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縣2006年度政府工作報告

大足縣2006年度政府工作報告

《大足縣2006年度政府工作報告》是大足縣發布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足縣2006年度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單位:重慶市大足縣人民政府
  • 報告人:江濤
  • 報告時間:2006年2月21日
“十五”及2005年政府工作簡要回顧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我們昂首闊步、全力衝刺“十五”的關鍵一年。一年來,在中共大足縣委的領導下,我們緊緊圍繞建設“國際旅遊勝地、生態經濟城市”的奮鬥目標,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積極應對巨觀形勢變化,致力攻堅破難,奮力創優爭先,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十五”計畫的主要任務及縣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順利完成,成功跨越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2005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9億元,同比增長12.5%(下同),超出“十五”預計目標9.8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2.1億元,增長32.2%,超出“十五”預計目標8.8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2億元,增長24.8%,為“十五”預計目標的88.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0億元,增長14.7%,超出“十五”預計目標13.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4.3億元,增長17.1%,超出“十五”預計目標2.5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33元,增長10.0%,超出“十五”預計目標28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483元,增長11.7%,超出“十五”預計目標14.3個百分點。回顧過去一年,我們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始終堅持最佳化結構不動搖,經濟建設實現新突破
全縣三次產業結構比達到20.4∶43.0∶36.6,繼續保持了“二三一”的產業格局。農業農村經濟加速發展,五大產業、六大特色基地穩步推進,一批特色園區初具現代農業雛形,產業化經營邁出實質步伐,新培育市縣龍頭企業11個,創市級以上品牌6個;糧食總產量持續穩定增長,達47.3萬噸。工業經濟快中提質,園區聚集效應初步顯現,產業支撐作用不斷增強,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增長43.8%,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58。第三產業繁榮活躍,商貿流通現代化進程穩步推進,流通體系不斷完善,八大市場初見成效,新增商業網點面積2.3萬平方米,丁家坡市場建成全市郊縣第一家農貿超市,五金市場被命名為全市商貿市場20強。旅遊經濟增勢強勁,《大足旅遊開發項目總體規劃》在全市率先通過國際招標編制完成並通過市級審批,大足石刻影視旅遊文化區正式簽約,華地王朝五星級酒店動工建設,成功舉辦首次大足石刻國際學術研討會,旅遊市場不斷拓展,全年共接待海內外旅遊者12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4億元,石刻景區門票收入首次突破2000萬元,分別增長14.1%、18.8%、11%。
二、始終堅持創新機制添活力,發展環境得到新改善
深入開展“效率革命”,加快推進行政審批改革,不斷完善全程代理,行政效能明顯提速。在全市率先推行“鄉財鄉用縣監管”試點,財政預算約束全面加強。完成國土資源管理體制上劃,土地資源管理更加規範。水利、教育、文化、環衛體制改革有序推進。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國有商貿流通企業改革基本完成,躍進煤礦、寶頂釀造廠等工業企業順利改制。投融資改革實現新突破,組建中小企業擔保機構,成功爭取市開發銀行授信貸款3.6億元。招大引強邁出新步伐,渝糧、渝海、重慶廣電等市級國有大型集團相繼進駐,全年爭取國家投資項目19個、資金3億元,引進規模以上投資項目36個,到位資金5.1億元。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實現自營出口創匯443.7萬美元,增長9.6%。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斷提速,全年新增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1208戶。
三、始終堅持強化基礎不放鬆,城鄉面貌發生新改觀
交通建設提檔提速,重慶“三環”高速公路大足段、成渝高速公路輔助通道(渝大高速公路)成功納入市高速公路網規劃,中塘路、大榮路、龍花路建成通車,全縣南下北上、東出西進出境主幹道全部打通,區域內公路網基本形成。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網改造面達61%,通信用戶普及率達30.8%。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完成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程2122個,改造中低產田2.0萬畝,整治病險水庫6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27.3%,第五期農業綜合開發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城鎮建設穩步推進,《大足縣城市總體規劃》順利通過市政府審批,郵亭、寶頂、萬古等城鎮總體規劃修編完成,黨政辦公中心建成交付使用,縣城龍崗東路道路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北環二路、北山路、大榮路龍崗段燈飾工程順利完成,南環二路棠香段完成路基工程,龍崗污水處理廠、城市垃圾衛生填埋場加緊建設,龍崗三級機械化屠宰場、CNG加氣站投入使用,全年城鎮房屋竣工面積51.5萬平方米,城鎮化率提高1.8個百分點。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城鄉綠化、美化、亮化、淨化水平不斷提高,初步形成了天藍、地綠、水清的和諧人居環境。
