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49年建校初期時成立電訊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著名電子通信工程專家
畢德顯院士任兩系系主任。
1952年全國高校調整,電訊工程系調到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電機工程系調到
東北工學院。
1956年,成立機電系並以全國著名控制理論學者
王眾托院士為首成立了工業企業電氣化專業。
1960年重建無線電工程系。
1980年無線電工程系更名為電子工程系。
1981年成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1994年成立自動化系。
1997年電子工程系、自動化系和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三系組建成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2007年成立生物醫學工程系。
1991年學校於創辦電磁工程系,2000年更名為電氣工程與套用電子技術系。
2009年12月12日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電氣工程與套用電子技術系整合組建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部。
學部現況
學部專業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年齡結構合理。學部現有教職員工253人,其中,教授48人,博士生導師38人,副教授68人。近三年來,學部已經完成和正在承擔來自國家、地方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重要科研項目百餘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973計畫”課題、 國家“863計畫”課題、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和國防預研項目等。學部近三年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7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20多部,獲國家及省部級獎勵6項。這些成果獲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推動了國家和地方經濟的發展。
學部現有在校本科生2933人,碩士研究生1425人和博士研究生326人。經過學部的悉心培養,畢業生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良好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學部畢業生適應面廣,深造和求職的選擇餘地很大,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目前他們已在國家行政機構、科研院所、企事業等單位發揮著重要作用。另外,每年都有優秀本科生保送到國家“985”高校和中科院讀研究生,受到兄弟院校的好評。
學部積極與國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業聯繫,追蹤信息領域的發展潮流,先後與英國愛丁堡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等多所大學聯合辦學,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和企業建立了科技合作與交流關係。 信息科學與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人類社會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它對國家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和國防安全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部將以學校“
211工程”和“
985工程”建設為契機,把握髮展機遇,迎接時代挑戰,凝心聚力,腳踏實地,勇於創新,為建設一流學部而努力拚搏,為創造大連理工大學新輝煌而奮勇向進!
院系介紹
電氣工程學院簡介
大連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的前身是創辦於1991年的電磁工程系,2000年更名為電氣工程與套用電子技術系,2009年12月成立電氣工程學院。
始終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學科建設促發展”的理念,經過多年不懈努力,電氣工程學院已具有雄厚的實力、合理的規模和鮮明的特色,在全國同類專業中居於先進行列。學院目前下設電力電子研究所、電力系統研究所、靜電與特種電源研究所、電力傳動與電能變換研究所、電工教研室、電氣工程實驗室和電氣工程學院創新實踐基地。電機與電器學科為博士授權學科和遼寧省重點學科;電機與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和電工理論與新技術為碩士點,電氣工程為工程碩士培養授權領域;本科專業為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電氣工程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科研實力強,擁有一批在國內外同行中享有較高聲譽的專家,形成了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學院現有教師4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多人擔任國家級專業學會的主任委員。近年來,學院教師承擔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重點項目、國家863計畫、國家支撐計畫、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GF項目以及地方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等橫向課題,多項成果獲省部級獎勵。學院以國際前沿學科為參照系,重視國際化辦學和學術交流,提高學科建設水平。教學方面,“電工學”課程為首批遼寧省優秀課程和精品課程,“電工教學團隊”為遼寧省教學團隊,出版國家級規劃教材3部,2人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1人獲大連理工大學教學名師獎,多人獲遼寧省青年骨幹教師等榮譽稱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拔尖創新人才。
學院十分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建立了電氣工程學院創新實踐基地,為提高學生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搭建了廣闊平台。幾年來,在全國電子設計大賽、全國和遼寧省數模競賽及挑戰杯大賽、全國電工數模競賽等大賽中均取得了好的成績。
跨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國經濟社會正在高速發展,電氣工程屬於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相關學科,國家對與本學科息息相關的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發電也日益重視。值此契機,學院師生將以建設國內外一流電氣學科為目標,用高水平的科研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為國家培養更多拔尖創新人才,團結進取、求實創新,開創電氣工程學科更美好的未來。
