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歷
肖公字伯軒,生於元末、為俠義道,以駕竹木排為業,後流落洞庭,定居於洞庭湖西北區域沉南兩縣交界處之一小窯堡上(今南灣湖部隊農場場部所在地),肖公為人好善樂施,疏財仗義,深受廣大漁民愛戴。因朱元璋想雄霸天下,推翻元朝,在一次戰役中,因孤軍血戰,兵敗洞庭湖的大通湖一帶,身處危亡之際,肖公挺身相救,並護送其安全脫險。明朝建立,洪武正統,深感肖公護駕有功,詔封王爺,肖公歿後,再次赦封肖公菩薩,下詔命鄉人建廟供奉,享受人間萬年香火。
這樣,肖公菩薩在八百里洞庭湖區域內大顯威靈,實有造福洞庭、澤沛三湘之感召,廟宇周邊均系漁民的停舟埠,從此香菸天庭繚繞,信士雲集川流,漁民沐恩一載德。隨著洞庭湖水的季節性漲落,廟基逐年淤塞擴大,到清嘉慶四年冬日,湖北省漢川縣周渡鄉長年曾在此湖區捕魚的漁民鄭金昌邀集漁民捐銀擴建,耗資巨大,廟宇建築技藝精湛,神佛雕像栩栩如生,金壁生輝,佛光普照,一座香菸繚繞、雄偉壯觀的廟宇聳立於這煙波飄渺的大通湖上(廟宇舊址:今南灣湖農場場部所在地北面)。
重建
日寇侵華夕廟宇被日軍焚化,火光二晝夜,片瓦無存,僅存一石雕碑次保留至今。當時場景觸目驚心,寒心刺骨,歷代相傳,至今難忘。
現今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國強民富,信仰自由,在黨的宗教政策光輝照耀下,人們本著與時俱進,團結奮發,正規正教,抵制邪教的準則,於一九九五年春夕以釋來金、胡佑坤、孔瑞欽、.劉元秀等28一人組成籌建小組,由漁場黨委派幹部指導,經報請益陽市佛協會會長釋明覺簽閱同意並經中國佛協會諮詢委員會副主任佛源宗師親自命名,將肖公廟更名為大通禪寺,親筆揮書寺聯三副,以做懷念及鎮寺文物。
由上級宗教管理部門及上級佛協會審查批准,將“大通湖區佛協管理小組”的牌匾授予本寺。
禪寺主持在所轄區域各個農場及周一邊緊鄰的凡個鄉鎮充分發動全體佛教信徒及廣大信士獻出愛心,自願捐資、無償獻料、義務投工,將大通禪寺在大通湖一漁場場部以南0.5公里處予以建成成。總耗資30萬元左右,建成二座佛殿,兩座神堂,設有五佛、五聖、七位菩薩,僚房齋堂一應設施初步配套,建寺面積1334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