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縣興教寺

興教寺位於縣城西南二里的梅關鎮新余村,是1957年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傳為唐初尉遲恭監建。《大庾縣誌》載:南唐保大年間興建廟宇,宋政和間(1111—1118年),徽宗趙佶皇帝賜額為興教寺。清鹹豐八年(1858年)毀於兵災,寺院僅存僧舍,前殿高丈余的銅質接引佛(俗稱田螺菩薩)無處存身,遭受風雨侵蝕。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知府楊諄率鄉紳捐資重建殿宇,修葺後棟。民國時香火興旺,尤受農村信徒崇拜,每年播種秋收都來朝敬田螺菩薩,祈求風調雨順,豐衣足食。“文革”期間“破四舊”致使接引銅佛和殿宇全毀,僅存後棟。1981年落實宗教政策後,僧徒捐資陸續重建,香客才日漸增多。
興教寺現占地面積約五畝。主殿仍為土牆平房,三開間,殿內木柱柵架,邊牆高五米,頂高七米,殿前廊柱上書“興旗悟帝佛門廣大靠自進,教化眾生苦海無邊須回頭”鎦金行楷線雕對聯。佛堂進深13.5米,面闊12米,由四根木柱支撐屋宇。殿內前後排列三個佛台;最前一個供奉韋陀菩薩;中間是放供品的佛台;第三個佛台分上下兩層,上層中間供奉阿彌陀佛銅像,左邊供奉觀音菩薩銅像,右邊供奉大勢至菩薩銅像。殿堂中是釋迦牟尼佛銅像,高1.13米,左邊是普賢菩薩和阿唯尊者,右邊是伽葉尊者和文殊菩薩。寺院中有二尊寶鼎,一尊雙層,高三米,一尊單層,高二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