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
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具有從本科至博士後的完整的高級人才培養體系。其中包括“電子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和“電路與系統”博士學科點,“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和“物理電子學”碩士學科點,以及教育部本科特色專業“積體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國家積體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家外專局“國家積體電路人才國際培訓基地(籌)”;學院擁有國際一流水平的人才培養設施,其中包括全球高校最先進的8英寸積體電路工藝設備和2000平米的高等級超淨實驗室(大連半導體技術學院),具有國際同期先進水平的積體電路設計軟體平台,與Mentor Graphics和Xilinx等公司以及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建有聯合積體電路設計實驗室;學院正在建設積體電路測試平台,建成之後將是國內領先水平的功能綜合的積體電路測試平台。
學院在加強電類通識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專業口徑,加強綜合素質、突出國際化合作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已與美國、日本、歐洲、新加坡、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國家以及香港、台灣等地區的幾十所高校開展人員和學術交流;與英特爾公司、比利時的微電子中心IMEC、美國國家半導體技術聯盟SEMATECH以及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IEEE的電子器件分會EDS建有緊密的合作關係,建有IEEE EDS Dalian Chapter並每年舉辦學術活動,每年有多位IEEE Fellow前來講學;學院每年的國內外人員交流都在幾十人的規模,每年都選派多名教師到海外進修和多名學生到海外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學院已與IMEC簽署協定建設IMEC.Dalian,與SEMATECH合作的SEMATECH.China也都在建設之中。
大連理工大學的微電子學科自上世紀60年代建立以來一直是科研的“國家隊”成員,取得過多項國家科研獎勵,也曾是全國高校感測器聯合會的掛靠單位。現在,學院教師隊伍中大部分具有海外經歷,在科研方面成績顯著。先後完成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和面上項目、863重點和一般項目、973預研項目以及國際國內大型企業委託的研發項目。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一項和省部級二、三等獎多項,在本專業頂級國際刊物和會議如IEEE Transaction、《Sensors and Actuators, Elsevier》及IEEE MEMS上發表論文數十篇並獲得了發明專利和國防專利多項。培養的學生受到國內外科研院所、機構和企業的歡迎和好評。
半導體技術學院
2007年3月27日,大連市人民政府、大連理工大學和英特爾公司三方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將共建一所半導體技術學院,並使之成為國家級的半導體技術人才培訓和科學研究基地。英特爾公司捐贈了原價值4400萬美元的8英寸積體電路晶片生產設備,大連市政府和大連理工大學共同投資8500萬元建設了超淨實驗室,形成了一個基礎設施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的積體電路教學和科研平台。這是英特爾公司迄今為止在全球第一個大規模參與投資建設的半導體技術人才培訓基地。該學院的創建,使大連理工大學成為我國積體電路產業技術最先進的人才培訓基地,也成為世界上少數幾所擁有完整8英寸積體電路晶片生產線的大學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一所具備此資源的高校。
大連半導體技術學院的建設工作得到了教育部的大力支持。2007年5月,教育部批准大連理工大學籌建“國家積體電路人才培養基地”(教高廳函【2007】43號)。經過兩年的建設,大連理工大學的國家積體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09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領導及國家積體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專家指導委員會在大連對該基地建設情況進行了評估,對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將成立IMEC的合作中心。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的前身系原大連工學院電訊系,始建於1949年,由我國著名的電子通信工程專家畢德顯院士擔任首任系主任;1981年擴建為電子工程系和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1997年電子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和自動化系三系組建成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2009年,大連理工大學實行學部制,以電子工程係為基礎組建了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隸屬於新成立的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部。
學院以培養信息與通信學科的高層次人才為根本任務,在不斷最佳化師資結構的同時,努力提高學生培養質量和學科建設水平。學院現有教師32人,其中教授12人。學院具有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設有信息與通信工程博士後流動站以及信號與信息處理和通信與信息系統2個博士點,是遼寧省一級重點學科,擁有數字媒體處理與傳輸省級重點實驗室。電子信息工程本科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
