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窯,阿拉伯一帶所產的器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食窯
- 類型:器皿
- 產地:阿拉伯一帶
大食窯,阿拉伯一帶所產的器皿。
大食窯,阿拉伯一帶所產的器皿。大食,從唐代起。我國史籍以它稱阿拉伯帝國。也作大石、大窟、多氏,都是大食的異譯。明初曹昭《格古要論》:“大食窯,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拂郎嵌相似。嘗見香爐、花瓶、合兒、盞子之類。但可...
大食窯器 大食窯器,掐絲琺瑯器。“大食”為唐宋以來中國對阿拉伯地區的泛稱,因琺瑯器最早從阿拉伯傳入中國,故名。以金屬銅器胎,在圖案花紋間填施五顏六色的琺瑯釉,經入爐焙燒而成。
“大食窯出大食國(今伊朗),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與佛郎嵌相近。佛郎今發藍也。其鮮潤不及窯器(指我國瓷器),又謂之鬼國窯……。”明曹昭《格古論要·古窯器論·大食窯》:“以銅作身,用藥燒成百色花者,與佛郎嵌相似。”據以上記載,證明琺瑯器是由近中東阿拉伯國家傳入我國,明代時很風行。
掐絲琺瑯在元代稱做“大食窯”或“鬼國嵌”,系從阿拉伯地區傳入,大都、雲南均有生產,分金、銅兩種胎骨,而以銅胎為主。銅胎掐絲琺瑯是以薄而窄的銅扁絲掐成各種圖案,焊於銅胎,再填以各色琺瑯料,經烘燒、磨光、鍍金而成。迄今尚未發現有可信的元代款識的掐絲琺瑯器。但從舊琺瑯器中可以找到與君士坦丁堡所制...
五色花戧金五彩瓷是一種瓷器,其紋飾是受西域“大食窯”(伊朗)陶、銅質琺瑯嵌的影響而別具一格,並產生出較強的藝術效果。彩瓷介紹 根據《明清瓷器鑑定》的描述,瓷胎是為元皇宮燒造的樞府素胎;施官窯樞府青釉(有稱卵白釉);用紅、紫、黃、藍、白、綠(或孔雀綠)色彩,採取堆花立粉的技藝作裝飾,再在...
大食是古時候的一種稱號,就是是指現在的阿拉伯。所謂大食窯器主要是指用來作首飾和工藝品的一種窯器。由於是在銅胎上施以五色彩釉,所以十分精美喜人,被人們視為珍寶。古埃及是最早生產這種窯器的國家,其次是希臘。最初只用貴金屬屬(金、銀等)做胎,並塗燒瓷釉。這項技術經阿拉伯人傳入我國。公元八世紀前後,...
910年以後又有以開羅為首都的法蒂瑪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後則是塞爾柱王朝(1158-1258))傳來,因此稱之謂“大食窯,鬼國窯”。之後雖稱謂因譯名不統一而出現多種不同寫法,如“佛郎嵌”、“鬼國嵌”、“法藍”、“法郎”、“拂林”、“佛郎”、“富浪”等,但發音基本一致,基本統一為“琺瑯”。
910年以後又有以開羅為首都的法蒂瑪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後則是塞爾柱王朝(1158-1258)傳來,因此稱之謂“大食窯,鬼國窯”。之後雖稱謂因譯名不統一而出現多種不同寫法,如“佛郎嵌”、“鬼國嵌”、“法藍”、“法郎”、“拂林”、“佛郎”、“富浪”等,但發音基本一致,基本統一為“琺瑯”。組成成分 琺瑯...
傳入之初,被稱作“大食窯器”、“鬼國窯器”和“佛郎嵌”。1935年中華民國北平市政秘書處編輯的《舊都略》在談到景泰藍起源時,援引《陶說》寫道:琺瑯,在過去叫“佛郎”,又叫“發郎”、“發藍”,產於“拂”。唐書稱拂即大秦。大秦即中世紀羅馬帝國。據有關史料記載,13世紀下半葉,元蒙軍隊遠征,橫跨...
明代景泰藍(即掐絲琺瑯)工藝在元代大食窯的基礎上迅速發展。內廷御用監設廠生產,專供皇家享用,以宣德年制,御用監造款的雲龍蓋罐為代表。而景泰年間內廷作坊所制僅能維持前代水平而略有變化。此後歷朝幾乎均有產品傳世,萬曆掐絲琺瑯器,以其掐絲短促放縱、釉色鮮艷熱烈為其特色。為琺瑯器的一大變革。民間掐絲琺瑯器...
