巴形成鮮明的對比,喙基淺黃色並生有肉瘤。
雌鳥棕紅色到栗褐色,頭頸部黑白相間。喙上有黃色的瘤,冠上的羽毛彎曲。雌性大鳳冠雉有三個形態:斑紋形態的頸部、展翼、翼及尾巴都有斑紋;赤色形態的整體都呈赤褐色,尾巴有斑紋;黑色形態的頸部、展翼、翼及尾巴都是黑色的,翼上有些斑紋。在大部份地區只會有一或兩個形態出沒,也有些是介乎於這些形態之間的。

棲息環境

棲息於不受干擾的濕潤常綠闊葉林和紅樹林,也棲息於在一些低海拔地區季節性乾燥的森林中里。

生活習性

大鳳冠雉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的森林地區。成對或結小群,主要在樹上活動,偶下地面,日行性。留鳥
大鳳冠雉屬於雜食性鳥類,像其他鳳冠雉鳥類一樣,花費大量的時間搜尋落在地下的水果、漿果和種子,以及林地上的大型昆蟲和偶爾遇到的小動物。食物包括種子、樹葉、果實以及各種昆蟲,偶爾也吃青蛙、蜥蜴之類的小型脊椎動物;因其糞便中多含有各類植物的種子,故也被稱為“播種小能手”。
雄鳥帶領著它的家人,有危險的跡象時會發出一聲高亢的汽笛般的嗚嗚聲。在其他時間族群間用低調的叫聲保持聯繫。當受到干擾,這個靦腆和謹慎的鳥經常是急步行走,而不是飛走,同時也將是樹以尋求保護。

分布範圍

大鳳冠雉分布於中南美洲自墨西哥至厄瓜多的部分地區。貝里斯、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厄瓜多、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
大鳳冠雉分布圖大鳳冠雉分布圖

繁殖方式

大鳳冠雉的繁殖期為3-5月,在樹上建巢,營巢於樹枝或樹洞中,成鳥在樹枝的分杈上用樹葉搭建一個凹陷的窩,一夫一妻制,雌鳥每次產2枚卵,卵呈漂亮的青綠色,孵化期約30-32天,幼雛早成性,較其他雉類發育更快,一旦孵化,馬上就可離巢,出殼後3-4天即能飛。2-3歲性成熟,最高壽命24年。

亞種分化

大鳳冠雉(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大鳳冠雉指名亞種
Crax rubrarubra
Linnaeus, 1758
2.
大鳳冠雉尤卡坦亞種
Crax rubragriscomi
Nelson, 1926

種群現狀

由於雨林資源的破壞以及非法偷獵正威脅到大鳳冠雉的生存,棲息地喪失和狩獵使其數量大幅下降,並且越來越依賴生存在幾個維護良好的保護區 。潮濕的落葉熱帶森林的砍伐森林是一個重大的威脅,棲息地嚴重減少和破碎化,人類在森林建立定居點和偷獵者都對該物種的生存造成威脅。商業狩獵在某些領域的存在更令人關注,因為這可能迅速導致當地物種滅絕。
大鳳冠雉已經廣泛的列入了法律保護,並且出現在許多保護區,其中仍然相對常見的或已經從虧損的數字恢復。數量自1980年代逐步上升,或在低位浮動。它們亦受到颶風的威脅。
大鳳冠雉與藍嘴鳳冠雉及黑鳳冠雉都有混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