學院不僅是人才培養基地,也是信息科學與通信技術的研究基地。近五年來,學院教師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逾500篇,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20餘部,並承擔了“973計畫”、“863計畫”、國家科技攻關、國防預研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40餘項,在隨機信號處理理論、語音信號處理、成像與圖像處理、多媒體信息安全和通信系統與網路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並有多項成果獲得了國家及省部級獎勵。此外,學院已完成和正在承擔來自地方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課題百餘項,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信息科學和通信技術已成為21世紀我國的重要發展戰略目標。學院師生將緊緊抓住國家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歷史性機遇和學校“985工程”、“211工程”建設的發展契機,發揚大連理工大學“團結、求實、進取、創新”的優良傳統,努力將學院建成我國信息與通信領域的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
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前身工業企業電氣化專業由我國著名控制理論學者王眾托院士為首的學術隊伍創建於1956年,同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86年開始培養碩士研究生、2000年開始培養博士研究生、2003年建立博士後流動站;已為國家培養本科生萬餘人、碩士600餘人、博士40餘人,博士後10餘人;在讀本科生近800人、碩士生300餘人、博士生60餘人。
學院設有“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系統工程”和“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 四個碩士點,“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博士點,“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遼寧省重點學科, “工業裝備先進控制技術” 遼寧省重點實驗室、 “工業裝備監測與控制”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遼寧省高等學校“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創新團隊。本學科的研究領域一直是國際、國內最活躍、發展速度最快的重要領域之一。近年來,本學科以流程工業建模與集成最佳化控制、複雜工業過程綜合自動化、工業乙太網現場匯流排控制系統、模糊控制、智慧型機器人為主要研究方向,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0餘篇,完成國家“863計畫”重點課題、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項目、教育部骨幹教師基金、遼寧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等30餘項。本學科成功承辦“2001年中國控制會議”、“2003年IFAC(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冶金自動化國際學術會議”和“2006年全球智慧型控制與自動化大會”,使本學科在國內外有了很大的影響,其發展速度之快正在為國內外同類專業的學校所關注。
學院下設自動化研究所、智慧型控制研究所、先進控制研究所、計算機控制研究所、模糊信息處理與機器智慧型研究所。學院現有教師4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9人、教授10人、副教授23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2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通過參加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本學科在科學研究、高技術攻關和企業自動化工程項目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學科教師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0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09年)、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02年)、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2005年、2007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國家冶金工業局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 、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學技術二等獎(2006年)等10餘項。
目前,本學科以科技創新為發展動力,結合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目標,以冶金、石油、化工等行業大型複雜工業生產過程為對象,以複雜工業生產控制、調度和集成最佳化理論與套用技術為主要研究方向,以科研梯隊的建設、高級人才的培養、承擔國家重大研究項目、發表高水平的論文為學科建設內容,在套用基礎研究、大型示範工程實施、高新技術產品開發三個層面,通過取得國內外領先的研究成果以及為遼寧老工業企業的技術服務,使本學科在國內外具有相當的影響,綜合實力達到國內高校同類專業的一流學科水平。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創建於1974年,並於1981年發展成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2009年,成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目前,大連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擁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博士點和3個碩士點,其中,計算機套用技術碩士點建於1986年,博士點建於2000年,2002年建成遼寧省重點學科;計算機軟體與理論碩士點建於1992年,博士點建於2002年;計算機系統結構碩士點建於2002年。2008年大連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成遼寧省一級重點學科,2009年建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學院由計算機技術研究所、計算機軟體與理論研究所、計算機套用技術研究所、計算機系統結構研究所組成。
大連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兼)1人,有博士生導師16人,教授19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1名,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近年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取得了可喜成績,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遼寧省科技進步1等獎1項、省部級二等獎5項、三等獎7項。近三年先後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604篇,其中,被SCI索引146篇,EI索引256篇, ISTP索引72篇。
