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鯢肉

大鯢肉

大鯢肉,別名:大鯢,大娃娃魚。拉丁文名:Megalobatrachus japonicus daoidianuas (Blanchard),屬有尾目、隱鰓鯢科下一屬兩棲動物類,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它的叫聲很像幼兒哭聲,因此人們又叫它“娃娃魚”,是國家二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是農業產業化和特色農業重點開發品種;是野生動物基因保護品種。中國大鯢除新疆、西藏、內蒙、台灣未見報導外,其餘省區都有分布,主要產於長江、黃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澗溪流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鯢肉
  • 拉丁學名:Megalobatrachus japonicus daoidianuas(Blanchard)
  • 別稱:大鯢,大娃娃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兩棲綱
  • 亞綱:滑體亞綱
  • :有尾目
  • :隱鰓鯢科
  • :大鯢肉
  • 分布區域:分布於江西山西陝西河南四川浙江湖南福建廣東廣西雲南
簡介,外形特徵,生活環境,生活習性,藥用價值,

簡介

大鯢肉,俗稱 大鯢,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它的叫聲很像幼兒哭聲,因此人們又叫它“娃娃魚”,是國家二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是農業產業化和特色農業重點開發品種;是野生動物基因保護品種。中國大鯢除新疆、西藏、內蒙、台灣未見報導外,其餘省區都有分布,主要產於長江、黃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澗溪流中。

外形特徵

大鯢是兩棲動物中體形最大的一種,全長可達1米及以上,體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點類似,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壯扁平。科學家研究:娃娃魚小時候用的是鰓呼吸,長大後用肺呼吸。娃娃魚棲息于山區的溪流之中,在水質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並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鯢頭部扁平、鈍圓,口大,眼不發達,無眼瞼。身體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漸轉為側扁。體兩側有明顯的膚褶,四肢短扁,指、趾前四後五,具微蹼。尾圓形,尾上下有鰭狀物。娃娃魚的體色可隨不同的環境而變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體表光滑無鱗,但有各種斑紋,布滿粘液。身體腹面顏色淺淡。現存最大的三種大鯢,中國大鯢身長可達1.8米,日本大鯢身長可達1.5米,隱鰓鯢身長可達0.75米。共通點是體形扁長,四肢很短,前肢4指,後肢5趾,趾間有蹼,有一短而側扁的尾巴。不知者或誤以為魚類,其實屬兩棲動物,水中用鰓呼吸,水外用肺兼皮膚呼吸,皮膚只有黏膜,沒有鱗片覆蓋。

生活環境

大鯢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間,洞穴位於水面以下。夜間靜守在灘口石堆中,一旦發現獵物經過時,便進行突然襲擊,因它口中的牙齒又尖又密,獵物進入口內後很難逃掉。娃娃魚有很強的耐飢本領,飼養在清涼的水中二、三年不進食也不會餓死。它同時也能暴食,飽餐一頓可增加體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時,還會出現同類相殘的現象,甚至以充飢。[2]平時躲躲藏藏,喜歡把身體的顏色和周圍的石子一樣,免得天敵發現它。

生活習性

大鯢生性兇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蟲、魚、、鳥等為食。捕食方式為“守株待兔”。它的牙齒不能咀嚼,只是張口將食物囫圇吞下,然後在胃中慢慢消化。 生長繁殖 雌鯢每年7~8月間產卵,卵產於岩石洞內,每尾產卵300枚以上,剩下的撫育任務就交給了雄鯢。雄鯢把身體曲成半圓狀,將卵圍住,以免被水沖走或遭受敵害,直至2~3周后孵化出幼鯢,15~40天后,小“娃娃魚”分散生活,雄鯢才肯離去。大鯢的壽命在兩棲動物中也是最長的,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能活130年之久。

藥用價值

藥 名:大鯢肉
別 名:大鯢,又名:大娃娃魚。
拉丁名:不詳
來 源:為隱鰓鯢科動物大鯢的肉。
功 效:補中益氣、 截瘧。
主 治:治脾胃氣虛。
性味歸經:甘、鹹,寒。肝、脾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50克。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西、山西、陝西、河南、四川、浙江、湖南、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春至秋捕捉,除去內臟,取肉,鮮用。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