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丸,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一一七。具有清熱瀉火之功效。主治心脾中熱,口糜生瘡,乍發乍退,久不愈。
基本介紹
- 名稱:大青丸
-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 組成:大青、甘草、枳殼、苦參、黃連、生乾地黃、升麻
- 功用:清熱瀉火
- 主治:心脾中熱,口糜生瘡,乍發乍退,久不愈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使用注意,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大青(去根)、甘草(炙、銼)、枳殼(去瓤,麩炒)、苦參(銼)各三分,黃連(去須)、生乾地黃(焙)、升麻各一兩。
用法用量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熱水送下,一日二次。
功用
清熱瀉火。
主治
心脾中熱,口糜生瘡,乍發乍退,久不愈。
方義
本方主治心脾積熱,上蒸於口而致口糜生瘡之證。方中大青苦寒善解心胃大毒, 既走氣分,又入血分,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涼血,為君藥。黃連苦寒入心胃二經,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升麻尤善清陽明胃經之熱毒,性主上行,以散鬱火,二藥共助大青清熱解毒,合而為臣藥。熱盛易傷陰動血,故以生地黃甘寒清熱養陰,涼血止血;“口糜本於濕熱”,故以苦參清熱燥濕,並能通利小便,使濕熱從小便而走;脾胃積熱,壅而不通,氣機不暢,少量枳殼理氣寬中,疏暢氣機,上藥共為佐藥。炙甘草緩和藥性,且又益氣和中,為佐使之品。全方配伍,以苦降清熱瀉火為主,使上炎之火得降,口糜生瘡之證則除。
使用注意
無脾胃實熱實火者慎用。
附方
名稱:大青丸
組成:青黛(炒)五錢,蜈蚣(全者,微炒)一對,蠍(全者,微炒)二十一個,巴豆(去皮心膜,出油盡用)二十一個
用法:上為末,用鵝梨汁煎,綠豆粉作糊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酒一匙,水一匙,乳食前用薄荷汁少許同化下
主治:食癰發搐及有驚積者
出處:《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卷五引許宣贊方
名稱:大青丸
組成:大青、大黃(銼,炒)、梔子(去皮)、黃芪(銼)、升麻、黃連(去須)各30g,朴硝10g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心溫酒下
主治:耳部腫瘤
出處:《普濟方》
功用:清熱瀉火,解毒抗癌。
名稱:大青丸
組成:薄荷、梔子、黃芩、黃連、甘草各9克,連翹18克,大黃、玄明粉各24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以青蒿自然汁為丸,綠豆大,雄黃為衣。每服9-12克,白滾湯下
主治:時行溫病,發熱,上膈結熱
出處:《景岳全書》
功用:清熱瀉火,解毒攻下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普濟方》:“治口糜生瘡久不愈。及心脾中熱,乍發乍退。大青去根,甘草炙、剉,枳殼去瓤,麩炒,苦參銼各三分,黃連去須,生乾地黃焙,升麻各一兩。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熱水下,日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