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白海豚(大西洋駝海豚)

大西洋白海豚

大西洋駝海豚一般指本詞條

大西洋白海豚(學名:Sousa teuszii)是海豚科、白海豚屬的海洋哺乳動物。成體重100-150千克,體長通常在2-2.5米之間。嘴喙修長,額隆略呈圓形,背上突出的長隆脊只有成年者才有,隆脊的基部可能至少占身長的1/3,背鰭位於隆脊上,背部與體側呈鼠灰色(有個體差異)潛水時,尾鰭會揚升出水。總體呈灰色,腹側有一些淺色斑點。

主要棲息環境是沿海淺水區、河流和河口。雖然它們通常出現在淺水中,但也出現在較深的珊瑚礁中。是一種日行、緩慢遊動的物種,一次可以在水下停留長達3分鐘。以魚類,包括鯔魚和沙丁魚、魷魚和甲殼類動物。在努瓦克肖特北方的提米里斯角,它們因為會與茅利塔尼亞的捕漁業者合作,將魚趕入漁網中而聞名。生活在西非熱帶沿海水域,從摩洛哥中部向南到安哥拉南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西洋白海豚
  • 拉丁學名:Sousa teuszii
  • 別名:大西洋駝海豚
  • 外文名:英文 Atlantic Humpback Dolphin, Atlantic Hump-backed Dolphin, Atlantic Humpbacked Dolphin, Cameroon Dolphin, Cameroon River Dolphin, Teusz's Dolphin
    法文 Dauphin Du Cameroun, Dauphin a bosse de l'Atlantique, Dauphin À Bosse De L'Atlantique
    西班牙文 Bufeo Africano, Delfín Blanco Africano, Delfín Jorobado Del Atlántico
    荷蘭文 Kameroendolfijn, West-Afrikaanse kustdolfijn
    德文 Kamerun Delphin, Kamerun-Flussdelphin
  • 同義學名:Sotalia teuszii Kükenthal, 1892
  • 國際瀕危等級:極危(CR)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鯨目
  • 海豚科
  • 白海豚屬
  • :大西洋白海豚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目齒鯨亞目
  • 亞綱獸亞綱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Kükenthal, 1892)
  • 保護級別CITES 附錄Ⅰ 
動物學史,分類,基因,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行為,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主要價值,

動物學史

分類

大西洋白海豚正模標本(頭骨)是由德國農學家愛德華·特烏斯(Eduard Tëusz)在喀麥隆的"Bucht des Kameruner Kriegsshiffhafens"(戰艦灣港口)發現的。德國動物學家威利·庫肯塔爾(Willy Kükenthal)在耶拿對其進行了檢查,並將其描述為新物種"Sotalia teuszii",以紀念其發現者特烏斯。該物種最初被歸入"Sotalia"(駝海豚屬),"Sousa"(白海豚屬)名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普遍使用。范·瓦爾貝克(Van Waerebeek)等人對物種分類學進行了全面的審查。該正模標本現由大英博物館收藏(目錄號1893.8.1.1)。

基因

2013年對遺傳和形態進行的測量工作有助於闡明白海豚屬的分類學。現有數據表明大西洋白海豚和所有其他採樣單位之間存在強烈且顯著的遺傳和形態差異……沒有交換或接觸的證據(Mendez等,2013年)。主成分分析表明,與東南非、阿拉伯/波斯灣和印度相比,大西洋白海豚具有明顯更短的吻部、更寬的頭骨和更少的牙齒數量,平均每排約30顆牙齒,而其他同屬的物種約為33-37顆。與該屬中的其他物種沒有共享的mtDNA單倍型,但對核和mtDNA數據集的系統發育評估表明大西洋白海豚與來自東南非洲的印度洋白海豚的關係最密切。最可能的隔離機制是本格拉上升流系統,這是一個以冷上升流為主的區域,位於大西洋白海豚和印度洋白海豚之間約2000千米的分布間隙內。

