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管狀花目馬鞭草科植物)

大青(管狀花目馬鞭草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青,中藥名。為馬鞭草科植物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Turcz.的莖、葉。分布於華東及湖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常用於外感熱病熱盛煩渴,咽喉腫痛,口瘡,黃疸,熱毒痢,急性腸炎,癰疽腫毒,衄血,血淋,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青
  • 別稱:大青葉、臭大青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馬鞭草科
  • :大青屬
  • :大青
  • 分布區域:華東、湖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毒性:無毒(《別錄》)
  • 貯藏: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採集加工,炮製方法,形態特徵,生長環境,鑑別,藥材性狀,飲片性狀,相關論述,藥理作用,

入藥部位

莖、葉。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胃、心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主治

用於外感熱病熱盛煩渴,咽喉腫痛,口瘡,黃疸,熱毒痢,急性腸炎,癰疽腫毒,衄血,血淋,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溫毒發斑:大青四兩,甘草、膠各二兩,豉八合。以水一斗,煮二物,取三升米,去滓,納豉煮三沸,去滓,乃納膠。分作四服,盡又合。此治得至七八日,發汗不解,及吐下大熱,甚佳。(《不缺肘後方》)
2、治時行壯熱頭痛,發瘡如豌豆遍身:大青三兩,梔子二七枚(擘),犀角(屑)一兩,豉五合。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服之無所忌。(《延年方》大青湯)
3、治小兒口瘡不得吮乳:大青十八珠,黃連十二銖。上二味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夜一。(《千金要方》)
4、治熱病不解,下痢困篤欲死者:大青四兩,甘草、赤石脂三兩,膠二兩,豉八合。以水一斗,煮取三分,分三服,盡更作,日夜兩劑。(《不缺肘後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

炮製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切段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稍潤,切絲,乾燥。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1-10米;幼枝被短柔毛,枝黃褐色,髓堅實;冬芽圓錐狀,芽鱗褐色,被毛。葉片紙質,橢圓形、卵狀橢圓形、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20厘米,寬3-9厘米,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通常全緣,兩面無毛或沿脈疏生短柔毛,背面常有腺點,側脈6-10對;葉柄長1-8厘米。傘房狀聚傘花序,生於枝頂或葉腋,長10-16厘米,寬20-25厘米;苞片線形,長3-7毫米;花小,有桔香味;萼杯狀,外面被黃褐色短絨毛和不明顯的腺點,長3-4毫米,頂端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長約1毫米;花冠白色,外面疏生細毛和腺點,花冠管細長,長約1厘米,頂端5裂,裂片卵形,長約5毫米;雄蕊4,花絲長約1.6厘米,與花柱同伸出花冠外;子房4室,每室1胚珠,常不完全發育;柱頭2淺裂。果實球形或倒卵形,徑5-10毫米,綠色,成熟時藍紫色,為紅色的宿萼所託。花果期6月至次年2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700m以下的平原、路旁、丘陵、山地林下或溪谷旁。分布於華東及湖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鑑別

藥材性狀

葉微皺摺,有的將葉及幼枝切成小段。完整葉片展平後呈長橢圓形至細長卵圓形,長5-20cm,寬3-9cm;全緣,先端漸尖,基部鈍圓,上面棕黃色、棕黃綠色至暗棕紅色,下面色較淺;葉柄長1.5-8cm;紙質而脆。氣微臭,味稍苦而澀。以葉大、無柄者為佳。

飲片性狀

為不規則絲狀。多皺縮捲曲或破碎。上表面棕黃色、棕黃綠色至暗棕紅色,下表面色較淺。紙質而脆。氣微臭,味稍苦而澀。

相關論述

論大青性寒,善解心胃熱毒。①李時珍:“大青氣寒,味微苦鹹,能解心胃熱毒,不特治傷寒也。朱肱《活人書》治傷寒發赤斑煩痛,有犀角大青湯、大青四物湯,故李象先《指掌賦》云:陽毒則狂斑煩亂,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篤。”(《綱目》)②繆希雍:“大青稟至陰之氣,故味苦、氣大寒、無毒。甄權云:大青,臣,味甘,能去大熱,治溫疫寒熱。蓋大寒兼苦,其能解散邪熱明矣。經曰:大熱之氣,寒以取之。此之謂也。時行熱毒,頭痛,大熱,口瘡,為胃家實熱之證,此藥乃對病之良藥也。”(《本草經疏》)

藥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2、利尿和抗炎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