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樓集

大隱樓集

《大隱樓集》是2009年1月1日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被列入國家古籍整理項目。作者為方逢時

基本介紹

  • 書名:大隱樓集
  • 作者方逢時
  • 原作品:大隱樓集
  • 譯者李勤璞 
  • ISBN:9787205065102 
  • 類別:歷史
  • 頁數:366頁
  • 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1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目錄,精彩書摘,

內容簡介

《大隱樓集》被列入國家古籍整理項目。方逢時,明代嘉靖進士。在大同先後任巡撫、總督。方氏詩文集《大隱樓集》主要是他大同時代的經歷見聞與感想記錄,謂之“邊塞記”,對於理解十六世紀後半期以來蒙古族歷史、蒙漢關係史、我國長城地帶民族文化的融合進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傳統,頗具價值。是出自主事者本人的一手資料,十分珍貴,向未點校出版。

目錄

序言
校注說明
校注引用書目
卷之一 賦、樂府
櫻拂賦
畫角賦
黃楊賦
樂府
氣出唱
精列
江南
度關山
東光
十五
覲歌
對酒
雞鳴
烏生
平陵東
東門
陌上桑
飲馬長城窟
上之回
胡笳十八拍
卷之二 四言詩、五言古詩
四言詩
顯命頌成功也為大夫陳惟舉作
受命紀戎績也為大司馬張公作
五言古詩
謁陵
賦得仲宣樓送張伯端編修請告還江陵
送劉職方之南京
報國寺與吳明卿話別
送謝郎中守臨江
感懷
出郭遇雨
九日王參軍宅燕集
涼風真
河水
閱耕
贈萬總兵謝病還江東
觀漁
途次暮春
述懷
詠陶潛
使淮留別京師舊遊
泊蓮窩驛懷胡少府擇
閒居雜興
悼亡
東軒
山中秋興
秋燕
南膈
留鶴鹿
立冬前一日太宰王公枉
顧,花下小酌
玉簪花
途次風雨
羽扇
立秋日次蕪湖霖寰李主事
招飲小東山
張子珍茂才歸自京師,訪予山
中,酌酒話舊,因贈此詩
鄉人送李戲成十一韻
足瘍偶述
假寐
秋日寄王參軍
長樂行台獨射
丁亥二月四日黃沙蔽天,寒氣
頗甚,感時思事,情見乎辭
小山登眺
浴日亭延饗將佐紀事,和督府
吳公韻
太平宴感述和督府吳公韻
宿潞河驛
鹿門山,
臥龍岡
別離曲
天界寺竹林避暑
林中榴花
靈芝
過三山
過鷺鶿湖用謝元(玄)暉尋句
溪韻
夏夜
秋日野外游眺
復官上谷
出關
塞上
李陵
長城行
青冢怨
白登行
雲中行
燕然行
摩笄怨
二月十四日早發鎮城用
孟浩然韻
登赤城山
龍門關
龍門城
剪子嶺
唐家嶺
清明
北歸膈
遏庭燕
鵬鶚堡
山丹花
朝陽觀
種菊
長門怨
寄衣曲
卷之三 七言古詩、雜言古詩
七言古詩
奉陪大宗伯徐公、學士張公
登君山望江
潛別離
嵩山仙歌為梁丞作
吳峻伯書至,稱余所與茶葉
大如掌,味澀如柳。因作
長句寄之,為茶鮮嘲雲
琅琊山人歌
新橋驛遇風后作
種柳
題許道士蟠桃圖
聞笛
貧軍辭
關山月
賣樹詞
南征歌,送劉子成俞憲貴陽
瀛城吟,送宋令還肅寧
南園歌
栢亭歌
送錢主事使淮陽
釣台行,送韓郎中守嚴州
梅花吟,送汪郎中副憲江西
送趙中丞子樂左遷廣東僉憲
近湖篇,為柴都閩作
石塘梅花
惠陽行台與劉茂才夜坐
猛虎噬人不避賢豪篇
雲中老婦詞並序
塞上謠
燒荒行
梅道人墨竹引
燕歌行,用唐高常侍韻送鄭
總督鎮陽和
楊尚書畫竹歌
滄洲吟
峩媚仙人歌,為松谷陳閣老壽
徐生行
春谷歌
居庸山中
凱奏餘音,為虛江俞元戎作
贈別劉邑侯遷判肇慶
望五老峰
九華山
軒轅台
羽扇篇
鳳凰台歌送茅鹿門駕部之金陵
清源行
彭城歌
小孤山歌
種竹
月泉歌
憶昔篇
春曉曲
贈寫真劉生元輔
絡緯辭
送何郎中使遼東
送趟僉憲之遼東
送湯平仲令新城
寄吳川樓
雜言古詩
采蕨謠
再贈劉邑侯
白鹿詞
牆畔竹
荔枝詞
杞人詞
愚公詞
乾鵲鳴
采葛謠
雜言
卷之四 五言律詩
張公洞
登周孝侯五龍
宿膠山寺
登城
吳氏園亭燕集
秋曉
亭成
寄交河袁令恆
寄弟
七夕風雨
舟中漫興
懷故興濟令許伯玉
同趟都運夜登水月閣
戲馬台
留城
淮陰
漂母
先春草堂漫興
立秋日過清江道院
送劉子易郎中道(通)州督儲
贈楊生珍
燕山春雪
吳明卿五月五日生子
與友人夜飲醉書
廣州即事
肇慶道中
黃香堡
惠陽歲暮書懷
射畢觀德亭獨坐
園亭雜詠
岔道
白登
插箭嶺謁宋楊練使祠
馬營
獨石
開平道中獵
三月三日龍門對雪
檐雀
晚霽
簡榆浦崔中丞
……
卷之五 七言律詩
卷之六 七言律詩
卷之七 七言律詩
卷之八 五言排律、五言絕句
卷之九 七言絕句
卷之十 騷、頌、碑文、序、引、記
卷之十一 議、辯、書
卷之十二 書
卷之十三 書
卷之十四 啟、祭文
卷之十五 雜著一
卷之十六 雜著二
附錄一
附錄二

