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豁落山組

大豁落山組,王大為、沈秉凱等1968年命名。主要分布於甘肅北山,隸屬圓藻山群。本組主要岩性為灰白色含燧石條帶白雲岩、白雲大理岩、白雲質結晶灰岩結晶灰岩、泥質灰岩夾矽質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豁落山組
  • 外文名:Dahuoluoshan Fm
  • 地層單位編碼:04-62-0029
  • 地層地質年代:Qn
  • 階代碼:Qb
  • 地區代碼:3
命名,沿革,特徵,層型,組成,備考,

命名

王大為、沈秉凱等1968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馬宗山鄉大豁落山。

沿革

本群原屬圓藻山群的一部分(修澤雷1964)。1965—1966年甘肅二區測隊王大為、吳金章、沈秉凱等在牛圈子幅地區進行1∶20萬區調時,命名平頭山群、大豁落山群代表圓藻山群。1974年沈秉凱著文正式發表大豁落山群的資料。其原始含義為平頭山群之上的含疊層石碳酸鹽岩,時代歸青白口紀。經湯光中趙文杰等1980年研究,又將其進一步劃分,把上部分出新建立通暢口群(亦屬青白口系)。1984年高振家等將原來平頭山群上岩組歸入大豁落山群的下部,稱為大豁落山群下岩組;原平頭山群的下部仍稱為平頭山群;1991—1993年甘肅省地層清理組楊雨等建議恢復圓藻山群之使用,並將該群內部劃分為(由下而上)平頭山組、碎屑岩組(改稱野馬街組)、大豁落山組及通暢口組。目前大豁落山組的含義不包括通暢口組,也不包括下部碎屑岩(野馬街組)。

特徵

層型

正層型 甘肅省肅北縣大豁落山剖面。

組成

本組主要岩性為灰白色含燧石條帶白雲岩、白雲大理岩、白雲質結晶灰岩、結晶灰岩、泥質灰岩夾矽質岩。以厚層為主夾中—薄層,富含疊層石。在本組中部以薄層灰岩為主並有泥質灰岩,常見縫合線及鳥眼構造、乾裂構造及潮汐層理等,並具有成岩後的白雲石化、方解石化現象。本組內普遍含疊層石大礁體,疊層石以Gymnosolen, Linella, Boxonia 組合為代表,主要分子下部為Gymnosolen ramsayi, G. Scabridus, Tungussia inna, T. Nodosa;中部有Linella avis, L. Ukka, L. Strumosa, L. Beishanensis, Jacutophyton f., Inzeria tjomusi, Kotuikania cf. Toralosa等;上部為Boxonia grumulosa, Dahuoluoshanella conica 及核形石Osagia simplex, O. Cylindrica等。 該組分布較廣,西起甘肅、新疆交界的方山口。大泉向東經澤魯木、大紅山、平頭山、大豁落山至梧桐井一帶,並向東延到內蒙鄂濟納旗地區。其厚度變化較大,岩性也有些變化,大豁落山地區厚度大於 3241m,向西在澤魯木—大紅山地區,夾砂板岩,厚度大於1572m,內蒙古鄂濟納旗地區,上部矽質較多並有較多角礫,厚度大於 4854m。該組與下伏野馬街組為整合關係;上與震旦系洗腸井組為不整合,可見到上覆冰磧岩不整合在本組不同層位之上。

備考

編撰者:高振家、范國琳
作者1:王大為
年份1:1968
作者2:沈秉凱
年份2:1968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