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村建成於1931年,由大陸銀行上海信託部投資,是一群磚木結構、紅磚紅瓦的3層新式里弄房屋。
文學家魯迅、茅盾曾分別在132弄9號和6號居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陸新村
- 建造時間:1931年
- 建築類型:多層
- 地點:中國上海
小區簡介,魯迅故居,名人足跡,周邊配套,
小區簡介
大陸新村位於上海市虹口區山陰路(原為施高塔路)範圍包括山陰路132、144、156、168、180、192弄。大陸新村建成於1931年,由大陸銀行上海信託部投資,是一群磚木結構、紅磚紅瓦的3層新式里弄房屋,前後共六排。磚木結構,六條里弄的房型相同,清水紅牆,窗間牆設壁柱,三層設挑陽台,木門窗。每單元均有小院,矮圍牆,鑄鐵柵門。
大陸新村,是介於新式石庫門住房與新式里弄房屋之間的一種房型。坐北朝南,一共有62號,每弄平均有10埭房屋,弄堂寬約4米。住宅圍牆高度與二層窗台齊。推開一樓的鐵門,是一條寬約1米的水泥通道,通道的西側有一塊約4平方米的泥地,可以種植一些花草樹木。內門的上方還有一個擋雨的拱形頂,大概伸出去1米左右。一進屋就是客廳,通過嵌有壓花玻璃的白色屏門,客廳的後間是餐室。餐室後面,隔著小天井是廚房。裡面是木地板,循著木樓梯到了二樓,二樓的後間是存放雜物的貯藏室。朝南的一面有1排6扇的窗戶,在二樓與三樓之間的樓梯邊,有一個不到6平方米的小亭子間。三樓靠南面有一個半圓形的小陽台,四周圍有鐵柵。頂上有的還有亭子間,靠街的屋頂都是一個大大的“人”字,上面還插著一根煙囪,牆上都裝有木百頁窗,屋頂都是水泥封頂的。
偉大的文學家魯迅、茅盾曾分別在132弄9號和6號居住。
魯迅故居
1933年4月11日,一向發表激進文字的魯迅,為了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在日本友人內山完造的幫助下,以內山書店職員的名義從拉摩斯公寓搬進了大陸新村9號。這是一處“越界築路”的民居,具有半租界性質,魯迅便從“租界”兩字中各取一半,為自己的書齋取名“且介亭”,並用在了幾本雜文集的名字上。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在這裡去世。
故居前有一小院,底層由一排玻璃屏門隔成前後二間。前間是會客室,魯迅常在此接待來訪者;後間是餐室,正中放有一張廣漆八仙桌和四隻圓座椅。二樓北間是貯藏室,南間是魯迅臥室兼工作室,南窗下是書桌,東側放有書櫥和床,西側是躺椅、妝檯、藤椅、茶几和衣櫥等物。魯迅書桌置綠罩燈、煙缸、硯台、“金不換”毛筆數支、稿紙等物,它們一直伴著魯迅,被稱之為“桌面書齋”。妝檯橫頭懸掛著舊日曆,標誌魯迅逝世的日期:1936年10月19日。台上小鬧鐘,指著魯迅逝世的時刻:上午5時25分。三樓北間是客房,馮雪峰、瞿秋白曾在此避難,南間是魯迅兒子海嬰臥室。
抗日戰爭期間,大陸新村9號被日本人占住。抗戰勝利後,茶葉專家吳覺農曾將之作為了其私人寓所的一部分。1949年,大陸新村9號被民生實業公司投資的太平洋輪船公司作為職工宿舍。1950年春,華東軍政委員會決定恢復魯迅故居,於9月徵用了大陸新村9號,在周恩來的批准、許廣平的指導下,對其進行了原貌修復。許廣平將收藏了14年的家居物品歸置原位,基本恢復了魯迅當年生活和工作的真實場景。
1951年1月7日,作為上海魯迅故居的大陸新村9號開始對外開放。
1959年5月26日,大陸新村9號被列為上海市甲級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12月調整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