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豆花葉病
- 病原分類地位:東北、山東
- 主要危害作物:豆科植物
- 主要為害部位:葉
基本信息,危害症狀,形態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措施,①藥劑防治,②農業措施,地理分布,
基本信息
病原中文名: 大豆花葉病毒
病原拉丁學名: Soybean mosaic virus簡稱SMV
病原分類地位: 馬鈴薯Y病毒組
病害類型: 病毒
危害症狀
由於大豆品種不同,氣溫高低、病毒種類以及感病時期有早晚之分,表現症狀常有很大差異。大約有以下幾種病狀類型:
①黃斑型:一般與輕花葉型和皺縮花葉型混合發生。老葉上出現不規則黃色斑塊,葉不皺縮,上部嫩葉多呈皺縮花葉狀。
②芽枯型:植株頂梢及側枝芽呈紅褐色或褐色,萎縮捲曲,最後變黑色枯死,並發脆易斷,植株矮化;開花期多數花芽萎蔫不結莢。結莢期莢上生圓形或不規則褐色斑塊,莢多畸形。
大豆花葉病
③褐班型:這是花葉病在豆粒上表現的症狀。其斑駁色澤與豆粒臍部顏色有相關性:褐色臍的豆粒,斑駁呈褐色,黃白色臍的斑駁呈淺褐色,黑色臍的斑駁呈黑色。從病種子長出的病株上結的種子斑駁比較明顯。後期由蚜蟲傳播感病植株結的種子褐班粒較少。
④輕花葉型:葉片生長基本正常,只現輕微淡黃色斑塊。一般抗病品種或後期感病植株都表現為輕花葉型。
⑤皺縮花葉型:葉片呈黃綠相間的花葉,並皺縮呈畸形,沿葉脈呈泡狀突起,葉緣向下捲曲或扭曲,植株矮化。
⑥重花葉型:葉片也呈黃綠色相間的花葉,與皺縮花葉型相似,但皺縮嚴重,葉脈彎曲,葉肉呈緊密泡狀突起。暗綠色。整個葉片的葉緣向後捲曲,後期葉脈壞死,植株也矮化。
形態特徵
Soybean mosaic virus簡稱SMV,稱大豆花葉病毒,屬馬鈴薯Y病毒組。病毒粒體線狀,大小650~760×13(nm)。含單股RNA。病毒在體外不穩定,鈍化溫度60~70℃,稀釋限點100~1000倍,體外保毒期1~4天。該病毒寄主範圍較窄,只能系統侵染大豆、蠶豆、豌豆、秣食豆、紫雲英等豆科作物。局部侵染昆諾藜,扁豆,菜豆中“Topctop”、“Monroe”,家雀蛋等,成為該病鑑別寄主。該病毒東北劃分了3個株系群包括5個株系。江蘇分出6個株系。東北的1號株系群即江蘇的Sd群及Sf群,東北的3號株系即G5。
傳播途徑
發病條件
生產上使用了帶毒率高的豆種,且介體蚜蟲發生早、數量大,植株被侵染早,品種抗病性不高,播種晚時,該病易流行。
防治措施
①藥劑防治
防治蚜蟲,應及時噴藥,消滅傳毒介體。常用3%啶蟲脒乳油1500倍液,或用2%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或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1000-2000倍液等藥劑噴霧防治。
②農業措施
種植抗病品種:適期播種,使大豆開花期在蚜盛發期前,減少早期傳毒侵染。
建立無病毒種子田:無病毒種子田要求在種子四周圍100米範圍內無該病毒的寄主作物(包括大豆)。種子田在苗期拔除病株,收穫前發現病株也應拔除。收穫的種子要求帶毒率在1%以下,病株率高或帶毒率高的種子不能作為下年種植的種子用。
加強種子檢疫:由於侵染大豆的病毒有較多種種傳毒病,因此加強種子檢疫尤為重要。引進的種子必須先隔離種植,要留無病毒種子,再作繁殖用。
驅避蚜蟲:由於田間傳毒主要是遷飛的有翅蚜,且多是非持久性的傳毒,因此採取驅蚜或避蚜措施比防蚜措施效果好。大豆苗期用銀膜覆蓋,也可用銀膜條間隔插在田間,可起到很好的驅辟蚜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