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別魯迅

痛別魯迅

《痛別魯迅》是2004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孔海珠。

基本介紹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目錄,前言,

圖書信息

100餘幅珍貴照片首次面世, 真實記錄痛別魯迅的悲愴場景。
一個高大的背影倒下了,
在無花的薔薇的路上——
那天走前頭的,
那高擎著倔強的火把的,
那用最響亮的聲音唱著歌的,
那比一切人都高大的背影倒下了,
在暗夜,在風雨連天的暗夜!
在暗夜;
風吼著,
拔倒參天的古木;
捲起一切可以捲起的東西
打向我們的行列——
這悠長的行列,
這肅穆的行列,
這憤怒的行列!
那引頭的背影倒了!
……
聶紺弩《獻詩——一個高大的背影倒下了》1936年11月
魯迅先生去世已經快七十個年頭了,當年參加葬禮的情形還歷歷在目,這在我生命史上是很難以忘懷的大事。上海的孔海珠女士找到我,在電話那頭說,她在編著有關魯迅葬儀的書,尋找在1936年參加過魯迅葬儀的人,尤其是當年抬魯迅棺材的人。這些話引起我很多回憶。
歲月飛馳,如今的確已很難找到當年抬魯迅棺材的人了。木刻家曹白是當年最年輕的抬棺人,海珠女士去訪問過他,曹白向她介紹我。她希望我能看一看書稿,回憶並補充當年參加葬儀的情景。我欣然同意。
她寄來的文稿和圖片我很快讀完了,重溫了魯迅先生逝世的前前後後。海珠女士的敘述相當詳細而親切,看得出她是花了不少功夫記錄當年的歷史場景,真是難能可貴。尤其是大量的圖片介紹,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那場偉大的葬儀,非常珍貴。書稿把我帶回到親歷魯迅葬儀的那段悲哀的時日,也解答了我心中的不少謎團。
更可貴的是,書稿挖掘了重要的檔案,如魯迅先生病重時,我們尊敬的宋慶齡女士寫給魯迅的一封慰問信;魯迅先生逝世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於當年10月22日同時發出的三份電文,都是文獻性的史料,它既是對魯迅先生的悼唁,也是對魯迅先生的評價。

作者簡介

孔海珠,浙江桐鄉烏鎮人。19472年12月出生。作家、出版家、文史學家孔另境之長女,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料的蒐集、研究,曾為茅盾撰寫回憶錄的資料助手,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上海作家協會會員。著有:《左翼·上海(1934—1936)》、《聚散之間——上海文壇舊事》、《血凝早春——柔石》、《茅盾的早年生活》(合著)等,編著有《茅盾和兒童文學》、《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茅盾專集》(合編)、《於伶戲劇電影散論》、《於伶研究專著》、《我的記憶——孔另境文集》等十餘部作品。
·查看全部>>