景泰藍有著很悠久的發展史,然而因現有文獻記載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製品為斷代依據,所以沒有定論。迄今所知,中國最早記錄金屬胎琺瑯製品的文獻,僅見明初洪武二十一年曹昭所著《格古要論》。書中記載的“大食窯器”即“胴胎掐絲琺瑯”製品。有關專家據史料分析,約在十三世紀末,“銅胎掐絲琺瑯”由阿拉伯...
五色花戧金,即五彩加金、五彩嵌金。系陶瓷裝飾工藝之一種。元代受西域“大食窯”彩繪嵌金陶器與銅質琺瑯嵌的影響,景德鎮窯廠已有此工藝。是在乳濁的青白釉地上,以堆花立粉的特殊技藝,堆出紋飾輪廓,或在其形成的紋路內分別填彩並加嵌金片。其紅、紫、赭、黃、藍、白、綠、孔雀綠料彩,高高凸起於釉表,彩...
有白衣大食(661-749),以敘利亞大馬士革為首都,稱倭馬亞王朝;有黑衣大食(749-1158),以巴格達為首都,稱阿拔斯王朝。910年以後又有以開羅為首都的法蒂瑪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後則是塞爾柱王朝(1158-1258)。)傳來,因此稱之謂“大食窯,鬼國窯”。之後雖稱謂因譯名不統一而出現多種不同寫法,如“佛郎嵌”、“鬼...
這種藝術技法是中國古代工匠借鑑阿拉伯“大食窯”的製作工藝以及歐洲畫琺瑯工藝,結合我國傳統藝術,經反覆探索、創新,逐漸形成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金屬工藝品。保護方式 琺瑯器一般會出現的損壞情況有:操作不當而損傷器物,琺瑯釉料部分或全部脫落,釉料粉化、變色、炸裂、失去光澤和透明度。要做好琺瑯器的保護,首先要...
有白衣大食(661-749),以敘利亞大馬士革為首都,稱倭馬亞王朝;有黑衣大食(749-1158),以巴格達為首都,稱阿拔斯王朝。910年以後又有以開羅為首都的法蒂瑪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後則是塞爾柱王朝(1158-1258)。)傳來,因此稱之謂“大食窯,鬼國窯”。之後雖稱謂因譯名不統一而出現多種不同寫法,如“佛郎嵌”、“鬼...
掐絲琺瑯,明代稱為“大食窯”或“鬼國嵌”,今人俗稱景泰藍。通常認為這種工藝於十三至十四世紀傳入中國。因其工藝繁雜和造價高昂,主要收藏在宮廷之中,民間難覓其蹤。文物寓意 元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所繪的纏枝蓮,又名“萬壽藤”,以蓮花和藤蔓纏繞,連綿不斷,寓意富貴吉祥。保護措施 元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
重要的一點是其工藝明顯受西域“大食窯”(伊朗)陶、銅質琺瑯嵌的影響而別具一格,並產生出較強的藝術效果。由此可以推斷,這是元代景德鎮浮梁瓷局引進西域技藝而燒造的新品,或者是引進(俘獲)的西域工匠所製作的。這是絲綢之路傳承的又一例證。在未發現這批“五色花戧金”瓷器之前,經查,國內外博物館、包括...
第三章 匯 一、民本邦寧 二、格物維新 三、匯流澄鑒 結語 附錄 何以中國——展覽思考 用文物講述“早期中國”“掐絲琺瑯”“大食窯”與“拂朗嵌”再辨 古陶瓷在展覽敘事中的套用——以“何以中國”展為例 陳列設計語境下的隱喻和抒情 ——故宮博物院文華殿“何以中國”展覽形式設計解析 工作委員會 參展單位 ...
掐絲琺瑯器在元代稱為"大食窯"或"鬼國窯",制有爐、瓶、盒、杯、盞之類器用,雖然明初洪武間為賞鑒家曹昭譏為"但可婦人閨閣中用,非士夫文房清玩也"。然此種工藝在明代製作極盛,俗稱為"景泰藍",蓋因景泰年間(1450一1456)宮廷作坊所造的琺瑯器最富盛名之故。明未嘗鑒家以之與成化瓷器、宣德銅器、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