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害症狀
七月下旬開始發病,主要為害地上部,苗期、成株均可發病,花期受害重,產生苗枯、葉腐、莖腐、莢腐等症。苗期染病莖基部褐變,呈水漬狀,濕度大時長出棉絮狀白色菌絲,後病部乾縮呈黃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狀。葉片染病始於植株下部,初葉面生暗綠色水浸狀斑,後擴展為圓形至不規則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黃色暈圈;濕度大時亦生白色菌絲,葉片腐爛脫落。莖稈染病多從主莖中下部分權處開始,病部水浸狀,後褪為淺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狀不規則,常環繞莖部向上、下擴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濕度大時在菌絲處形成黑色菌核。病莖髓部變空,菌核充塞其中。乾燥條件下莖皮縱向撕裂,維管束外露似亂麻,嚴重的全株枯死,顆粒不收。豆莢染病現水浸狀不規則病斑,莢內、外均可形成較莖內菌核稍小的
菌核,多不能結實。
病原形態特徵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 稱核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菌核圓柱狀或鼠糞狀,大小3~7×1~4(μm),內部白色,外部黑色。
子囊盤盤狀,上生柵狀排列的子囊。子囊棒狀,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胞,無色,橢圓形,大小9~14×3~6(μm)。側絲無色,絲狀,夾生在子囊間。菌絲在5~30℃均可生長,適溫20~25℃。菌核萌發溫限5~25℃,適溫20℃。菌核萌發不需光照,但形成子囊盤柄需散射光才能膨大形成子囊盤。
在馬鈴薯蔗糖瓊脂培養基上菌叢白色,生長迅速,不久形成黑色鼠糞狀菌核。菌核在多雨、潮濕並有光照條件下,才能萌發形成子囊盤,子囊盤呈盤狀;子囊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孢,無色,橢圓形,9~14×3~6微米。
生理生化特徵
病原菌絲的最適生長溫度是20~25℃。在15℃以下菌絲生長緩慢,0℃時停止生長。15~25℃範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菌絲的生長速度加快。25~30℃範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菌絲的生長速度鹼緩。菌絲在3o℃條件下生長量很小,60h即停止生長。在35℃,菌絲完全死亡。光照對菌絲的生長速度沒有顯著影響。
微酸性條件有利於菌絲的生長發育,菌絲在中性條件下生長緩慢,鹼性條件完全抑制菌絲的生長。
隨著C/N比值的提高,菌絲的生長速度減緩.C/N值降低,即氮素的量相對較大,菌絲的生長速度加快,說明氮素有利於菌絲的生長發育。
侵染循環
病原真菌以在土壤中和混在種子間的菌核越冬,種子亦可帶病。 越冬後的菌核, 在大田封壟後,在土壤溫度和濕度適宜時,萌發產生子囊盤,子囊孢子為初次侵染源,可以氣傳,最遠能傳三十米。大豆揚花期 病原孢子落到花上,利用花的養分萌發,在花開過以後侵染進入植株。病原菌在莖內部生長向上發展。然後轉到莖桿的外部,顯症。菌核在土壤中可存八到十年。 但在潮濕土壤中存活時間短。
初次侵染引起發病後,病害擴大再侵染可能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是由病株接觸而相互感染,另一種方式是病葉或其他染病部分落乾大豆莖的分枝處而引起發病。
向日葵等作物的菌核病與大豆菌核屬同一種病菌,可以互相侵染。此病以混雜在種子裡的菌核、莖稈內的菌核越冬,第2年發病侵染。菌核在土壤中可以存活8-10年。向日葵茬種大豆、重迎茬大豆、低洼地大豆、密度大長勢繁茂的大豆發病重,7月底至8月降雨多的年份,發病重。
發病條件
該病在陰雨連綿的年份,發生重,地勢低洼和重茬地發生重。此外,施有氮肥過多,大豆生長繁茂,莖稈軟弱,倒伏地段發生重,過度密植田,發病率重。揚花期長的品種更容易感病。寬壟種植,株間增加通風,可以減輕病害。
防治方法
(1)加強長期和短期測報以正確估計本年度發病程度,並據此確定合理種植結構。
(2)實行與非寄主作物三年以上的輪作。菌核在非寄主輪作的生長季也可以萌發,無效侵染而死。
(3)選用優良品種在無病田留種,選用無病種子播種,或選用株型緊湊、尖葉或葉片上舉、通風透光性能好的耐病品種。如合豐26、黑河7號、九豐3號、內豆1號等。種子在播種前要過篩,清除混在種子中的菌核。
(4)及時排水,降低豆田濕度,避免施氮肥過多,收穫後清除病殘體。發生嚴重地塊後,豆稈要就地燒毀,實行秋季深翻,使遺留在土壤表層的菌核、病株殘體埋入土下腐爛死亡。
(5)發病初期開始噴灑40%多· 硫懸浮劑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600倍液、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12.5%治萎靈水劑500倍液、40%治萎靈粉劑1000倍液、50%複方菌核淨1000倍液,此外,每667平方米施用真菌王肥200ml與50%防霉寶(多菌靈鹽酸鹽)600g,對水60L於初花末期或發病初期噴灑,防效優異。
或選擇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每公頃用藥量1500克,對水噴霧;40%紋枯利可濕性粉劑800-1200倍液。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每公頃用藥量1500克,對水噴霧;25%施保克乳油,每公頃1050毫升,對水噴霧。一般於發病初期防治一次,7~10天后再噴一次,但一定要噴得均勻周到,才能得較好效果。
病原真菌以在土壤中和混在種子間的菌核越冬,種子亦可帶病。 越冬後的菌核, 在大田封壟後,在土壤溫度和濕度適宜時,萌發產生子囊盤,子囊孢子為初次侵染源,可以氣傳,最遠能傳三十米。大豆揚花期 病原孢子落到花上,利用花的養分萌發,在花開過以後侵染進入植株。病原菌在莖內部生長向上發展。然後轉到莖桿的外部。顯症。菌核在土壤中可存八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