目錄

序  力群
引言:有來歷的書櫥,櫥里有魯迅葬儀照相冊
·大陸新村9號二樓靠牆的書櫥 ·孔另境集藏的魯迅葬儀專題相冊
·魯迅致孔另境信件手跡 ·葬儀一年後出版的《魯迅先生紀念集》
·孔另境在魯迅墓前 ·《現代作家書簡》由魯迅作序、柳亞子題箋書名
一、噩耗帶來的震動, 大陸新村9號發喪
·魯迅在寓所長逝 · 悲哀的海嬰才7歲
·攝於1933年的全家合影 ·魯迅在上海的最後住處
·平時不常開啟的前門·和魯迅關係密切的內山完造夫婦
·10月19日上午內山書店全體職工悼念魯迅逝世在店前合影 ·報喪地點示意圖
二、文化人奔喪,用各種方式寄託哀情
·文化人趕來奔喪 ·致哀的花圈擺放在走廊里
·牆上的蘇聯木刻 ·曹白被禁的木刻魯迅像
·魯迅石膏遺容上粘有鬍鬚和眉毛 ·魯迅逝世當日的書桌
·明星影片公司以歐陽予倩為首“開麥拉” ·堆滿了書的梳妝檯
三、《死》成了遺言,籌備葬儀,成立治喪委員會
·《死》手跡·魯迅靈前遺像
四、《唁電》的兩個版本,上海文化界救國會
·《紅色中華》上的《唁電》 ·《唁電》的兩個版本
·周揚一封信上的“意見” ·上海文化界救國會“七君子”和馬相伯
五、萬國殯儀館黑色柩車開了進來
·車牌為F·56 16073的“克里斯”車 ·大陸新村當時是一條新式里弄
·殯儀館外籍人員來接遺體組照 ·在視窗張望的小海嬰
·許多人擁塞在弄堂里 ·許廣平母子哀痛的送別
,頂著花圈的柩車駛離大陸新村 ·魯迅逝世的報導如雪紛飛
六、支撐著骨瘦如柴的身體,病況嚴重起來
·魯迅經常用的菸嘴 ·魯迅先生臥室一角
·休息時的藤躺椅上鋪著一條薄棉墊 ·許廣平最喜愛的照片 ·須藤醫生
·魯迅的×光胸片·宋慶齡慰問信的兩個版本
七、十月,生命最後的時刻
·最後的活動 ·最後的留影 ·最後的文字 ·遺像 ·魯迅正抽著煙
·絕筆為日文 ·最後的日子戴的老花鏡 ·力群木刻《魯迅像》
八、十九日當夜,萬國殯儀館守靈
九、不是尋常的喪葬,也不是沉鬱的悲哀,萬國殯儀館開弔
十、如雪飄般的輓聯 如潮湧般的輓歌
十一、扶柩人和抬棺人究竟是誰
十二、送葬路上,逶迤不斷的出殯隊伍
十三、萬國公墓,舉行最後的告別
十四、“掮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葬後事宜
十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遷葬虹口,儀式隆重
附錄
·主要人物簡介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追尋歷史的細節
……
·收起全部<<

前言

魯迅先生去世已經快七十個年頭了,當年參加葬禮的情形還歷歷在目,這在我生命史上是很難以忘懷的大事。上海的孔海珠女士找到我,在電話那頭說,她在編著有關魯迅葬儀的書,尋找在1936年參加過魯迅葬儀的人,尤其是當年抬魯迅棺材的人。這些話引起我很多回憶。
歲月飛馳,如今的確已很難找到當年抬魯迅棺材的人了。木刻家曹白是當年最年輕的抬棺人,海珠女士去訪問過他,曹白向她介紹我。她希望我能看一看書稿,回憶並補充當年參加葬儀的情景。我欣然同意。
她寄來的文稿和圖片我很快讀完了,重溫了魯迅先生逝世的前前後後。海珠女士的敘述相當詳細而親切,看得出她是花了不少功夫記錄當年的歷史場景,真是難能可貴。尤其是大量的圖片介紹,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那場偉大的葬儀,非常珍貴。書稿把我帶回到親歷魯迅葬儀的那段悲哀的時日,也解答了我心中的不少謎團。
更可貴的是,書稿挖掘了重要的檔案,如魯迅先生病重時,我們尊敬的宋慶齡女士寫給魯迅的一封慰問信;魯迅先生逝世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於當年10月22日同時發出的三份電文,都是文獻性的史料,它既是對魯迅先生的悼唁,也是對魯迅先生的評價。
在《痛別魯迅》中孔海珠也提到了我為魯迅先生畫遺像的事。1981年9月我曾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我給魯迅先生畫遺像》的紀念文章,較詳細地敘述了當時的情況:
1936年10月19日的早晨,當時我住在上海西郊真如季家厙,剛起床,還沒有穿襪子、刷牙,就看到一輛銀灰色的汽車停在我們的門口,接著是一陣緊急的拍門聲,同室的文敏生和車敏瞧同志都受驚了,以為來逮捕人。門開後,才看到來的是曹白和池田幸子女士,他們帶來了不祥的訊息,說魯迅先生在5點25分逝世,要我馬上去畫遺像。於是我就急急忙忙帶上紙和木炭條跳上汽車,一直到了大陸新村魯迅先生的家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