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繁殖方法,
形態特徵
大葉鹹豐草是直立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度0.3~2米,葉片是互生的羽狀葉,寬卵形,(3~)5~9裂,3~20厘米長,2.5~12厘米寬。葉截卵形至矛尖形,基部單裂或雙裂,邊緣有鋸齒,根尖銳尖。莖是紅色的,4角形,單一或有分枝。花冠是複合繖狀花序,長在主莖和側枝末端,通常4~6毫米長,結實時可達 20毫米長。每一朵花很小,密集簇生,從花冠寬廣的分散開。每個花冠有4~7個花舌,3~8毫米長,1.3~2.5毫米寬,黃色或少數橙色的無性與雄性花蕊,盤狀小花是黃色至橙黃色,3~4毫米長,光滑無毛。苞片 7~10片,竹片狀,長度3~4毫米。瘦果黑色,4~8肋,線形到四方形,長 6~16毫米,上半部有糙伏毛。芒是黃色到棕色,長 2~4毫米,有向後彎的刺可供傳播(Aluka, undated; PIER 2007)。
生長環境
大葉鹹豐草是一種堅韌的雜草,能入侵各種棲息地,從潮濕的土壤、沙地、石灰岩地到乾燥地,貧瘠的土地,低海拔到高達海拔 3600米。它大量生長在受干擾地區,高日照區和中等乾燥的土壤,但已知也會入侵草原、荒地、森林空地、濕地、花園、溪流兩側、路旁、草地、沿海地區和農業區。大葉鹹豐草能夠生存在嚴重乾旱區,所需的年降雨量為 500~3500毫米。能容忍的pH值範圍為 4~9,也能容忍鹽度高達 100 mM。它喜歡溫度高於 15℃,低於45℃,但能耐霜凍,根系能夠在承受溫度低至-15℃之後還能再生。大葉鹹豐草不耐火燒,但已知會迅速入侵至燃燒區(PIER, 2007; Aluka, undated; DPI, 2008)。
分布範圍
原生地: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貝多,貝里斯,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哥斯大黎加科斯塔,哥倫比亞,古巴,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薩爾瓦多,法國屬蓋亞那,瓜德羅普,瓜地馬拉,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牙買加,馬提尼克島,墨西哥,蒙特色納島,尼加拉瓜,巴拿馬,秘魯,波多黎各,聖基茨,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蘇里南,烏拉圭,委內瑞拉,維京群島(美國)
已知引進地區:美國索莫阿,奧地利,亞速爾群島,比利時,貝寧,波札那,英屬印度洋領地(Biot固結),高棉,喀麥隆,加拿大,加那利群島,中國,聖誕節島(印度洋),庫克群島,剛果,象牙海岸,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英國,愛沙尼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密克羅尼西亞),斐濟,法國,法屬玻里尼西亞,Gaum,希臘,印度尼西亞,以色列,義大利,日本,肯亞,吉里巴斯,賴比瑞亞,馬德拉群島,模里西斯,馬拉威,馬來西亞,馬紹爾群島,Mzoambique,新喀里多尼亞(中篇小說卡列多尼),紐西蘭,-NRCS,紐埃,諾福克島,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皮特凱恩,葡萄牙,薩摩亞,蘇格蘭,塞席爾,獅子山,斯洛維尼亞,索羅門群島,台灣,坦尚尼亞,泰國,湯加,烏干達,聯合王國(英國),美國(美國),美國本土外小群島,萬那杜,越南(越南),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尚比亞,辛巴威。
主要價值
大葉鹹豐草(Bidens pilosa)在非洲,亞洲和熱帶美洲,被當做藥用植物。據報告,它的根,葉,種子有抗菌、抗痢疾、抗發炎、抗瘧疾、利尿、保肝和抗低血壓的功能。在非洲,大葉鹹豐草被用來治療頭痛、耳部感染、宿醉、腹瀉、腎臟問題、瘧疾、黃疸、痢疾、燃燒、節疤炎、潰瘍、腹痛。它也被用來作為麻醉劑,混凝劑和用來減輕生孩子的疼痛。在非洲地區撒哈拉附近,其新鮮或乾燥的嫩芽和嫩葉被當作蔬菜食用,特別是在食物匱乏的時候。大葉鹹豐草也是醬汁的材料,和很多主食一起被食用(Mvere, 2004)。
繁殖方法
自花授粉或交叉授粉。單一植株物每年可以產生 3,000~6,000顆種子,種子可黏附在動物,鳥類和人類身上散播,或經由風和水散播。它可以在57~70天內完成整個生育周期,一些地區可能一年可以完成5~6次。據報告,種子不會休眠,可存活5~6年,野地發芽率74%(PIER, 2007; Zungsontiporn, undated; DPI, 2008)。
大葉鹹豐草生長迅速。發芽後4個月開花,開花後 4周生產成熟的種子。此植物開花時通常有 80個花冠,種子可供繁殖一代 3000個植株,每年可繁殖4代(DPI, 2008; Mvere, 2004; PIER, 2007)。
大葉鹹豐草能夠在各種棲地、土壤和光照條件下行光合作用(PIER,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