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等,此外,還有大量的被列入保護範圍的古樹。
大覺寺的
玉蘭花與法源寺的
丁香花、崇效寺的
牡丹花一起被稱為
北京三大花卉寺廟。1997年,在
大覺寺院中成立了明慧茶院,在大覺寺的在憩雲軒、四宜堂和院內南北廂房和耳房中設茶室,戒堂改建為
紹興菜館,僧房改為客房,還有豪華套房。此外,寺內還改建了會議室和其他娛樂設施,院內的空地上也擺了很多明慧茶院的躺椅和茶桌。此後茶香就和花香,古樹一起成為
大覺寺的一個特色。從那時起,在每年四月,
大覺寺都舉辦大覺寺
玉蘭文化節,除觀賞盛開的玉蘭花外,還舉辦一些展覽和文化活動。
一進
大覺寺山門殿,進了山門,對著第一殿天王殿,穿過天王殿,迎面就是宏偉高大的大雄寶殿。大殿後出廈歇山琉璃瓦頂,出檐下飾以斗拱,門窗雕樓精緻。由於年深日久,一切油飾彩畫早已剝蝕殆盡。它和
無量壽佛殿都是至今沒有重修過的殿堂,在
北京已不多見。雖然缺少華彩,卻透著渾厚古樸的神韻。大殿內正面佛壇上供奉著高大的
三世佛,木質金漆,雕刻細膩生動。大雄寶殿,建於明代,正殿匾額四個大字“無去來處”,殿面闊35米,進深18米,殿內有木製盤龍藻井,供奉
三世佛像。南北牆有泥制二十諸天像,板壁後為
文殊、
觀音、
普賢三大士塑像。大雄寶殿供的是
三世佛,
大覺寺現在的
三世佛像是1972年從
智化寺移來的,兩側是
十八羅漢。
歷史沿革
遼代鹹雍四年(1068年),善人鄧從貴出資修
廟。並刻《大藏經》,始稱清水院。
大覺寺大雄寶殿金代成為皇家行宮,金章宗時成為西山八大水院之一。
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大修。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大修。
明末,寺廟被毀。
清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雍親王對
大覺寺進行了修建,增建四宜堂、領要亭等。完工後,推薦迦陵性音出任
大覺寺住持。
清
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修,並賜建迦陵舍利塔。
1930年代,山門遭雷擊,被毀。
1952年,北京林業學院在此籌建,並以此為臨時校舍。
1979年,
大覺寺被列入
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11月,修繕了
無量壽佛殿背面的
南海觀音大型懸塑, 並復原了包括四大天王,韋馱在內的24尊佛像。
構造布局
大覺寺大雄寶殿坐西朝東,山門朝向太陽升起的方 向。體現了遼國時期
契丹人朝日的建築格局。寺依山勢而建,主要由中路
寺廟建築,南路行宮和北路僧房所組成,總占地6000平方米。
大覺寺大雄寶殿中路自山門向上到
龍王堂分別建有山門,碑亭,放生池/橋,鐘樓和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
無量壽佛殿,大悲壇;南路有四宜堂,憩雲軒;北路有方丈院,
玉蘭院。寺院後部,也是最高處有
寺廟園林,包括迦陵和尚塔,靈泉池,
龍王堂和領要亭等。寺院西北李子峪有清泉,匯入
靈泉池,並從靈泉池分兩路出發流經整個寺院,最後匯集於天王殿前的放生池。