四、始終堅持統籌兼顧重協調,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
科技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推廣科技成果210項,首次聘請科技首席專家,建成全國首個農民荷蓮太空育種基地,順利通過全國科技進步考核。教育基礎進一步夯實,以縣為主管理體制全面落實,國中學校布局調整基本完成,信息技術教育和遠程教育平台基本建立,科技教育城建設順利推進,重慶糧校整體遷入簽訂協定,改造中國小危房19442平方米,初升高比例和高考總體上線率分別達70%和68.8%。文體廣電事業健康發展,文化藝術中心完成主體工程,文化市場和經營行為逐步規範,民眾文體活動蓬勃開展,新增有線電視用戶5000戶,綜合覆蓋率達54%。公共衛生水平不斷提升,縣醫院成功創建“二甲”醫院,婦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大樓、縣醫院傳染病房投入使用,鄉鎮衛生院國債項目和“降消”項目加快實施,愛滋病綜合防治示範區項目順利推進,高致病禽流感和人—豬鏈球菌得到有效防控,保障了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認真執行人口計畫生育政策,農村部分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試點工作有序開展,穩定了低生育水平,榮獲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先進縣、全國“幸福工程”項目先進縣。市級雙擁模範縣創建工作紮實推進。外事、民族宗教僑務、對台工作繼續加強,氣象、人防、統計、審計、新聞、檔案、修志、保密、信訪、郵政、老齡、殘疾人和婦女兒童等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
五、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促和諧,人民生活得到新提升
加大“三農”扶持力度,全面落實免收農業稅、財政資金直補等一系列惠農政策,農民人均減負23.6元。積極實施城鄉統籌就業,完成24個街鎮鄉社會保障服務大廳建設,全年城鎮新增就業456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7%以內,新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1.6萬人。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保險制度不斷完善,生育保險全面啟動,實行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社會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救災救濟工作及時有效,發放救災救濟資金1556萬元。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實現應保盡保,發放資金806萬元,共99649人次受益。清償建設領域拖欠農民工工資順利推進,兌付歷年拖欠款1271萬元。農村扶貧開發取得新進展,8個村3500人實現越溫脫貧。“創建平安鄉鎮、建設平安大足”活動深入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有效加強。安全生產責任制全面落實,保持了全縣政治社會穩定。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是全縣上下思想觀念大創新、政策環境大最佳化、工作作風大轉變的一年,是各級學趕先進、幹事創業、創優爭先的一年,是發展快、亮點多、成效大的一年。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我們深深體會到,必須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高揚發展主旋律,調動發展積極性,大幹快上,好中求快,才能形成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出現趕超先進的良好態勢,不斷提升實力;我們深刻認識到,必須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破除因循守舊的觀念,保持與時俱進的狀態,創新思維,創新手段,才能營造機制體制優勢,突破發展制約“瓶頸”,有效解決問題;我們深切意識到,必須把環境作為第一保證,轉變政府職能,強化協調服務,才能增強地區吸引力,提高綜合競爭力,加快發展步伐;我們深情感受到,必須把為民作為第一責任,堅持以人為本思想,強化執政為民意識,才能順勢應時增和諧,凝心聚力促發展,築牢發展基礎。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全縣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和諧穩定的好形勢,歸功於縣委的正確領導,歸功於縣人大的有力監督,歸功於縣政協的鼎力支持,歸功於全縣人民和社會各界的協力共進。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你們並通過你們向全縣廣大人民,向所有關心、支持大足改革發展的駐足單位、外來客商及社會各界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成就令人鼓舞,問題不容忽視。