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馬尾連,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大葉唐松草Thalictrum faberi Ulbr.、尖葉唐松草Thalictrum acutifolium (Hand.-Mazz.) Boivin和華東唐松草Thalictrum fortunei S. Moore的根及根莖。大葉唐松草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尖葉唐松草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華東唐松草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具有清熱,瀉火,解毒之功效。常用於痢疾,腹瀉,目赤腫痛,濕熱黃疸。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葉馬尾連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毛莨目
- 科:毛茛科
- 屬:唐松草屬
- 種:大葉唐松草、尖葉唐松草、華東唐松草
- 採收時間:春季至秋季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藥理作用,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大腸、肝經。
功效
清熱,瀉火,解毒。
主治
用於痢疾,腹瀉,目赤腫痛,濕熱黃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
採集加工
春季至秋季採收,剪去地上莖葉,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大葉唐松草:多年生草本,高35-110cm。全株無毛。根狀莖短,有多數鬚根。莖直立,上部分枝。葉互生;葉柄長4.5-6cm,基部有鞘;托葉狹,全緣;基生葉在開花時枯萎,莖下部葉為二至三回三出複葉;葉片長達30cm;小葉大,堅紙質,寬卵形或近菱形,長5-10cm,寬3.5-9cm,先端急尖或微鈍,基部圓形、淺心形或截形,3淺裂,邊緣每側有5-10不等大粗牙齒,上面葉脈近平,下面葉脈隆起,網脈明顯;小葉柄長1.5-4cm。圓錐狀花序,長20-40cm;花兩性,花梗細,長3-7mm;萼片4,花瓣狀,寬橢圓形,長3-3.5mm,白色,早落;無花瓣;雄蕊多數,花絲比花葯窄或等寬,長5-7mm,下部絲狀,花葯長圓形,長1-2mm;心皮3-6,花柱與子房等長,稍拳卷,柱頭生於腹面。瘦果狹卵形,長5-6mm,約有10條縱肋,宿存花柱長約1mm,拳卷。花期7-8月,果期8-9月。
尖葉唐松草:又名尖嘴唐松草。多年生草本,高25-65cm。無毛或有時葉背面疏被短柔毛。根肉質,胡蘿蔔形,長約5cm,粗達4mm。莖直立,中部以上分枝。葉互生;葉柄長10-20cm;基生葉2-3;二回三出複葉;葉片長7-18cm;小葉草質,卵形,長2.3-5cm,寬1-3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圓形、圓楔形或心形,不分裂或不明顯3淺裂,邊緣有疏牙齒;莖生葉較小;有短柄。復單歧聚傘花序呈傘房狀,無毛;花兩性,花梗長3-8mm;萼片4,花瓣狀,卵形,長約2mm,白色或帶粉紅色,早落;花瓣無;雄蕊多數,長達5mm,花絲上部比花葯寬,下部絲狀,花葯長圓形,長0.8-1.3mm;心皮6-12,有細柄,花柱短,柱頭生於腹面。瘦果狹長圓形,扁,稍不對稱,有時彎曲,長3-4.5mm,寬0.6-1.2mm,有8條縱肋,果柄長1-2.5mm。花期4-7月,果期5-8月。
華東唐松草:又名白蓬草。多年生草本,高20-70cm。全株無毛。莖下部或中部分枝。葉互生;葉柄長約6cm,基部有鞘;托葉膜質,半圓形,全緣;葉為二至三回三出複葉;小葉草質,倒卵形或近圓形,長1-2.5cm,寬0.8-2.3cm,先端圓,基部圓或淺心形,不明顯3淺裂或有5-7淺圓齒,脈在下面隆起,網脈明顯。單歧聚傘花序,花兩性,花梗細,長0.6-1.6cm;萼片4,花瓣狀,倒卵形,長3-4.5mm,白色或淡紫色,早落;花瓣無;雄蕊多數,花絲比花葯略寬,下部窄,花葯橢圓形,長0.5-1.2mm,先端鈍;心皮3-6,長圓形,長2-2.5mm,花柱短,先端彎曲,柱頭生於腹面。瘦果圓柱狀紡錘形,長4-5mm,有6-8條縱肋,宿存花柱長1-1.2mm,先端拳卷。花期4-5月,果期5-7月。
生長環境
大葉唐松草:生於海拔600-1300m的山地林下。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
尖葉唐松草:生於山地、林緣濕潤處或山谷地帶。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華東唐松草:生於丘陵地帶或山地林下陰濕處。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
藥材性狀
大葉唐松草根狀莖短,下部密生數十條細根。細根長約10cm,直徑約1mm;表面棕褐色,皮部較疏鬆;質硬而脆,易折斷;味苦。
相關論述
1、南藥《中草藥學》:“治痢疾,腹瀉,淋巴結核,淋巴結炎,眼結膜炎。”
2、《福建藥物志》:“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治瘡癤。”
藥理作用
1、抗癌作用;
2、抗菌作用;
3、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具有降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