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無翅孤雌蚜體長1.3~1.6毫米,長橢圓形。黃色至黃綠色。腹管淡色,端半部黑色,表皮有模糊橫網紋。腹部第1、7節有錐狀鈍圓形突起;額瘤不明顯。第8腹節有毛2根。觸角短於軀體,為體長的0.7倍,第4、5節末端及第6節黑色,第3~6節長度比例為100︰72︰60︰39。喙超過中足
基節,長為後跗節第2節的1.4倍。跗節第1節毛序為3,3,2。腹管長為觸角第3節的1.3倍。尾片圓錐狀,有長毛7~10根。臀板具細毛。有翅孤雌蚜體長1.2~1.6毫米,長橢圓形,頭、胸黑色,額瘤不明顯,腹部圓筒狀,基部寬,黃綠色,腹管基半部灰色,端中部黑色,腹管後斑方形,第2~4節各有小緣斑,第4~7節有小橫斑或帶。尾片圓錐形,具長毛7~10根,臀板末端鈍圓多毛。觸角長1.1毫米,第3節一般有3~8個小環狀次生感覺圈排成一行,第6節鞭節為基部兩倍以上。
生活史
大豆蚜在
東北年生10多代,山東年生20多代,以受精卵在
老鴰眼等
鼠李屬植物的枝條上芽側或縫隙中上越冬。春季,鼠李屬植物的芽鱗轉綠到芽開綻時,均溫高於10℃,越冬卵孵化,在鼠李屬植物上孤雌胎生3代,發生有翅型。夏季,有翅孤雌蚜開始遷飛至大豆田,孤雌胎生10餘代。6月下旬~7月中旬進入為害盛期,7月下旬出現淡黃色小型大豆蚜,蚜量開始減少,進入8月下旬~9月上旬氣溫下降,大豆蚜進入後期
繁殖階段,秋末發生有翅性母和有翅雄蚜,從大豆向鼠李屬植物遷飛。有翅性母可孤雌胎生無翅的雌性蚜。雌、雄交配產卵越冬。6月下旬至7月上旬,旬均溫22~25℃,相對濕度低於78%有利其大發生。
危害
大豆蚜的寄主為
老鴰眼等
鼠李屬植物、大豆、黑豆和野生大豆等。吸食大豆嫩枝葉的汁液,受害植株常幼葉捲縮,根系發育不良,生長停滯,結果枝和結莢數減少,產量降低。此蚜還能傳帶麻花葉病和甜菜花葉病等植物病毒。大豆蚜分為有翅蚜和無翅蚜,有翅蚜遷飛性強,危害嚴重,生產中應對發病地塊,及周邊地塊群防群治,以控制病情,減少病害爆發幾率。
防治方法
大豆蚜的防治方法如下:
①農業防治:及時剷除田邊、溝邊、塘邊雜草,減少蟲源。
②利用銀灰色膜避蚜,利用蚜蟲對黃色的趨性,採用黃板誘殺。
③生物防治:利用瓢蟲、草蛉、食蚜蠅、小花蝽、煙蚜繭蜂、菜蚜繭蜂、蚜小蜂、蚜黴菌等控制蚜蟲。
④藥物防治:蚜蟲發生量大時,農業防治和天敵不能控制時,要在苗期或蚜蟲盛發前防治,當有蚜株率達10%或平均每株有蟲3~5頭,即應防治。提倡選用1%苦參鹼2號可溶性液劑1200倍液或5%天然除蟲菊素乳油1000倍液、2.5%魚藤酮乳油500~6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1%阿維菌素乳油1500倍液、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10000倍液、5%增效抗蚜威液劑2000倍液、2.5%聯苯菊酯乳油3000倍液。抗蚜威有利於保護天敵,但由於蚜蟲易產生抗藥性,應注意輪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