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大足仍處於“負重加壓、奮力追趕”的發展階段,還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總量小,增長過分依賴投資,支柱產業單一,結構不盡合理,推進產業多點支撐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程度;經濟成長方式粗放,土地、能源、資金、區位等制約因素較為突出,環境損耗仍較嚴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少,經濟發展內動力不強;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水平低,對外開放度不高,社會發展問題依然突出,統籌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重道遠;化解社會矛盾的工作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較大,弱勢群體的生活仍較困難,安全生產形勢嚴峻,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縣鄉兩級債務沉重,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加強財政監管、防範債務風險的任務依然艱巨;政府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有待進一步加強,少數政府公務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不強,工作著力點還沒有真正轉移到實現“兩個根本轉變”上來,工作中既有沾沾自喜的表現,也有畏難不前的情緒,政風行風建設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等等。對這些矛盾和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感,以科學發展的思路破解發展中的難題,更加奮發有為的做好各項工作,決不辜負全縣人民的重託。
“十一五”總體目標及2006年政府工作任務
“十一五”是加速推進全面小康社會進程的重要時期,也是進一步“打基礎、提速度、促和諧”的關鍵時期。綜觀國際局勢,和平、發展、合作仍是主流,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展望國內形勢,全國經濟繼續保持良好增長態勢,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縱深推進,重慶直轄效應更加明顯。正視大足實際,產業基礎逐漸夯實,幹事創業的氛圍更加濃厚,加快發展的條件已經具備。但同時也正進入一個矛盾凸顯期,影響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我們必須審時度勢,切實抓住各種機遇,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全力做好每項工作,努力為構建和諧大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全縣“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跨出關鍵步伐,綜合經濟實力穩步增強。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201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2000年增長2.3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低於全市平均水平;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社會發展滯後問題有效緩解,九年義務教育鞏固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生活質量普遍改善;投資效率、資源利用效率、行政效率明顯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人的發展水平、社會消費水平全面提升;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實現大足“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目標。
各位代表!做好“十一五”工作,我們必須堅持加快發展不動搖,始終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以無功即過的意識搶抓發展機遇,以超越自我的追求提升發展定位,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實現大足的儘快崛起;必須堅持統籌協調不動搖,注重經濟與社會、速度與質量、城鎮與農村、強縣與富民的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努力提高大足的發展水平;必須堅持深化改革不動搖,以市場化為取向,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的可承受程度統一起來,著力突破影響全局發展的制約因素,全力創造機制體制優勢,努力增強大足的發展動力;必須堅持最佳化環境不動搖,牢固樹立環境就是生產力的理念,全力營造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規範有序的法制環境、誠實守信的信用環境,構築投資創業的福地、投資成本的盆地、投資增長的高地,努力增強大足的聚集能力;必須堅持富民優先不動搖,始終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歸宿點,以更廣的思路、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力度,讓民眾過上富裕的生活、享受豐富的文明、得到更多的實惠,努力提升大足的和諧程度。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是本屆政府任期的屆滿之年,是五年目標四年完成的衝刺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義重大。綜合考慮,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調控目標為: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6億元,同比增長12%(下同);地方財政收入2.42億元,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22億元,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6億元,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元,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726元,增長7%。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更加注重產業培育,努力建設實力大足