形態特徵

大西洋白海豚成體重100-150千克,體長通常在2-2.5米之間。嘴喙修長,額隆略呈圓形,背上突出的長隆脊只有成年者才有,隆脊的基部可能至少占身長的1/3,背鰭位於隆脊上,背部與體側呈鼠灰色(有個體差異)潛水時,尾鰭會揚升出水,嘴喙尖端的色澤隨年齡逐漸變淡,唇線相當平直,身上可能有斑點,胸鰭寬大,末端呈圓弧狀,腹部的顏色通常比體側及背部淡,尾乾下上面都有明顯的隆脊。小背鰭呈鐮刀狀或三角形,後緣突出,背鰭的顏色可能會隨著年齡而變淡。尾鰭中央凹刻明顯,後緣向內凹。年輕者較諸成年者,年輕的大西洋白海豚額隆較不突出,背鰭更趨鐮刀狀,背部中央沒有隆脊。年齡漸增後,體色會變暗。
大西洋白海豚總體呈灰色,腹側有一些淺色斑點。這些海豚的特徵是其獨特的升高和圓形背鰭。該海豚有一個非常大的瓜形、圓形的鰭狀肢和一個長而明顯的喙。與大多數鯨目動物一樣,它們具有同齒牙列(即沿齒列沒有分化)。該物種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椎骨數量,少於其姐妹物種中華白海豚。這與牙齒的數量(2-31對)以及物種的地理範圍一起,有助於分類學家區分大西洋白海豚和中華白海豚。中華白海豚的基礎代謝率為每小時1200立方厘米。

棲息環境

主要發現於沿海淺水區、河流和河口。雖然它們通常出現在淺水中,但也出現在較深的珊瑚礁中,顯然是為了躲避虎鯨的捕食。當在更深的水域時,該物種主要沿著海底游泳。大西洋白海豚通常棲息在海岸線附近,距陸地1-2千米以內;它僅限於溫暖的熱帶水域。
喜愛棲居在水深少於20米的岸邊或河口水域,尤其是紅樹林沼澤區周圍。典型的出沒地在較開闊岸邊的碎浪內,已知會游入尼日河與班加拉河的河道內,也許還會進入其他河流,不過很少長途朔流而上,通常會待在潮間帶的區域。

生活習性

行為

大西洋白海豚是一種日行、緩慢遊動的物種,一次可以在水下停留長達3分鐘。該物種有一個大瓜,有助於同種之間的回聲定位和聲音交流。這些海豚通常單獨出現或以3-7隻為一組,但有時會發現較年輕的海豚以20-25隻為一組。群體形成似乎與狩獵有關。
大西洋白海豚利用回聲定位來尋找食物並與同種動物交流,但視力相對較差。然而,其增大的瓜形結構和較高的大腦與身體質量比表明,它們具有良好的溝通和感知周圍環境的能力。為了避免虎鯨的捕食,大西洋白海豚在珊瑚礁中尋求庇護。
通常很難接近,會潛入水中朝不同方向游一段距離後,重新浮出水面以躲避船隻。很少進行船首乘浪,大約每隔40至60秒就會浮升,但也可能在海面下待上數分鐘之久。不尋常的浮升行為與中華白海豚相像。通常遊行緩慢,但是求偶動作卻可能包括高速繞圈追逐對方。也可能在空中轉體,拍動胸鰭。有時會浮窺;經常躍身擊浪,年輕者尤其多見。也可能採行後空翻。會與瓶鼻海豚共游。

食性

食物主要是魚類,包括鯔魚沙丁魚。其他重要的獵物包括魷魚和甲殼類動物。
大西洋白海豚在生命的各個階段都會被虎鯨捕食。為了降低被捕食的風險,它們經常在珊瑚礁中尋找掩護,並在海岸附近尋找庇護所。

分布範圍

留居:安哥拉、貝寧、喀麥隆、剛果(布)、加彭、甘比亞、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撒哈拉沙漠西部。
季節性不確定:多哥。
可能已經滅絕:加納。
起源不確定:奈及利亞。
存在不確定且來源不確定:安哥拉(卡賓達)、剛果(金)、象牙海岸、赤道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
大西洋白海豚是西非熱帶和亞熱帶近岸水域的特有種,分布範圍從西撒哈拉的Dahkla灣(北緯23°52',西經15°47')至安哥拉通布阿(納米貝省)(南緯15°46',東經11°46')。西撒哈拉和安哥拉之間的19個州均被認為是該物種自然分布範圍的一部分。
大西洋白海豚(大西洋駝海豚)
大西洋白海豚分布圖

繁殖方式

大西洋白海豚是一雄多雌制,即一隻雄性與多隻雌性交配。據報導,產仔期為12月至翌年2月,但可能會延續到其他月份。性成熟的確切年齡尚不清楚,但大多數個體在4-8歲之間繁殖。每個周期平均產下一個後代,體重在9-11千克之間。個體在24個月大時即可斷奶,但通常在48個月大時完全獨立。與其密切相關的中華白海豚可全年繁殖,但幼崽通常在夏季出生。對於其他海豚物種,例如寬吻海豚,交配季節發生在3-4月,幼崽在2-5月之間出生。妊娠期持續大約12個月,幼崽一直與母親保持密切聯繫,直到大約4或5歲。大多數雌性個體在5至12歲之間達到性成熟,雄性個體在9至13歲之間達到性成熟。壽命約為15-20年。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7年ver3.1——極危(CR)種。

