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豬籠草

大葉豬籠草

大葉豬籠草為藤本植物。莖可長達10m,直徑達10mm,呈圓柱形。節間距可長達35cm。葉片呈橢圓形,可長達60cm,寬至20cm。葉片末端先尖後鈍,基部驟縮。葉柄可長達15cm。葉柄包住莖且向外翻,形成兩個脊。在中脈的兩側各有1~3條縱脈。籠蔓可長達35cm。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葉豬籠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石竹目
  • 豬籠草科
  • 豬籠草屬 
  • 分布區域:馬來西亞婆羅洲沙巴地區的特魯斯馬迪山
簡介,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態學,生長環境,瀕危等級,雜交種,相關物種,

簡介

Nepenthes macrophylla
大葉豬籠草是馬來西亞婆羅洲沙巴地區的特魯斯馬迪山(Mount Trus Madi)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在拉丁語中“macro”表示巨大的,“phylla”表示葉片。大葉豬籠草與愛德華豬籠草N. edwardsiana)只在捕蟲籠和葉片上有些許的差別,所以大葉豬籠草曾被認為是愛德華豬籠草(N. edwardsiana)的一個亞種。
豬籠草科,豬籠草屬。多年生草本或半木質化藤本食蟲植物。葉互生,長橢圓形,全緣,中脈延長為卷鬚,末端有一小葉籠,葉籠小瓶狀,瓶口邊緣厚,上有小蓋,成長時蓋張開,不能再閉合,籠色以綠色為主,有褐色或紅色的斑點和條紋,甚為美觀,籠內壁光滑,籠底能分泌粘液和消化液,有氣味以引誘小動物,小動物一旦落入籠內很難逸出,終被消化和吸收; 雌雄異株,總狀花序,有萼片3—4枚,無花瓣,雄蕊4—24,合生,子房上位,4室;蒴果,種子多數。產我國廣東;亞洲熱帶也有分布。繁殖用扦插或播種。要求用泥炭土、泥炭蘚、樹葉加上木炭屑、乾牛糞碎塊和少數沙為栽培材料,栽於木框或漏空花盆中。根黑色,易斷,栽植時應多注意。木框懸掛在陰棚或樹下,或溫室內,稍為遮蔭,溫度不低於18℃。夏季要高空氣濕度和通風; 水分以不含石灰質為佳。生長期用牛糞水作追肥。豬籠草為有趣之食蟲植物之一,葉籠大而色美,一些雜交種葉籠可大到可盛300—400毫升的水,在植物園溫室中也是引人注意的觀賞植物。在華南又作藥用。

植物學史

大葉豬籠草且僅分布於特魯斯馬迪山(Mount Trus Madi),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被看作為一個獨立的物種。在發現它後不久,它就被認為與基納巴盧山特有的長毛豬籠草N. villosa)是同一個物種。在倉田重夫(Shigeo Kurata)1976年所著的《基納巴盧山的豬籠草(Nepenthes of Mount Kinabalu)》中寫道: 原生地
大葉豬籠草的下位籠大葉豬籠草的下位籠
特魯斯馬迪山(Mount Trus Madi)坐落於基納巴盧山的南部,在此有此種豬籠草的原生地。雖然這還未被證實,但它的存在也是可以預料的,因為在這裡存在著適合此種豬籠草生長的海拔高度。”
後來,大葉豬籠草又被看作是與之存在著近緣關係的愛德華豬籠草N. edwardsiana)的一種個體。大葉豬籠草最早由約翰內斯·馬拉威尼(Johannes Marabini)於1983年3月發現。他還收集到了編號為Marabini 2167的模式標本,現存放於德國的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emberg)。4年後,馬拉威尼將其分為愛德華豬籠草(N. edwardsiana)的一個亞種。
物種命名與論述出處
在安西婭·飛利浦(Anthea Phillipps)和安東尼·蘭博(Anthony Lamb)1996年發表的著作《婆羅洲的豬籠草(Pitcher-Plants of Borneo)》中對大葉豬籠草進行了表述,並將其命名為“Nepenthes macrophylla (Marabini) Jebb & Cheek ined”。植物學家馬修·傑布(Matthew Jebb)和馬丁·奇克(Martin Cheek)在1994年就有意要將大葉豬籠草提升為一個獨立的物種,並在他們1997年的論文中論述了自己的觀點。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也支持這個觀點,他指出愛德華豬籠草N. edwardsiana)與長毛豬籠草N. villosa)比愛德華豬籠草(N. edwardsiana)與大葉豬籠草更相似,而愛德華豬籠草(N. edwardsiana)與長毛豬籠草(N. villosa)已被分為兩個獨立的物種,為什麼大葉豬籠草就不應該獨立為一個物種呢。

形態特徵

捕蟲籠
大葉豬籠草的捕蟲籠很堅硬,為木質。地面籠和下位籠為短圓柱形,捕蟲籠中部有一個籠肩。它們很巨大,可高達35cm,寬至15cm。地面籠的下半部凸起。在每個捕蟲籠的前部都有一對不寬於10mm的翼。籠口為卵形,傾斜。唇向外反捲成圓柱形,唇上有高度發達的唇肋,在唇的內緣有向下尖出的唇齒。蓋子前部為卵形,很寬大,基部為心形。在蓋子基部的後方有一個不分叉的籠蔓尾,長度不超過9mm。上位籠大多數方面類似於下位籠。區別在於,上位籠更類似於圓柱形,翼退化為一對隆起,且籠肩更靠上。大葉豬籠草捕蟲籠的顏色有很多種,但黃色的比紅色的數量更大。
大葉豬籠草大葉豬籠草
大葉豬籠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花梗可長達23cm,直徑5mm。花軸可長達55cm。每一個小花梗帶一朵花,有苞片,長達16mm。萼片為橢圓形,長達6mm。大葉豬籠草植株的大部分都披被著很短且易脫落的毛被。