堅持強工穩農活三產的思路,著力最佳化經濟結構,打牢加速發展基礎,提升區域經濟綜合實力。
(一)壯大工業支撐。將2006年作為“工業園區發展年”,舉全縣之力緊張快乾,集全縣之智加速推進,全力打好工業發展攻堅戰,力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25億元大關,增長30%。
強勢推進園區建設。堅持“高起點、快速度、有特色”的思路,全力提升園區聚集功能。進一步拉大開發建設框架,加快土地平整,完善配套設施,打造園區形象,增強項目承載力。進一步最佳化園區產業布局,突出大足工業園區(龍水A區、郵亭B區)的產業聚集作用,在整合提升中找空間,在錯位發展中尋支點,在相互競爭中求突破,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專業分區,促進企業集聚發展。進一步強化經營園區意識,推進園區土地集約利用,嚴格實行項目準入、限時投產制度,建立高效靈活的開發體制和機制。進一步規範園區管理,抓好一批大項目、大企業的引進,儘快形成區域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完善、資本高度集中、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的現代開發區和產業聚集區。
努力培育產業支柱。按照“抓龍頭、扶骨幹、促群體”的思路,引進五金新品,加快五金嫁接改造,做強傳統優勢產業,打造“西部五金之都”。堅持“兩個延伸”、“兩個保護”,推進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促進鍶鹽產業持續發展。以重慶汽摩產業為依託,加速打造汽摩配件生產基地,不斷壯大機電鑄造業。鼓勵企業引進農產品加工、貯藏新技術,開發石雕、竹編等旅遊新產品,著力發展農副產品和旅遊產品加工企業集群。努力實現投產一個、吸引一批、帶動一群的聯動式發展,擴大產業集聚效應。
大力提升工業效益。圍繞重點企業、主導產品和關鍵技術,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積極發展低能耗、低污染、高利用率的“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淘汰落後工藝,促進工業技術進步。大力推進名牌名品名企工程,引導企業建立健全質量保證、技術基礎體系,提高自主品牌開發能力,逐步形成以大足石刻、龍水五金、紅蝶鍶業等名牌產品為核心、關聯產品為支撐的產業群體。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完善內部管理,建立一批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二)強化農業基礎。始終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三百”工程為抓手,堅持支農措施不減,扶農政策不變,全面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力爭農業增加值增長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40元以上。
實施市場帶農。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堅持瞄準市場調結構,加快培育壯大五大主導產業、六大特色基地,加速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帶,增強農業綜合競爭力。實施龍頭帶動戰略,積極鼓勵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來資本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著力打造一批農副產品加工、流通龍頭企業,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切實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實施品牌帶動戰略,重點抓好枇杷、冬菜、調味品等名優產品開發,切實做好黃金梨、荷蓮、黑山羊等優質、綠色農產品認證和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工作,加快培育一批國內知名、市場暢銷的名牌產品。
實施科技興農。大力實施科技進村入戶、科技興糧、良種推廣和農業機械化工程,加快科技成果套用轉化。培育壯大一批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深入實施勞動力轉移工程,抓好農民工技能培訓、輸出組織、維權等工作,全年培訓農村勞動力6000人、新轉移農村勞動力1.4萬人。大力實施“三電合一”、農網廣播、移動農網等工程,提高農業信息化服務能力。紮實開展全國第二次農業普查,為發展農村經濟提供決策依據。
實施基礎強農。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力爭取玉灘水庫擴建工程立項建設,啟動實施龍水湖、上游等病險水庫整治工程,積極推進瀨溪河大灌區五期續建工程,繼續抓好農業綜合開發、小流域治理、人畜飲水、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荒山造林、生態家園富民、農村公路等工程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完善動植物防疫檢疫和災害預測預報系統,增強農業抗災減災能力。
