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大雙心河
- 外文名稱:Big Two-Hearted River
- 作品別名:大二心河
- 作品出處:《在我們的時代里》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作者:【美】海明威
- 字數:約14000
- 首版時間:1925年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文中沒有懸念十足,扣人心弦的曲折情節,只是以平淡的語調講述了主人公在大二心河河畔宿營及垂釣的過程。小說中亦沒有紛繁複雜讓人眼花繚亂的人物角色,尼克是故事中唯一的人物。尼克在戰場中飽受創傷,試圖皈依自然,在與自然的融合中找到慰藉,他沉醉在寧靜迷人的自然美景中並逐漸找回了曾經的活力。然而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並不是文中的主旋律,尼克在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同時也表現出了主宰自然的欲望。
創作背景
從19世紀中期起,一批美國人文學者受歐洲浪漫主義運動和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開始對工業化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行反思和批判,代表人物有愛德華茲、愛默生、梭羅、繆爾等。他們讚頌自然界的和諧與完美,關注自然環境在工業化社會中的命運,成為現代環境主義的先驅:愛默生從超驗主義的角度提倡理性自然,批評人工構建環境的做作,他的《論自然》是一曲熱愛自然環境之歌;梭羅在其代表性散文《瓦爾登湖》中頌揚了遠離城市、返璞歸真的人生意境。海明威則通過《大雙心河》中的尼克,表達了他與梭羅相同的反對工業化社會物慾橫流的思想。
人物介紹
尼克
當尼克從歐洲戰場返回,他故地重遊,想要以此治療戰爭留給自己的創傷。然而,站在昔日的故土上,尼克發現自己並沒有輕易地忘卻戰爭的種種,他反而時時陷在一種悲痛與毀滅的情緒中。這么多年過去,他早已不再是那個天真的孩童,他從印第安人營地踏上了探尋生死的道路,開始關注人生、世事,日後終於長成一個內外皆成熟的大男人。然而他永遠都是選擇一個人默默地承受苦難,孤軍奮戰。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故事的第一段,通過環境描寫中多次使用的“燒焦”的字眼對戰爭後果進行了暗示:“火車順著軌道駛去,繞過上有燒焦樹木的小丘中的一座,失去廠蹤影。尼克在那扎由行李員從行李車門內扔出來的帳篷和鋪蓋卷卜坐下來。這裡沒有鎮子,什麼也沒有,只有鐵軌和火燒過的土地。沿著森奈鎮唯一的街道曾有十三家酒館,現在已經沒有留下一絲痕跡。”環境是人的周邊,是單個有機體的知覺世界,它既包括地球上山動物、植物、山嶽、河流、空氣等組成的自然環境.也應包括人們通過人構建的環境(景觀)。小說描寫戰爭給環境的破壞,既描寫了酒館、旅館這樣的構建環境“沒有留下一絲痕跡”,也有土地、石頭這樣的自然環境“被火燒得破碎迸裂”的敘述。在第一段嚴酷的環境描寫之後,接下來的第二至第五段的風格大變:明媚的陽光,清澈的河水,自由遊動的鱒魚和空中飛翔的翠鳥。但這都沒有使主人公緊繃的神經鬆弛下來:“隨著縛魚的動作,尼克的心抽緊了。過去的感受全部兜上戶心頭。 ”可以想見,戰爭的不幸使尼克心裡所受創傷的陰影揮之不去,他回歸自然的心情是多么的迫切。
當尼克注目河水時,看到“大鱒魚在潭底的礫石層穩住了身子”,“它們把鼻子探進激流,穩定了身子”這些富有象徵意義的描寫使人自然聯想到,因為戰爭,尼克的精神世界也如同鱒魚一般扭曲變形,他試圖在生活中竭力穩住身子,以使自己不被痛苦的急流淹沒。戰爭是人類殘酷爭鬥的竟技場,是人類環境的破壞者,它對尼克內心的精神世界影響是巨大的。可見,小說對蚱蜢和鱒魚的描寫具有典型的原始環境主義的純樸色彩。
客觀地說,尼克對環境的接納程度是與其自身戰爭創傷的恢復程度成反比的。繼續閱讀小說就會發現,尼克與自然和好的願望只是暫時的。當他開始在回歸自然中找到自我,對環境的看法越來越顯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這時他開始關心環境對他意味著什麼,有什麼利益,而這一切幾乎注定了主人公尼克的悲情與失落。海明威的環境困惑在其作品中是一脈相承的,他有著既接納環境又抗拒環境的雙重矛盾的環境倫理,時常把環境當作他悲情英雄的道具,用海明威的著名定義來說,“道德就是做完事以後使你感覺良好的東西。”從這點來看,尼克在心理回歸後試圖主宰環境的想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故事結尾,矛盾的尼克又一次吐露出向自然袒露心扉和屈從於環境的願望。這次他試著想接受、容忍由沼澤地代表的自然之力的各種意想不到的危險。“他坐在圓木上,抽著煙,在陽光里曬乾褲腿,太陽曬得他脊背很暖和,前面的河邊淺灘鑽進樹林,彎彎曲曲地進人樹林,望著這些淺灘,閃閃發亮的陽光,被水沖得很光滑的大石塊,河邊的雪松和白樺樹,被陽光曬暖的圓木,光滑可坐,沒有樹皮,摸上去很古老,失望的感覺慢慢消失了。”但是,尼克對自然景色的欣賞並不能代替他控制自然的企圖。尼克的環境困惑情緒又一次流露,在回營地時“他回頭望望。河流在林子裡隱約可見。往後到沼澤地里去釣魚的日子多著呢”。看來這次獨釣,故事主人公終於沒能完成自己的任務,帶著遺憾悲情地離開了他熟悉的故鄉—森奈鎮的雙心河。
