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景泰藍有著很悠久的發展史,然而因現有文獻記載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製品為斷代依據,所以至今沒有定論。迄今所知,中國最早記錄金屬胎琺瑯製品的文獻,僅見明初洪武二十一年曹昭所著《格古要論》。書中記載的“大食窯器”即“胴胎掐絲琺瑯”製品。
有關專家據史料分析,約在十三世紀末,“銅胎掐絲琺瑯”由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傳入之初有“大食窯器”、“發郎”等多種叫法。現存國內最早的琺瑯製品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代晚期的製品獸耳三環樽、勾蓮鼎式爐、纏枝蓮象耳爐。據說景泰為明朝宣德皇帝之子,宣德重視銅器以及鑄冶銅質。景泰在幼年期間耳濡目染,認識極詳,且嗜之極深,只是對於鑄煉方面,宣德已到達絕頂,沒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顏色方面另闢蹊徑,以圖出奇制勝。終於有“景泰藍”的創製。因為事先對顏色的籌謀極費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後,也極端鐘愛,所有御用陳飾無不用“景泰藍”製作,種類之多不可屈數,凡瓷料所能制器無不盡有。
成化時期繼承遺業,未改遺風,仍努力燒制,所以景泰藍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兩鑰最為常見。其後經歷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四朝,雖仍然燒制,可是都因循成規,虛應故事,在質量上都不能與景泰和成化年間媲美。
萬曆以後,雖然偶然有燒制,並非像以前設官置廠視為例務,所以以後出品極少。到清朝乾隆時期,又開始燒制,且品類多,成績好,雖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時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後出品物絕不遜色。此時,景泰藍鮮明的民族風格深得西方人的喜愛,景泰藍工藝品開始作為重要的外銷商品出口。在對外貿易的刺激下,除了官營琺瑯作坊外,民間也紛紛開設了商號和店堂,經營景泰藍製品,如老天利寶華生、靜遠堂志遠堂等。
發展到現代,雖然景泰藍的工藝品雖然樣式多樣,製作方法與以前大有不同,但仍沿用“景泰藍”的習慣稱謂。
工藝特徵
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和燒瓷的傳統技術,又吸收了傳統繪畫和雕刻的技法,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製作而成的工藝品具有渾厚凝重、富麗典雅的藝術特色。
景泰藍技藝是外傳琺瑯技藝和本土金屬琺瑯工藝相結合的產物。它集歷史、文化、藝術和傳統工藝於一身,古樸典雅,精美華貴,具有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工藝流程
一、制胎
景泰藍製品既有裝飾性強於實用性的瓶、罐等器,也有純作擺設用的人物、動物、水果造型。無論哪類產品都要先製作胎體,再以掐絲琺瑯裝飾。能完全用機器制胎的品種有限,很多器形仍需手工或半手工製作。制胎要先做模具。模具制好後,裁取銅板(通常選用紫銅)製作胎體。如用機器加工,較易做到器形規整和對稱。若以純手工或半手工的方式採用剪下、捶打、焊接等工藝製作,難度就很大,需要豐富的操作經驗和良好的技術水平。最難的是要保證胎體薄厚均勻。否則在燒制過程中會因膨脹度不一使琺瑯釉崩裂。
二、制絲
胎體完成後,需製作、粘接銅絲花紋,稱作“掐絲”。制絲時要把圓柱形銅絲壓成扁絲。不同尺寸的作品要用不同寬度的銅絲。
三、膘絲
有些不規則圖案需用單獨的銅絲來彎制,有規律、尺寸統一的圖案則將幾條銅絲合併起來彎制。通常根據絲的尺寸和圖案的複雜程度把6根、8根或10根絲用豬皮膘並列地粘連在一起。純手工年代是將並列的銅絲均勻地纏繞在秫秸稈上,再在銅絲表面刷豬皮驃。晾乾後取下,截成所需長度。1958年研製了膘絲機。可解脫部分手工勞作,效率提高了50%,膘出的絲更加勻致。
四、掰花
把粘連的組絲切割成所需長度,再用工具彎成所需圖案線形,稱作“掰花”。掰花是純手工勞作,需要敏銳的眼力、對圖案的準確理解、對工具的純熟把握以及熟練的操作。掰好的花要放到火里燒過才能用,因掰制過程中,銅絲的柔韌性變劣,不易在胎體上粘平。退火後柔性變好,又可以除去粘連的膘痕,使絲花便於分開。最後把圖案線形一一分開,用白芨粘到器胎上。
五、上花
亦稱粘絲,即將掰好的花一一分開,再粘接到胎體規定位置。花絲只經粘接並不牢固,為增強牢固度還要焊接。這道工序一般要進行兩遍,以確保花絲在胎體焊牢。
六、平活
燒焊的胎體表面布滿了燒過的焊藥、白芨形成的雜質,若不清除會使色面出現由氣泡形成的砂眼,所以需要用稀硫酸泡煮,無論用哪種方法,都要將掐絲胎體煮成略帶粉紅的銀白色才算成功。上述一系列操作可能造成胎體局部變形,所以還須整形,稱作“平活”。
七、點藍
掐絲景泰藍所用顏料是琺瑯釉料。在琺瑯釉中加入適量助溶劑、著色劑便成為不同顏色的彩色琺瑯釉料。往絲胎填釉料的工序叫做“點藍”。點藍需用特製的長柄藍槍,鏟著釉料一點點往絲空里倒,以及用玻璃吸管吸取釉料。
八、燒藍
上完第一遍顏色後要燒一遍。燒結後顏料會收縮,於是第二遍點藍並再燒一遍,稱作“點二火”。有些產品燒二火還不夠,還要燒三火乃至四火才能完成。
九、打磨
製品必須經打磨才能使釉料平整、銅絲均勻出露。打磨時先用金剛砂石再用布輪,最後用木炭擦拭光亮。
十、設計
景泰藍設計猶如戴鐐銬的舞蹈,要在繁瑣的工藝制約下表現美麗,難度是很大的。例如由於琺瑯釉的制約,不能有大面積的塊面,否則易於崩裂,紋樣要以很多邊線切割,有金屬線邊的維護,琺瑯釉才會穩周。又如繁多的金屬絲裝飾使生產製作很費時間,為了提高製作效率,就要設計一些重複性的圖案,使手工生產中實現局部性批量操作。單個紋樣的形式是整個設計的核心。好的單個紋樣無論採用二方連續、四方連續抑或散漫鋪排,都不會有單調感。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北京景泰藍技藝複雜,工序繁多,它綜合了青銅工藝和琺瑯工藝,繼承了傳統繪畫和金屬鏨刻工藝,體現出中國傳統工藝門類之間相互學習和借鑑的傳統。景泰藍製品造型典雅,紋樣繁縟,色彩富麗,具有宮廷藝術的特點,給人以“圓潤結實、金光燦爛”的藝術感受,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曾多次參加中國國內外重要展覽,為中國贏得榮譽,還經常被作為國禮饋贈外賓。
傳承人物
錢美華,女,漢族,1927年生,浙江省寧海縣人。2007年6月,錢美華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北京市崇文區申報。
張同祿,男,漢族,1942年生,祖籍河北省曲陽縣。2007年6月,張同祿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北京市崇文區申報。
鐘連盛,男,滿族,1962年2月生,北京市人。2012年12月,鐘連盛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北京市東城區申報。
保護措施
20世紀50年代,景泰藍製作技藝傳承人錢美華跟隨林徽因參與搶救正處於瀕危的景泰藍工作。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04年,老天利製作的“寶鼎爐”在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獲得一等獎,並在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再次獲得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