實施政策扶農。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認真落實種糧直補、退耕還林直補、農機具補貼等惠農政策,進一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最佳化整合政府支農投資,引導信貸資金、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建設,著力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導向,集體、企業、民眾投入為主體的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業投入新機制。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安置機制。切實加大對涉農收費監管力度,全力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三)活躍第三產業。突出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著力拓展消費領域,擴大消費規模,不斷推動消費上檔升級。
加快發展現代商貿業。按照建設大市場、發展大流通、做活大貿易的總體要求,全面整合市場資源,做強八大重點市場。加快建設郵亭鹽業、糧食物流配送中轉地,健全現代物流網路體系,加快發展倉儲式賣場、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重點培育菸草、糧油、石油等大型流通企業,不斷增強商貿流通業的整體競爭力。大力實施鄉鎮建超市、村社建商店的“雙建”工程,穩步推進“農改超”、“農加超”,引導連鎖經營業向農村延伸。積極培育住房、教育、旅遊、汽車等消費熱點,刺激帶動消費增長。切實加強市場法制監管、監測調控、商業信用體系建設,不斷最佳化和改善消費環境。
全力振興旅遊經濟。堅持“依託大集團、規劃大手筆、開發大氣魄、促銷大力度”的工作思路,深入實施旅遊帶動戰略,努力建設旅遊目的地。切實完善管理體制,進一步強化旅遊行業管理,加快建立“統一領導、部門配合、責任明確、運轉協調、管理高效”的旅遊運行機制,不斷增強旅遊經濟活力。加速推進整體開發,加強與重慶高投司、廣電集團的協調配合,啟動玉龍山龍水湖景區、大足石刻影視旅遊文化區項目建設,推進華地王朝酒店項目建設,不斷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大足旅遊實力。著力加強資源保護,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編制完成《大足石刻保護總體規劃》,爭取實施大足石刻基礎設施國債二期和石質文物保護維修等項目建設,努力提高保護管理水平,促進旅遊可持續發展。繼續強化宣傳行銷,突出大足石刻旅遊主題宣傳,打響大足旅遊遺產牌、文化牌和生態牌,提升大足旅遊整體形象。力爭全年接待海內外旅遊者126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8億元以上,分別增長5%、8%。
二、更加注重機制創新,著力建設活力大足
始終堅持把創新創造作為加快發展的不竭動力,著力構築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機制保障,努力營造發展新優勢,爭取發展主動權。
(一)繼續深化投融資改革。確立企業在市場的投資主體地位,完善投資項目核准制和備案制,規範政府投資行為,健全政府投資決策責任制度。加強項目策劃、包裝和推介,探索項目推進部門協調配合機制,積極爭取上級財政和國債資金投入,激發社會資本投資積極性,構建多元化投資格局。健全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最大限度盤活存量資產,提高國有資本運作水平。深入推進與市開發銀行的綜合授信貸款合作,積極爭取設立商業銀行分支機構,鼓勵在足各金融機構增大金融信貸投入。
(二)全面推進綜合配套改革。按照全市統一部署,穩步推進以鄉鎮機構、教育、衛生、財政四項改革為主要內容的鄉鎮綜合改革。深化鄉財鄉用縣監管改革,搞好村財民理鄉代管試點,加快建立公共財政框架,大力培植財源,強化稅收征管,最佳化支出結構,逐步提高公共服務支出比重。嚴格實施部門預算,改革非稅收入使用管理辦法,建立健全科學規範的政府債務預警和償債機制。進一步深化農業服務體系改革。繼續推進水利、“兩社兩化”和農業場站改革。加強土地市場監管,規範建設市場管理。
(三)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強化政策引導力度,進一步營造政府鼓勵創業、民眾自主創業、社會支持創業的良好氛圍,充分激發民眾創業欲望,最大限度釋放民間投資潛能。通過鼓勵創業增加一批、政策扶持壯大一批、招商引資引進一批、資本重組擴張一批,促進企業向規模型、科技型、外向型方向發展,努力培育一批“小巨人”企業集群。力爭全年民營經濟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5%以上。
(四)全力開展招商引資。牢固樹立親商、安商、富商意識,在發展經濟中論英雄、在招商引資中看實績,努力營造同喊一個號子、同挑一副擔子、同創招商實績的濃厚氛圍。突出招商重點,依託五金、旅遊、鍶鹽、農副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圍繞國內外重點區域,高起點鎖定招商目標。創新招商方式,繼續推進網上招商、委託招商、以商招商,企業招商等方式,力爭在引進大公司、大財團和知名企業上取得新突破。力爭全年招商引資5億元。
(五)建立現代市場體系。建立政府、企業和個人“三位一體”的社會信用體系,健全失信懲戒制度。建立完善商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規範發展市場中介機構,不斷提高市場組織化程度。健全市場監管體系,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行為。強化建設工程監理市場管理,嚴格市場準入清出制度。打破行業壟斷,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
三、更加注重最佳化環境,全力建設魅力大足
以創建全國生態縣為契機,堅持高品質、高標準、高水平,穩步實施城鎮化戰略,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努力創造和諧人居環境,全面提升大足整體形象。城鎮化率提高1.5個百分點。
(一)以高品質規劃引領建設。強化規劃龍頭意識,著力體現規劃的超前性和特色性,重點突出石刻文化和山水景觀。大力推行規劃設計招標制度和社會公示制度,積極引進先進理念,充分集中民眾智慧,抓緊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加快建制鎮總體規劃修編,完成龍水、寶頂風貌設計,加快編制白仙路(南環二路)片區控制性規劃,儘快完成城區地理信息系統。合理規劃建設一批農民新村,促進散居農民向新村集中,新村向城鎮聚集。堅決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全面清理拆除違法建築。
