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氣功三叉螺旋功

大雁氣功三叉螺旋功

大雁氣功是我國古代傳統的氣功功法之一。屬道家崑崙派長期秘傳的一套高級功法。最著名的傳功者是晉代高僧道安。到現在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大雁氣功現代傳人楊梅君老師本著“大雁氣功要為人民”的思想,於1979年開始在社會廣公開傳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雁氣功三叉螺旋功
  • 地區:中國
  • 性質:氣功
  • 流派:道家崑崙派
  • 代表人物:楊梅君
簡介,行氣特點,基本機理,功效,口訣,功法,起勢,抖翅,望月,尋食,落翅,收勢,

簡介

“大雁氣功”是一套內容豐富的功法體系,它包括了動功和靜功兩大類。其中動功主要有:“大雁氣功前六十四式”、“大雁氣功後六十四式”、“大雁掌”等功法;靜功有“五行靜功”、“遙視練丹功”等功法。
大雁氣功的動功是模仿大雁的形態、動作、起居、習性,按照氣在人體內運化的原理編排而成的一套功法。它剛柔相濟、舒展自然、輕鬆和諧。習功時自有一種飄飛如雁感,心胸豁達,神情安泰,美不勝收。
大雁氣功三叉螺旋功(動功) 全面導通經脈和絡脈,螺旋行氣,調節神經中樞(三叉神經區),溝通人體上下內外表里,暢通氣血。內治五臟六腑,外治筋骨皮膚,效果顯著。尤其對貧血症、血小板減少等效果較佳。整套功法是利用動作的上下、前後、左右、向內、向外;升降開合,動靜相間;吸收天地之氣;收貫、排泄、補虛、瀉實,以達到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疏通經路、保持經路暢通無阻,祛病強身之目的。整套功法、安排造型優美,舒展大方,從大雁清晨醒來、展翅、抖膀飛向天空,一路上撈月、望月,直到落下來瞰水、尋食,以至尋窩安睡。動作連貫,易記易練。實踐證明,它具有疏通經路快、得氣快、袪病健身快和不出偏差的特點。

行氣特點

三叉螺旋功是用動作導引在全身進行螺旋行氣。這套功的行氣特點,完全體現了楊梅君老師關於“氣功解剖”的理論和套用方法。此功的動作結構可使“內氣”沿著人體上下表里互動循環。人體上的經絡縱橫交錯,而且聯絡表里,貫穿人體臟腑和四肢百骸,是一個整體的網路系統。螺旋行氣正是體現了人體經絡和臟腑里真氣(生物能量)運行的自然規律,使經絡真氣與臟腑氣相濟相容,盈滿全身,隨著動 作的變化,內氣可以四通八達。練功後,全身氣血暢通,使整個機體得到充分的濡養。
整套功的動作結構全面、柔和、優美。人體上主要穴位,上,中、下三焦所有臟腑以及手足陰陽經脈都得到鍛鍊。在步法上,除按一字八卦”正反向進退外,還串插“舒肺腑四方轉”和“空中撈氣走一圈”兩節按乾坤八卦方位的動作變化,收功前的最後兩節動作“全身經絡旋又旋”和“百會湧泉大循環”則達到了真氣螺旋運行的高潮,收功後內氣還在旋動,達到疏通全身,濡養機體組織的效果。

基本機理

三叉螺旋功運用螺旋導引(身手形多為形成螺旋行氣的動作),結合納運八卦,促使“氣行螺旋轉,三叉神經(氣脈)開”,從而激導“全身經絡旋又旋,百會湧泉大循環”的氣場效應,通導內外關,打開大小關節(大關節為肩、腕、胯、踝;小關節為十指和十趾的各關節),神經轉,進氣得自然,氣沿人身上下表里互動運行,經絡氣場與臟腑氣場相融相濟,混元運化,四通八達。內掌(滋補)五臟,外掌(濡潤)筋骨皮,全身氣血暢通,濡養滋潤全身組織。

功效

此功的治病效果是:“內掌五臟”(掌”為掌握、控制、治補之意),“外掌筋骨皮”,對心、肺、肝、脾、腎五臟及六腑有良好的治補作用,對皮膚病、關節病、肌肉組織損傷也有良好療效,同時具有最佳化神經中樞、活動全身、疏經活血的優異作用,對老年人的健身、養生尤其適合。