生態學

大葉豬籠草僅存在於婆羅洲沙巴地區的特魯斯馬迪山(Mount Trus Madi)山頂。而就算是附近同一海拔的潘那索維坦山(Mount Pinesowitan)山頂上也不存在。海拔2200~2400m是最適宜大葉豬籠草生長的海拔範圍,但其也可在海拔2000~2600m的地區存活。在特魯斯馬迪山大葉豬籠草分布於2200~2642m的山頂之間。 大葉豬籠草生長於山脊頂部長滿水苔山地森林里的植被中,這些植被主要由薄子屬(Leptospermum)和杜鵑屬Rhododendron)的植物組成。像其他高地豬籠草一樣,大葉豬籠草原生地的晝夜溫差很大,中午最高溫可達30℃,而晚上最低只有5℃。特魯斯馬迪山的山頂常常雲霧繚繞,其空氣濕度相當的高。

生長環境

大葉豬籠草既能沿地面匍匐生長,也可以作為一個附生植物攀附於其他植物身上。大葉豬籠草與勞氏豬籠草N. lowii)和毛蓋豬籠草N. tentaculata)生存於同一地區。勞氏豬籠草(N. lowii)與大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被稱為特魯斯馬迪山豬籠草N. × trusmadiensis)。

瀕危等級

由於大葉豬籠草的分布狹窄,且特魯斯馬迪山沒有得到像基納巴盧山那樣的保護,所以大葉豬籠草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瀕危物種名錄(200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等級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而植物學家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在1997年依照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標準(IUCN criteria)在一個非正式的評估中曾將大葉豬籠草列入瀕危等級。克拉克說:“要想讓這個物種在野外延續至下個世紀,就需要大力度的保護。”大葉豬籠草遭受各樣的威脅,包括過度採集和登山者造成的原生地破壞。這些人類的活動讓大葉豬籠草的種群數量大大的下降,它已被認為是婆羅洲最瀕危的高地豬籠草

雜交種

自然雜交種
N. lowii× N. macrophylla
別名:特魯斯馬迪山豬籠草(Nepenthes × trusmadiensis ) 簡稱:TM
目前在野外只發現了大葉豬籠草與勞氏豬籠草N. lowii)的自然雜交種。1983年,勞氏豬籠草(N. lowii)與大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由約翰內斯·馬拉威尼(Johannes Marabini)和約翰·布里格斯(John Briggs)在特魯斯馬迪山(Mount Trus Madi)上發現。之後,馬拉威尼給這個物種命名特魯斯馬迪山豬籠草N. × trusmadiensis)。布里格斯1984年再次來到特魯斯馬迪山,但發現其只剩下一小群了。
特魯斯馬迪山豬籠草
特魯斯馬迪山豬籠草的葉片可長達50cm。它是婆羅洲的豬籠草中可以長出巨大籠子的品種之一,捕蟲籠高度可達35cm。它的形態為勞氏豬籠(N. lowii)草與大葉豬籠草的混合型。它的蓋子和勞氏豬籠草N. lowii)一樣外翻,且在蓋子下表面有短毛。唇有突出的唇齒和楞,但並不類似於大葉豬籠草的形狀。它的花序可達50cm長,每個小花梗有兩朵花。除了捕蟲籠之外,植株的其他部分並不是很巨大。
特魯斯馬迪山豬籠草N. × trusmadiensis)僅分布於特魯斯馬迪山海拔2500~2600m的山頂地區。

相關物種

大葉豬籠草與愛德華豬籠草N. edwardsiana)和長毛豬籠草N. villosa)之間存在著近緣關係。
長毛豬籠草
大葉豬籠草與它們的區別在於唇的結構。雖然它們的唇都非常的發達,但大葉豬籠草的唇肋和唇齒都較短,且間距較寬。大葉豬籠草的籠口比愛德華豬籠草N. edwardsiana)和長毛豬籠草N. villosa)都更傾斜。籠口為緩緩傾斜至蓋子基部的,不會在某個位置突然變陡而形成一個明顯的唇頸。大葉豬籠草的蓋子更寬且為卵形。愛德華豬籠草(N. edwardsiana)與大葉豬籠草的下位籠很相似,但後者的籠肩更靠上。它們的上位籠的區別更明顯,大葉豬籠草的為長卵形。正如大葉豬籠草的名字,它的葉片非常巨大,長度最多可為愛德華豬籠草(N. edwardsiana)和長毛豬籠草(N. villosa)的兩倍。
愛德華豬籠草的上位籠愛德華豬籠草的上位籠
長毛豬籠草的上位籠長毛豬籠草的上位籠
愛德華豬籠草
愛德華豬籠草N. edwardsiana)和長毛豬籠草N. villosa)至分布於基納巴盧山的超基性土壤(ultramafic soils)中,而大葉豬籠草只分布於特魯斯馬迪山(Mount Trus Madi)山頂附近的砂質土壤中。植物學家馬修·傑布(Matthew Jebb)和馬丁·奇克(Martin Cheek)還認為,大葉豬籠草與菲律賓巴拉望(Palawan)特有的驚奇豬籠草N. mira)之間存在著近緣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