精彩書摘

弱,難與爭鋒;雖兢兢保守,猶懼不支,為之奈何!
火器雖中國長技,用之則存乎人。蓋國初諸人,挾百勝之威,目中無虜;運謀用技,神氣不撓,故能取勝;今遽人積衰不振,始及百年,三軍見虜,豈但如千遇狼,實如鼠主見貓也。蓋羊尚狠觸而斃,鼠則伏首待噬耳。今之遍人何以災此!一遇虜陣即心膽墮地,縱一舉放旋已棄去而走,又況其器之不精,遠不如古邪。
今日之用,惟有勇將櫻(攖)城。虜或蟻附來攻,或虜營夜聚,出奇劫之,庶幾可以自全而已。今邊防之策,除簡選將帥,畜練士馬,積儲芻餉之外,惟有修築城堡,以為堅壁清野之計,乃可必行;若遍牆、追墩,恐亦徒費無益。蓋遍牆廷袤,動數百里,中間河山之間勢必難周,虜騎之侵,惟有十尋之隙,即蜂擁而入矣,邊牆雖長,豈非虛設?至於逼墩,守者多不過十軍,虜以三十騎至,即危矣。又墩台之設,原以候望烽火,虜若大舉,在我已知,留此數軍在墩何益?救之則無及,棄之則可憫,故虜未至,則散軍在墩,明烽火以哨之;虜已至則收斂墩軍,併入城堡,以共御之。蓋以百軍散在十墩,則勢分而力寡,以百軍並之一堡,則勢聚而力完,此又立墩台者之所不可不知也。今之將領困於文法,一言墩軍,則必欲其在墩,不敢少移,甘為虜禽而不惜,豈不謬哉。某草野書生,不諳軍旅,濫竿遍鎮,曰切憂思,未知所措,伏辱鈞諭下及,敬陳愚慮。 與張閣老論入衛兵馬書 六月二十八等日,俺酋以二千餘騎入蹂田禾,見我兵戒嚴,初六日遂遁去,地方幸保無虞。且今年田苗甚嘉,雖苦雨多,亦無害也,但慮秋深大舉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