口訣

螺旋轉——三叉開——至內關——開外關大關節(跨,膝、肘、踝)—小關節(十指、十趾各關節)—神經轉—進氣得自然—消除病態—走內關從口訣可以看出,此功以“螺旋轉”、“關節開”、“神經轉”、“內外關開”,帶動內氣循全身螺旋運轉,並開通三叉神經區,構成了“三叉”“螺旋”,使真氣循行全身臟腑、絡、筋骨和肌膚組織,“三叉螺旋”也就形成整套功動作結構的控制中心。
同時,最為關鍵之點是“進氣得自然”,即通過動作傳導氣功意念(控制信息),絕不能用思維意念干擾內氣的循環,這是大雁氣功相區別於其它派功法的最突出特點。

功法

起勢

1、預備式身體自然站立,兩腳平行與肩同寬,兩臂稍內屈,雙手自然垂於體側,手心向里,口微閉,舌舔上齶,眼平視前方。
2.一叉肩右腳上前一步,腳掌前外側著地,身體向右轉45度,雙臂微向身體兩側張開,手勢不變,眼平視前方。
3.二叉圓左腳上前一步,腳掌前外側著地,重心在右腳,身體向左轉45度,體朝正前方。同時,兩手上提,指尖相對,約一尺,臂微屈,成抱球狀置於胸前,距胸1.5尺左右,與膻中穴同高。眼向前視。
4.三叉旋右腳上前一步,兩腳平行與肩同寬,雙手下放,手心朝上從帶脈向後劃弧轉向前,成圓置於小腹前,兩手虎口張圓,相對,掌心朝里。眼平視前方。

抖翅

5.三里到內關左腳上前一步,左手抬起與肩同高,劃弧撈氣,同時身體下屈,左手從小腿足三里處向上撈起,身體隨之上抬,轉向右側45度,左手手心置於右手腕之上,眼視左手。然後經右手腕上抹經內關至肘內側曲澤部,右手向上翻轉,左手沿手陽經外關轉向右手背,身體向右轉45度,右手再從左手背外側向上抹,經外關到肘,左手臂外翻成手心向上,右手再從左臂內側經內關至手心,兩手相對約三寸,成抱球狀,身體再轉向右。兩手抱球時,注意左右轉腰。
6.劍指到湧泉雙手隨身體一起轉向左側45度,兩手仍抱球,手心翻到右手在上,向前右方出右腳,雙手再翻轉成左手在上,成一揉球動作待雙手轉至左側以後,右手成劍指,指向右足湧泉,體轉正,左手放於體側左帶脈處,手心向上。
7.三里向上貫左腳上前一步,兩腳平行,屈身45度;兩手手心朝上,從腿外側足三里處捧氣經腹前,向上過印堂。

望月

8.一定到螺旋兩手從帶脈向後下劃弧至胸前,兩臂前伸,雙臂彎曲。雙手收至胸前,手背相貼,再手指向下順腹部下插,再翻掌劃弧,重複上述動作共做三次。
9.螺旋至百會兩手捧氣從腹前上舉過頭,手指相對,掌心過頭頂後翻向下,距百會2~3寸。
10.百會到風池兩手指相對,從腦後下行移至風池稍停。
11.風池向下貫兩手繼續從腦後移繞過肩頭至胸腹部自然向下垂於兩側。
12.雙手沉脾關左腳上前一步,腳掌前外側著地,兩手捧氣,然後翻掌手心向下,雙手重疊,左手在右手外,相距2~3寸,在脾關前逆時針旋轉三次,後兩手合掌上舉,擊左肩一次,拍打一次,然後合掌下落、撞擊、拍打左大腿各一次。接著出右腳,動作同上,唯左右相反。
13.環跳旋左腳上前一步,兩腳平行,雙手分別置於臀部兩側,勞宮對環跳,逆時轉9次。
14.命門走關元身形不變,左手置於小腹前,手心向下,合谷對下丹田,右手置於命門後,手心向上,合谷對命門。左手下壓,右手上托各三次,而後右手置於小腹前,手心向下,合谷對下丹田,左手置於命門外,手心向上,合谷對命門,下壓上托各三次。

