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碰撞

大陸碰撞

大陸碰撞是指漂浮而不能俯衝(見俯衝作用)的地殼的強行接觸。又稱板塊碰撞。兩個板塊的碰撞接合帶稱為縫合帶大陸碰撞的構造演化過程可分成碰撞前期﹑碰撞期和碰撞後期3個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陸碰撞
  • 外文名:Continental collision
  • 又稱:板塊碰撞
  • 過程:碰撞前期﹑碰撞期和碰撞後期
  • 實質地殼的強行接觸
  • 發生:板塊漂浮
釋義,碰撞過程,碰撞前期,碰撞中期,碰撞後期,

釋義

大陸碰撞是指漂浮而不能俯衝(見俯衝作用)的地殼的強行接觸。又稱板塊碰撞。兩個板塊的碰撞接合帶稱為縫合帶大陸碰撞的構造演化過程可分成碰撞前期﹑碰撞期和碰撞後期3個階段。

碰撞過程

大陸碰撞的構造演化過程可分成碰撞前期﹑碰撞期和碰撞後期3個階段。

碰撞前期

碰撞前期可以持續達幾億年﹐最重要的構造活動是俯衝作用並在下潛和上疊板塊之間形成一個單剪式的剪下帶。俯衝過程中來自洋殼和海溝的物質捲入剪下帶﹐形成增生楔。增生楔中的岩層和岩石受到從成岩前的變形到俯衝引起的高壓變形和變質。

碰撞中期

當兩個矽鋁質板塊之間的洋殼完全消亡﹑兩個板塊直接接觸時即進入碰撞期。這時從一側板塊上刮削下來的物質可以在另一側板塊的前緣堆積下來。兩個板塊發生碰撞時﹐相對匯聚速率可能突然降低﹐如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在大約4500萬年前碰撞時﹐二者的相對匯聚速率從碰撞前的每年10厘米降低到每年不到 5厘米。

碰撞後期

碰撞作用的開始時間易於確定﹐而碰撞的終止時間卻難以查明。碰撞產生的效應和今天所能觀察到的結果大多是在這個漫長的階段中產生的。碰撞構造的一個基本問題是相對的板塊位移方向和速率是如何轉變為匯聚板塊邊界帶內的應變和應變率
以西藏碰撞縫合帶為例﹐碰撞初期(始新世中期到晚漸新世)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間的匯聚是通過向北傳播的地殼縮短和增厚來吸收的﹐在北喜馬拉雅則被向南的沖斷作用吸收。這個階段末期﹐在北到柴達木塔里木盆地﹐南到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縫合帶之間的地殼厚度已加倍(達約65公里)。這時沖斷作用停止﹐代之出現的是走滑斷層作用(漸新世晚期到中新世末)﹐沖斷作用限於喜馬拉雅和阿爾金山及天山地區。在最近 500萬年南北向縮短作用已傳播到塔里木盆地和天山以北的亞洲﹐向南影響到喜馬拉雅中的印度次大陸的更大部分。在高原內這時發育了南北向地塹和共軛走滑斷層﹐高原最後上升到今天的高度﹐並伴有火山活動﹐疊加在較早期的地殼縮短﹑增厚和進變質作用上面的晚期快速抬升﹑伸展﹑雙模式岩漿活動以及造山期後的小規模的重熔花崗岩是西藏碰撞縫合(造山)帶的特點﹐也是許多古生代和新生代碰撞造山帶的共同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