(二)以高標準建設提升水平。樹立城市精品意識,精心建設城市項目。全力加快白仙路(南環二路)建設,確保年內全線貫通,拉開城市框架。完成龍崗污水處理廠、城市垃圾衛生填埋場、工人俱樂部人防工程建設,最佳化瀨溪河龍水段整治方案,啟動縣城飲水直輸工程,開工建設城區海棠路,爭取瀨溪河流域綜合整治工程立項實施。積極開展城鄉立體綠化工作,大力實施拆舊建綠、拆牆透綠、拆違增綠、空地見綠。加快建設香榭雅築、五星華府、新東方花園二期、燃氣設備廠片區、電影院片區等房地產開發項目,提高市民居住品質。繼續實施交通“125”工程,全面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加速推進成渝高速公路輔助通道、重慶“三環”高速公路、滬蓉鐵路客運專線建設工程項目前期工作。繼續實施城鄉電網改善,緩解能源制約壓力。
(三)以高水平管理增添魅力。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繼續鞏固發展市級山水園林城市、國家生態示範區和國家衛生縣城創建成果,不斷建立完善以“門前四包”為核心的城市長效管理機制。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推廣使用清潔燃料,積極推進企業節能降耗技術改造,促進清潔生產、乾淨消費、循環利用。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堅決打擊違法排污、超標排污的事件,逐步規範農村化肥、農藥、垃圾等面源污染排放的管理。綜合整治城市環境,全面糾正亂停亂放、亂傾亂倒、帶泥上路等行為,逐步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大力推行小區物業管理,全力創造宜居環境。
四、更加注重協調發展,致力建設文明大足
堅持兩手齊抓,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社會事業,不斷提高全民文明程度。
(一)大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發揮科技先導作用,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全市研究開發、資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轉化三大公共科技平台,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力爭在五金機電、機械鑄造、鍶鹽化工、特色農業等重點產業取得新突破。突出教育優先地位,大力實施“511”名師工程、“創重爭優”工程,積極推進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力爭4所中國小創建市級重點學校和示範學校成功;加快科技教育城建設,確保一期工程按期投入使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全面實施中國小新課程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質量考核評估監控體系,努力提高教育質量,2006年初升高比例達75%。牢固樹立人才強縣意識,創新機制引進人才,改善環境留住人才,創造條件用好人才,讓人才活力競相迸發,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促進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積極發展文體廣電事業。堅持傳承歷史文脈與彰顯時代精神相結合,實施文化精品戰略,開展市級文化先進縣創建活動,塑造文化大足新形象。加強文體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文化藝術中心投入使用,逐步完善鄉鎮公益性文體設施。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內涵,繼續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大力開展民眾性文體活動,不斷提高城鄉民眾文化素質。積極組織精品藝術演出和文藝創作,力爭舉辦一次跨地區級體育賽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培育壯大文化企業。啟動廣播電視無線數字“村村通”工程建設,全力提升農村文化公共服務水平。
(三)繼續完善公共衛生保障體系。堅持預防為主,健全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加快推進愛滋病綜合防治示範區建設,全面提高公共衛生應急處置能力。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實行衛生全行業管理,加大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衛生建設。完成18個鄉鎮衛生院國債建設項目,不斷加強醫療醫藥救助,努力解決農民看病難、藥品貴的問題。加強婦幼保健工作。支持發展中醫藥事業。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提高全民健康素質。
(四)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大力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紮實推進文明單位、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文明崗位創建活動,努力塑造文明、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廣泛開展科普宣傳教育,增強全民學習意識和創新能力。深入開展“五五”普法教育,增強全民法制觀念。紮實開展人口計生工作,完善獎扶機制,穩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人口素質。
進一步關心支持國防建設,全力創建市級雙擁模範縣。繼續關心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工作,認真做好外事、民族、宗教、僑務、對台、統計、審計、郵政、電信、氣象、新聞、檔案、修志工作,推進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五、更加注重民生問題,盡力建設和諧大足