尋食

15.舒肺腑四方轉身形不變,雙手手心朝里,在小腹部向上提至胸前,然後抬頭後仰,兩手向兩側分展,手心朝上。隨之重心移至右腳,左腳外旋45度,右手從胸前直臂劃大弧與左手合掌,順左臂內側拉抹經胸部並向右伸展,眼看右手。然後重心移至左腳,右腳外旋45度,左手直臂劃大弧與右手合掌,順右手內側拉抹經胸部並向左伸展,眼看左手。沿手臂拉抹至胸部時頭和身體後仰。之後,身體轉向左側,左腳轉45度,右腳跟上一步,兩腳平行,手心向里,落於小腹前。重複上述動作,然後再轉向後側,右側,重回到前側,每次轉90度。重做前述動作,第四次轉回原方向,雙手回收到小腹前。
16.轉身回頭心裡寬退右腳,向右後轉身180度。同時,右手從左肘下雲手,隨著轉身而上提至頭右前方與額同高,左手降至左腎俞,合谷朝里,然後右手變為劍指,身體向右後轉體70度,右手亦外旋劃弧,並下落至腎俞,合谷朝里。然後出左腳,手變劍指,做前述同樣動作一遍,這樣連續左右共走七步,動作同前。
17.雙手貫氣胃、脾,肝上右腳,兩腳平行,雙手回收到小腹前,然後翻掌捧氣至胃,再手心朝里,雙手從胃移至牌區,並經小腹移至肝區。先後共做三次。
18.空中撈氣走一圈出左腳至左前方外旋,身形隨著左轉,走簡易八卦步,同時,左手上提,手形呈荷花形,手心向下撈氣旋落至腎俞;再出右腳,腳掌內扣,身形隨之再向左轉,手勢同前。先後共走七步,第七步落至左腳,身形回到原位。

落翅

19.十指相對虎口圓右腳向前與左腳平行,雙手在小腹前相抱,虎口張圓,兩手指尖相對,手心朝里。
20.七竅三叉神經開身形不變,雙手上舉,兩手勞宮對耳尖上率谷穴,而後雙手同時從前向上向後再向下旋轉三次,勞宮穴始終對準率谷穴,雙手下落到腹前,掌心相對,出左腳兩手相對開合三次,而後成抱球狀,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並搓掌,左手迅速上提至耳尖上,手心對率谷穴,右手同時下砍落至環跳,手心朝里,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左腿成弓步,然後再上右腳與左腳平行同肩寬,雙手上提,對耳尖上率谷穴位旋轉三次,方向同前,上右腳,同時雙手下落至小腹前,重複上述動作,唯方向相反,共做三次。
21.劍指雙風貫耳塞右腳後撤一步,身體右後轉180度,右手從左肘下向右體側展開,身體下屈,腿成歇步。左腳跟提起,雙手成劍指,指尖相對。在小腹前開合三次。然後迅速提手上旋,劍指指向耳塞,身體起立出左腳,動作前。
22.周身經絡旋又旋身體站立,右腳向前成雙腳平行,雙手在小腹前指尖相對,掌心向上,而後右手內旋向外成螺旋狀上轉至頭頂,再下旋至小腹,身體隨之轉動,手心始終向上,共旋轉三次。而後左手作與右手相同旋轉動作,唯方向相反,共做三次。然後,雙手同時向右後旋轉右手在前,左手在後成螺旋向上向.前再回到原單位共轉三次。而後,雙手同時向左後旋轉,左手在前,右手在後成螺旋向上向後,而後向前轉至原位,共轉三次。

收勢

23.百會湧泉大循環雙手臂向體側平舉,手心向下,垂肩墜肘,提肘上飄搧動共七次,身體隨之輕微升降,雙手在身體前方下按至地,身體前屈,而後,雙手在腿後提起,手朝里至臀部,雙手分開上舉至頭頂百會穴,十指相對,勞宮對百會,而後,雙手再隨身體前屈下擦至地,重複上述動作三次。
24.收氣到丹田身體直立,雙手捧氣,從身體兩側上舉至頭前抱氣,沉氣至丹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