海明威對環境中的動物、昆蟲等生物的描寫細節寓意深長。尼克看到在過去的火災中被熏得“菸灰般黑”的蚱蜢,“認識到它們是因為生活在這片被燒遍的上地上才全部變成黑色的”,於是他把抓在手裡的蚱蜢放掉了,第一次說出話來:“繼續飛吧,蚱蜢,飛到別處去吧。”他似乎從蚱蜢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他對蚱蜢的同情其實就是對自己命運的憐憫,因為他也曾像這典僥倖逃生的小蟲一樣,在歐洲戰場中九死一生。他對蚱蜢的放生,象徵著他對生命和自由的渴望,表達了海明威對動物的憐憫和與自然和平相處的思想。
海明威在《大雙心河》中的環境書寫還有另一層意蘊,即尼克的旅行充滿著試圖主宰環境、駕馭自然、完成自己的使命,但最終卻事與願違,只好悲情離開的情結。
一部《大雙心河》,通過頗具特點的環境書寫,即細膩環境描寫中的象徵意義、環境敘事中的人與環境衝突,透露出海明威的環境困惑,也折射出海明威環境認知的複雜性。其實,如同真實的密執安州並沒有一條叫大雙心河的河流一樣,對於作者虛構的雙心河的意蘊,人們可以有不同的解讀。對期望融入自然、親近環境、想來醫治戰爭創傷的尼克來說,它是一條平靜之河、接納之河、寬容之河,在這條生生不息的河流里,流淌著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而對於恢復自我、感覺良好、試圖以完成某項使命來證明自己存在價值的尼克來說,它無異於激流險灘,是充滿風險的沼澤地,在它面前人類終會感到渺小,注定會有難以擬制的悲情與失落。
藝術特色
敘事
《大雙心河》中敘事者和尼克的話語之間過渡得自然流暢,故事敘事視角上的變化基本上仍然可以歸結為兩個:敘事者的和故事中人物的。前者指無名敘事者,後者指尼克。而且在兩個視角之間形成了有趣的對照。故事中的敘事者的敘事描繪準確、觀察仔細。有時他的概括性的話語會突然出現在描述尼克對周圍環境的感受中,例如,在小說第一段的結尾,敘事者似乎以極其率直的口吻概括了森奈鎮遭到毀壞的情景:“森奈鎮就剩下這些了,連土地的表層也給燒毀了。“他率直的語氣似乎有這樣一層含義:雖然被燒毀的土地使尼克大吃一驚,但這裡尼克絲毫沒有表現出面對沼澤地時所有的那種恐懼與不安。同樣,在描述尼克的徒步旅行過程中,觀察的鏡頭有時從尼克那裡收回,而讓敘事者對眼前景物作一番細緻全面的描述,例如,當尼克離開大路走向河流時:“下坡兩百碼的地方,火燒的範圍到此為止了。接著得穿過一片高齊腳躁的香蔗木,還有一簇簇短葉松,好長一片時常有起有伏的山野,四下又是一片生氣了。”就這樣,敘事者的聲音時常出現在故事裡,對自然環境進行準確細緻的描述。隨著《大雙心河》故事的進展,讀者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有一個無名的敘事者在儘量直接準確地描述大自然。
隱喻
《大雙心河》充滿了戰爭和對抗戰後創傷的概念隱喻。故事開篇即描繪了一個戰後“荒原”的意象。在尼克下火車開始徒步去目的地時,他看到的是一個被夷平的鄉村,只剩下鐵軌和光禿禿的山頭,沒有錫尼鎮的任何痕跡,“連地表面都被燒掉了”。這被夷平的景象不禁使人聯想到戰後的荒原:炸彈和大火夷平了城鎮和村莊,只剩下鐵路用於運輸士兵和物資。此外,小說中也充斥著試圖擺脫戰爭陰影、對抗戰後傷痛的隱喻。大量隱喻性的語言描述了主人翁實際上試圖保持鎮靜、對抗焦慮的努力。橋墩、松樹、帳篷,蚌蠕、鱒魚、草地、沼澤和其他細節描述都是相關的隱喻。橋墩、松樹和帳篷隱喻尼克試圖穩定焦慮情緒的努力。蚌蠕隱喻受到戰爭創傷的尼克,鱒魚則隱喻想要戰勝戰後傷痛的尼克的另一面。草地、沼澤和大雙心河等物理空間隱喻尼克的心理空間。
作者簡介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6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從小酷愛體育、捕魚和狩獵。中學畢業後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回國後當過見習記者。第一次大戰爆發後,他志願赴義大利當戰地救護車司機。1918年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21年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1923年發表處女作《三個短篇小說和十首詩》,隨後遊歷歐洲各國。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