牢記宗旨,堅持重大決策依民而定,工作措施應民而出,安危冷暖唯民而系,真心實意地為民眾辦實事、解難題、謀利益。
(一)突出抓好就業再就業。堅持政府促進就業、勞動者自主擇業和市場調節就業的方針,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最佳化就業環境。充分發揮三級就業服務體系作用,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服務業、輕工業和建築業,拓寬就業渠道。切實加強勞動技能培訓,加快勞動力市場和縣職業技能綜合培訓基地建設。全年開發就業崗位4500個,培訓失業人員650人,幫助城鎮人員實現就業再就業2500人。
(二)努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依法擴大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覆蓋面,重點抓好混合制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參保工作。探索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妥善解決失地“三無”農民的生計問題。嚴格落實建設領域工資支付保證金制度,建立防止欠薪的長效機制。嚴格執行“兩免一補”政策,確保農村貧困學生不失學。加大貧困地區“三基”扶持力度,全年實現4150名貧困人口越溫脫貧。按照城鄉一體、標準有別、分類分層的原則,逐步建立災難救援、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社會慈善相結合的救助體系。
(三)全力維護社會穩定。深入開展“創建平安鄉鎮、建設平安大足”活動,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總體預案,創新組織動員機制,努力構建統一指揮、反應快速、運轉高效的應急處置工作體系。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綜合執法力度,深入開展煤礦、道路交通、中國小危房等專項整治行動,大力實施食品藥品放心工程,切實消除安全隱患,嚴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繼續保持高壓態勢,嚴厲打擊黑惡勢力和嚴重刑事犯罪,依法取締“法輪功”等邪教組織,堅決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構築適應社會動態環境的打防控一體化長效工作機制。高度重視信訪工作,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組織作用,及時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六、更加注重自身建設,致力建設法治大足
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面對新形勢,我們將牢記“兩個務必”,踐行“三個代表”,努力建設對人民負責、讓人民滿意的“四型政府”。
(一)建設創新型政府。堅持在加快發展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統一認識,進一步營造敢於創新、勇於創業的良好氛圍。全體公務員特別是政府各級領導幹部,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自覺學習、終身學習,始終保持先進性,全面提高科學判斷形勢、駕馭市場經濟、應對複雜局面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勇於探索,善於創新,不因成績而停步,不因困難而退縮,始終保持敢於爭先的銳氣,自加壓力的勇氣,負重奮進的志氣,開拓進取,真抓實幹,努力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
(二)建設法治型政府。深入貫徹《行政許可法》,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從“錯位”的地方“正位”,從“缺位”的地方“補位”,從“越位”的地方“退位”,促進政府行為的規範化、法定化。進一步完善重大決策集體決策、專家諮詢、社會公示聽證、人民建議徵集等制度,促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積極探索綜合執法、聯合執法和委託執法,促進行政執法的責任化、人性化。自覺接受縣人大的法律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充分發揮工青婦、科協等群團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主動聽取意見,虛心接受評議,不斷改進工作。
(三)建設服務型政府。深入推進“效率革命”,創建高效運作的行政管理體制。深化行政審批改革,逐步推行並聯審批、網上審批。強化績效考評和效能監察,圍繞政府工作目標和任務,建立健全目標考核獎懲機制和重點工作督查督辦制度。加快推進電子政務,完善政府公眾信息網站和辦公自動化系統建設。加強行政服務中心規範化建設,完善三級全程代理服務網路,打造便民服務“綠色通道”。著力關注民生,積極推進一批關係人民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堅持言必行,行必果,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取信於民,樹立人民政府為人民的公僕形象。
(四)建設廉潔型政府。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重在建設的方針,深入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從源頭上有效遏制腐敗現象的產生。正確對待人民賦予的權力,切實珍惜民資民力,堅決制止奢侈浪費,堅決杜絕不切實際、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大力推行“陽光行政”,全面規範建設工程招投標、土地出讓、產權交易、政府採購管理,堅決防止“暗箱操作”。加大行政監察力度,切實糾正行業和部門不正之風,堅決查處以權謀私、與民爭利、侵害民眾利益的違法違紀案件,保持乾淨幹事的工作作風和清正廉潔的政府形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