根據《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級報告2008-2009》全國一級學科排名,大連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位於全國前9.25%,在全國227所高校中位列21位,在大連理工大學42個一級學科位列第10位。
本學科培養出了數以千計的計算機專業人才,畢業生遍布國內外,桃李滿天下。近幾年共培養博士學位研究生和學術碩士研究生近900人,專業學位碩士生 1000餘人,本科畢業生近3000人,為國家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做出重要貢獻。
目前,全院教師齊心協力、匯聚智慧,開拓進取,建立“引才、育才、聚才、用才”機制,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為指導,制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準確定位、明確了發展思路、確定了發展模式,建立了 “十二五”期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發展的具體目標,重點發展領域和優先發展的研究方向。圍繞中國《創新2050:科技革命與中國的未來》提出的八大經濟社會基礎和戰略體系,我們正在著力培育學科發展的增長點、搶抓機遇,迎接第三次信息產業革命的挑戰,為實現學院各方面工作的全面、和諧、可持續和跨越式發展而奮鬥。
生物醫學工程系
大連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始建於2007年,由邱天爽教授擔任首任系主任。目前,該系隸屬於大連理工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部,是東北地區生物醫學工程領域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生物醫學工程系以培養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高層次人才為根本任務,在不斷最佳化師資結構的同時,努力提高學生培養質量和學科建設水平。學院現有專職教師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高級工程師1人。學院擁有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碩士學位授予權,設有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後流動站,是遼寧省一級重點學科,初步建成了從本科到博士後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生物醫學工程系不斷加強教學、科研兩個基地的建設,近年來,教師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逾100篇,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10多部,並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在生物醫學信息檢測與處理、生物醫學成像與圖像處理、遠程醫療、仿生機器人與康復工程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曾獲得多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此外,生物醫學工程系已完成和正在承擔多項來自地方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研究課題,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動了地方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生物醫學工程系與大連醫科大學、大連中山醫院及多家企事業單位建有密切的科研合作關係,並與美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國的多所大學進行國際科研合作,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等。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物醫學工程系建設的基本方針是 “聯合、交叉、前沿、急需” ,即加強聯合、發展交叉、突出前沿,重視急需。生物醫學工程系將圍繞國際學術研究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緊緊抓住國家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歷史性機遇和學校“985工程”、“211工程”建設的發展契機,發揚大連理工大學“團結、求實、進取、創新”的優良傳統,努力將生物醫學工程系建設成為我國高水平的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基地和現代化人才培養基地。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部學科設定
一級學科名稱
| 代碼
| 博士
| 二級學科名稱
| 自主
| 博士
| 碩士
|
電氣工程
| 0808
| | 電機與電器 ★
| | ▲
| ●
|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 | | ●
|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
| | | ●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0809
| | 物理電子學
| | | ●
|
電路與系統
| | ▲
| ●
|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 | ▲
| ●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 08010
| ▲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 ▲
| ●
|
信號與信息處理 ★
| | ▲
| ●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0811
|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
| | ▲
| ●
|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 | | ●
|
系統工程
| | | ●
|
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
| | |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 0812
|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 | ●
|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 | ▲
| ●
|
計算機套用技術 ★
| | ▲
| ●
|
生物醫學工程 ★
| 0831
| ▲
| 生物醫學工程★
| | ▲
| ●
|
神經信息學★
| ◆
| ▲
| ●
|
藥物工程★
| ◆
| ▲
| ●
|
註:標有“▲”為學科有博士學位授予權
標有“●”為學科有碩士學位授予權
標有“◆”為自主設定的學科
標有“★”為省重點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