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大豆胞囊線蟲
英文名:Soybean cyst nematode
中文別名:大豆根線蟲、萎黃線蟲
拉丁學名: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綱:側尾腺口綱
科:異皮線蟲科
屬:胞囊線蟲屬
原產地:北美洲
入侵地: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安徽,江蘇。
簡介
大豆胞囊線蟲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北部,日本、爪哇,北美大豆主產區,哥倫比亞,巴西,並且繼續緩慢地蔓延到其他新的地區。幾種其他的豆科植物,如普通豆、飼料用豆科植物,還有少數非豆科類植物也會被這種線蟲所侵染。該線蟲造成的損失從輕到完全無收不等。在發病比較嚴重的田塊,通常減產30%~70%。
傳播途徑
大豆胞囊線蟲自身蠕動距離有限,主要通過農事耕作、田間水流或借風攜帶傳播,也可混入未腐熟堆肥或種子攜帶遠距離傳播。
寄主
大豆胞囊線蟲寄主範圍很廣,大多數為雜草和豆區不常見的植物。在栽培植物中的主要寄主有小豆,赤小豆、飯豆、某些菜豆品種等。
為害特點
大豆胞囊線蟲是亞洲及美國大豆上的主要有害生物。在日本產量損失估計為10%~75%,美國僅5個州損失就高達8500萬美元。
形態特徵
雌雄成蟲異形又異皮。雌成蟲檸檬形,先白後變黃褐,大小0.85-0.51mm。壁上有不規則橫向排列的短齒花紋,具有明顯的陰門圓錐體,陰門小板為兩側半膜孔型,具有發達的下橋和泡狀突。雄成蟲線形,皮膜質透明,尾端略向腹側彎曲,平均體長1.24mm。卵長橢圓形,一側稍凹,皮透明,大小108.2×45.7(μm)。幼蟲一齡在卵內發育,脫皮成二齡幼蟲,二齡幼蟲卵針形,頭鈍尾細長,三齡幼蟲臘腸狀,生殖器開始發育,雌雄可辨。四齡幼蟲在三齡幼蟲舊皮中發育,不卸掉蛻皮的外殼。
生物學特徵
胞囊線蟲以卵、胚胎卵和少量幼蟲在胞囊內於土壤中越冬,有的粘附於種子或農具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胞囊角質層厚,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以上。蟲卵越冬後,以二齡幼蟲破殼進入土中,遇大豆幼苗根系侵入,寄生於根的皮層中,以口針吸食,蟲體露於其外。雌雄交配後,雄蟲死亡。雌蟲體內形成卵粒,膨大變為胞囊。胞囊落入土中,卵孵化可再侵染。二齡線蟲只能侵害幼根。秋季溫度下降,卵不再孵化,以卵在胞囊內越冬。
成蟲產卵適溫23-28℃,最適濕度60%-80%。卵孵化溫度16-36℃,以24℃孵化率最高。幼蟲發育適溫17-28℃,幼蟲侵入溫度14-36℃,以18-25℃最適,低於10℃停止活動。土壤內線蟲量大,是發病和流行的主要因素。鹽鹼土、沙質土發病重。連作田發病重。
防治方法
應採用合理輪作為前 ,配合選用抗線蟲品種和重點地塊(地區)。
1、輪作與禾穀類等非寄主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輪作年限越長,防治效果越顯著。
2、選育和利用抗病品種 品種資源中的小黑豆、北京小黑豆等可作為抗源使用。吉林和黑龍江都已獲得一些高世代的抗病品系。黑龍江的抗線一號適合在鹽鹼地重病區套用,1991年已開始推廣。耐線蟲品種在生產上利用雖可增產10-15%,但不能減少土中的胞囊數量,因此不能減輕以後的發病。
3、藥劑防治 重病田塊可施藥防治。要求將藥劑施於表層20厘米的土壤中。可採用以下藥劑:3%克百威(呋喃月)顆粒劑每畝5公斤,或5%甲基異柳(硫)磷顆粒劑每畝8公斤,或10%力滿庫顆粒劑每畝3-4公斤,或15%涕滅威顆粒劑每畝700~1000克,用細土拌勻後施入土中。注意不要超過上述施藥量,以免產生藥害。以上農藥毒性都較大,使用時注意安全。嚴禁加水製成懸浮液直接噴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