種群現狀

目前還沒有對大西洋白海豚的全球豐度進行估計。2004年從通常是局部的、零星的、持續時間有限的調查工作中得出的。使用了多種調查方法,無法進行嚴格的豐度估計或比較。少數相關的“猜測”是主觀的,並且基於有限數量的研究人員的經驗;這些充其量只能提供粗略的豐度指數。
該範圍北端(西撒哈拉達赫拉灣)和南端(安哥拉納米貝)的種群數量似乎非常少,這可能表明棲息地適宜性的限制(Weir 2009年)。Beaubrun(1990年)將達赫拉灣的種群描述為“極小”,Notarbartolo di Sciara等人在同一地區進行了目擊。(1998)強化了這種印象。這個種群可能僅限於“幾十頭”(Van Waerebeek等人,2004年)。通過照片證實的目擊事件表明該亞群仍然存在(Weir和Collins 2015年)。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Bancd’Arguin(茅利塔尼亞)和Saloum-Niumi(塞內加爾/甘比亞)的種群數量多次被估計為約100頭(Maigret 1980年;Van Waerebeek等,2003年,2004年)。在阿爾金島南部的偶然目擊事件表明,該物種的目擊頻率相對較高(2014年1月)。然而,那些完成評估的人從未認為庫存量很大(Maigret 1980年,Robineau和Vely 1998年)。
在Saloum-Niumi地區,2004年的調查記錄的遭遇率和群體規模表明,少數物種數量“不太可能超過數百頭,也許更少”。大膽猜測“至少有數百個,甚至更多”。2015年對目擊記錄的審查表明,大西洋白海豚在幾內亞比索仍然廣泛分布,但目擊事件的頻率似乎在下降(2015年5月11日)。2015年,在Rio Nuñez(幾內亞北部)的目擊事件表明,幾內亞比索/幾內亞邊境的分布可能是連續的。儘管在海灘和船上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工作,但在喀麥隆的調查還是發現了一次大西洋白海豚的目擊事件。每100千米有0.39次目擊記錄表明,那裡的豐度非常低(Ayissi等人,2014年)。加彭的船隻調查也得出了較低的目擊率。2003年至2006年間的零星調查發現了5次目擊事件,平均每100千米有0.15次目擊事件。在加彭Gamba/Sette Cama地區的調查發現了3次大西洋白海豚目擊事件,每100千米遭遇率為0.13次。
然而,剛果岸上工作期間的目擊率要高得多(儘管不具有可比性),這表明加彭南部海岸和鄰近剛果共和國的有限區域擁有數十或數百人的總人口(柯林斯等人,2013年)。安哥拉海岸的大部分地區尚未進行調查,但局部調查工作表明,火烈鳥地區居住著一小群10隻個體(Weir 2009年)。2007年至2009年間,對剛果河口安哥拉一側進行的有限數量的調查未能發現任何目擊事件(WCS 2011年)。由於缺乏可靠的估計,無法對趨勢進行任何定量評估。然而,一些領域最近的工作證據和專家意見共識表明,大多數大西洋白海豚種群規模都很小,而且近幾十年來都經歷了顯著下降(IWC 2011年,Collins 2015年)。這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兼捕和定向捕撈,儘管棲息地喪失也可能是一個促成因素(2011-2015年)。
對每個推定的大西洋白海豚種群的有限研究工作要么確定了顯著的死亡率,要么得出了強有力的證據來推斷它。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最近報導的幾內亞比索的海豚兼捕和疑似數量下降的情況,據信幾內亞比索和鄰國幾內亞擁有現存數量最多的海豚(Leeney等,2015年)。之前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狀態評估得出的結論是“考慮到觀察到的數量相對較少,甚至考慮到該物種分布範圍的許多地區很少或沒有進行評估,總種群數量可能只有幾千頭(2015年)。

主要價值

作為食魚動物,大西洋白海豚可能會影響西非的沿海魚類種群。在茅利塔尼亞,該物種與當地漁民保持著有趣的互惠關係。大西洋白海豚對漁民發出的上岸信號做出反應。這有助於將魚類集中在岸邊,使漁民能夠滿足經濟需求,同時減少海豚副漁獲物。對人類的經濟重要性是積極的,大西洋白海豚通過將魚送入岸邊,使茅利塔尼亞的漁民受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