大覺寺的山門為一三間歇山式建築,下面是磚石結構,開拱門一,上有匾額“敕建大覺禪寺”,上面是木結構的斗拱和屋頂。山門左右有撇子牆。 進了山門,對著第一殿,天王殿,院子很大,從東到西分別是左右碑亭各一,西面是公德池,又稱放生池,公德橋,在向西是鐘樓和鼓樓。天王殿,因內有彌勒佛,所以又稱彌勒殿。天王殿正中是彌勒佛雕像,殿兩側是四大天王雕像。 穿過天王殿,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供的是三世佛,大覺寺現在的三世佛像是1972年從智化寺移來的。大雄寶殿北是
無量壽佛殿。
無量壽佛殿上懸有“動靜等觀”的匾,是
乾隆御筆。
殿內正中供奉著
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坐像,左右是
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立像,無量壽佛、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被稱為西方三聖。背面供奉著
南海觀音,又稱海島觀音。無量壽殿前左右各有一塊碑,南面一塊是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所建,刻有《御製重修
大覺寺碑》。北面一塊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為明孝宗所建,刻有《大明敕諭》,記載了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奉周太后之命重修
大覺寺的歷史,又稱為大明敕諭碑。
大悲堂,又稱大悲壇,位於中路建筑北端,懸有大匾“最上法門”,其北面坡上有迦陵舍利塔,靈泉池,和
龍王堂。現在裡面的佛像已不存在,在這裡進行《
大覺寺歷史沿革展覽》。
四宜堂,俗稱南
玉蘭院,位於寺院的南路,修建於
康熙年間,是
雍正皇帝以自己齋號命名建築。四宜堂北是
乾隆皇帝題名的憩雲軒。
大 覺寺的北院為僧人居住,有方丈前院、方丈後院、北
玉蘭院等建築。
大覺寺大雄寶殿龍王堂位於全寺最高處, 是一座兩層建築,在龍王堂前有一水池,稱為靈泉。
龍王堂的建築是新修復的。領要亭位於寺院的西南角坡上,是一六角攢尖頂的亭子,名字來自“山寺之趣此領要,付與山僧閱小年”詩,據說是
乾隆或
雍正所做,旁邊還有一石,上刻有乾隆於丙戌年的一首題詩。
迦陵舍利塔又稱迦陵和尚塔、
大覺寺塔,是清代
雍正年間寺內住持迦陵禪師的墓塔,建於
乾隆十二年(1747年)。迦陵舍利塔矗立在大悲堂北側全寺的最高點,高12米,是覆缽式塔,與北海永安寺白塔的形制相仿。迦陵舍利塔塔基是兩層須彌座,下面的八角須彌座刻有仰蓮和伏蓮紋樣,在八個面中心和四周都鑲嵌有磚雕,轉角處的角柱上有連珠、如意等紋樣,其上的圓形須彌座上刻有仰蓮和伏蓮,束腰處有花草圖案。須彌座之上是三層疊澀金剛圈,在上是塔肚,塔肚正面開有壺門,壺門下方有一個由連珠紋裝飾的座,壺門周圍裝飾有火焰紋樣,假門上還有石刻的窗欞。 塔肚上是十三層相輪,沒有基座,相輪上是由傘蓋和寶珠組成的塔剎,傘蓋上刻有流雲紋和佛字,並掛有銅鐸。剎頂的寶珠上有蕉葉紋裝飾。 在白塔的左右,有一棵松樹和柏樹,
松柏的枝條向白塔伸出,似將白塔抱住,因此稱為松柏抱塔。
大覺寺八絕
古寺蘭香
千年
銀杏 老藤寄柏
大覺寺大雄寶殿鼠李寄柏
靈泉泉水
遼代古碑
碧韻清池
關於八絕的內容,有不同的說法,如:
* 公德水獸 - 公德池左右兩邊各一石刻龍頭散水,寺內的兩股清流在這經龍頭注入公德池,據說是遼代所造。
* 遼代石碑 - 同遼代古碑
* 碧韻清石
* 藤李寄柏 - 包括古藤寄柏和鼠李寄柏
古寺蘭香
古寺蘭香是指四宜堂內的高10多米的白
玉蘭樹,相傳為清
雍正年間的迦陵禪師親手從四川移種,樹齡超過300歲。
玉蘭樹冠龐大,花大如拳,為白色重瓣,花瓣潔白,香氣襲人。
玉蘭花於每年的清明前後綻放,持續到穀雨,因此
大覺寺玉蘭是
北京春天踏青的勝景。
千年銀杏
在無量壽殿前的左右各有一株
銀杏樹。北面的一株雄性
銀杏,相傳是遼代所植,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故稱千年銀杏、遼代“
銀杏王”。
銀杏樹高25米左右,胸徑7.5米。
乾隆曾寫詩讚譽:“古柯不計數人圍,葉茂孫枝緣蔭肥。世外滄桑閱如幻,開山大定記依稀”
老藤寄柏
大覺寺山門內的功德池橋邊,有一
古柏,上有老藤從下部樹幹分支出長出。
鼠李寄柏
四宜堂院內,古
玉蘭的西面,有一顆大柏樹,在1米多高分成兩個主幹,在分叉處長出一顆鼠李樹,故稱鼠李寄柏
靈泉泉水
寺院最高處的龍灣堂前有一方興水池山後的靈泉匯集到水池的龍首散水上,噴入池中。
遼代古碑
在大悲堂的西北側有一遼代古碑,刻有天王寺志延撰寫的《陽台山清水院創造藏經記》。據碑上文字記載是奉遼朝道宗皇帝及蕭太后之旨意於戊申年(1068年)三月所立。
松柏抱塔
迦陵舍利塔為
松柏環繞,南面一棵松樹,北面一棵柏樹,松樹和柏樹的枝條向白塔生長,似乎是要伸手將白塔抱住,因此得名松柏抱塔。
碧韻清池
在北
玉蘭院中有一用整塊黑色大理石雕刻出的水池,上面流下的泉水蓄在池中,又從池中順水道向下流淌。石頭上刻有“碧韻清”三個大字。
文人墨客
北京是一個文化城市,因此許多文人墨客也與
大覺寺結下了不解之緣。
* 清代詞人
納蘭性德為
大覺寺寫有《浣溪沙—大覺寺 》:“燕壘空梁畫壁寒,諸天花雨散幽關。篆香清梵有無間。蛺蝶乍従簾影度,櫻桃半是鳥銜殘,此時相對一忘言。”;
大覺寺大雄寶殿* 1929年6月15日,
冰心與吳文藻在
大覺寺的客房中渡過了新婚之夜;
* 1934年4月17日,
朱自清夫婦和陳寅恪、
俞平伯等同游大覺寺,不久朱自清即為大覺寺的
玉蘭花寫了一首"遊戲之作"的新詩:“大覺寺里玉蘭花,筆挺挺的一丈多;仰起頭來帽子落,看見樹頂真巍峨。像寶塔沖霄之勢,尖兒上星斗森羅。花兒是萬枝明燭,一個焰一個嫦娥;又像吃奶的孩子,一支支小胖胳膊,嫩皮膚蜜糖欲滴,眨著眼兒帶笑渦。上帝一定在此地,我默默等候撫摩。”;
* 1999年,
季羨林先生寫有《大覺明慧茶院品茗錄》;
修繕保護
大覺寺大雄寶殿內板壁後倒坐的三尊塑像分別為
觀音菩薩、
文殊菩薩和
普賢菩薩,均為明代佛像遺存。因年久失修,塑像表面泥金出現多處不同程度的開裂、剝落等現象,且裂痕日益嚴重,亟待修繕。
大覺寺管理處吸取
北京智化寺修繕佛像的保護經驗,聘請相關專家對大覺寺佛像進行考察,並制定專門的修繕方案,先選擇以大雄寶殿內三尊塑像中的一尊――
文殊菩薩造像為案例,進行探索性保護性修繕,修繕完成後通過多方專家認可並經過實踐檢驗後,再付諸行動,然後對其它佛像也進行了修繕。
地圖信息
地址:大覺寺路9號大覺寺內
![地圖信息](/img/6/06b/a44fafcd4b19745c82d1aa8389b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