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病蟲防治,
形態特徵
木質攀援藤本,高可達10米;枝無毛,乾時變淡褐色。葉革質,有透明腺點,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稀橢圓形,長12-17厘米,寬4-9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兩側不等,斜心形,兩耳圓,常覆瓦狀重疊,腹面無毛,背面疏被長柔毛;葉脈羽狀,但又常有5條比較明顯的近基出脈,最上1對離基5-8厘米從中脈發出,較下的1對最粗,近基出或在基部上方1-1.5厘米發出,弧形上升至葉片中部即彎拱網結,網狀脈明顯;葉柄短,通常一側長2-6毫米,另一側長6-10毫米,被短柔毛;葉鞘長2-3毫米。
花單性,雌雄異株,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長約10厘米,直徑約4毫米;總花梗長1-1.5厘米,無毛; 花序軸被毛;苞片闊倒卵形,盾狀,有緣毛,長約1.3毫米,寬約1毫米。雄蕊2枚,花葯2室,花絲肥厚,長約1.2毫米。雌花序長和寬與雄花序的相同,在果期延長並顯著增粗,長達15厘米,直徑15-22毫米;花序軸密被粗毛;苞片倒卵狀長圓形,腹面貼生於花序軸上,僅邊緣分離,長約2毫米,寬約1.1毫米,盾狀,有緣毛,子房卵形,柱頭4,頂端短尖。漿果近球形,直徑約5毫米,果柄與果近等長。花期8-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密林中,攀援於樹上或石上。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廣東南部(茂名)、海南。模式標本采自廣東海南那大。
主要價值
【藥用部位】全株
【性味】辛;溫。
【功效】活血消腫止痛。
【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泡酒。
病蟲防治
- 病害
胡椒瘟病
是由疫黴菌侵染引起的一種具有強烈傳染能力的土壤性病害。胡椒瘟病病菌可侵染胡椒的大部分器官,但以侵染主蔓基部(椒頭)危害最大。感病主蔓在表土下15-20厘米處變黑腐爛,初期切開主蔓見導管變黑,後期表皮變黑,組織腐爛鬆散,有時還流出黑水,感病的根部也變黑,整株突然調萎枯死(青枯)。
葉片感病後呈現墨黑色圓形病斑,病斑邊緣有放射狀黑線,嫩蔓和枝條感病後病部變黑,呈水漬狀。嚴重時逐節脫落,多數從節上或傷口感染。花果穗感病後變黑色,最後脫落。我縣騎馬壩椒區主要在3-5月發生流行。降雨過多是本病發生流行的主導原因。靠流水、風、雨水和人畜傳播。
葉斑病
細菌性葉斑病此病是僅次於胡椒瘟病的又一重要病害。可在各齡椒園發生,主要為害葉片,枝、蔓、花、果亦可感病。葉片病斑呈多角形水漬狀,擴散後中間呈褐色,邊緣變黃。病健交界處呈水漬狀,雨天或露水大時,葉背可見細菌液膿溢出,後期脫落。枝蔓感病後逐漸逐節脫落,以致樹冠逐漸縮小,最後枯死。本病全年均可發生,主要流行於春夏大風季節。病原菌由風雨或水滴從植株的傷口或自然氣孔口傳病。
防治措施:⑴新植區嚴格檢疫,用無病苗種植;⑴營造防護林,椒園面積3-5畝為宜;⑶搞好排水系統,定期清除枯枝落葉;⑷勤檢查,及時消滅中心病株,及時摘除病葉,剪去病枝,在春季風雨到來之前噴波爾多液保護或噴1%的霜疫靈進行預防。
花葉病
是由病毒引起的,感病的胡椒,嫩葉變小,捲曲、黃化或花葉,主蔓萎縮,節間變短,植株矮小畸形,花穗短,結果很少,產量低。
防治措施:新植區要嚴格檢疫。不要用病株上割苗;加強椒園管理,割苗前要施肥,發現病株及時挖除補種。
根部病
主要是褐根病和紫根病。病源主要來源於椒園殘留帶病的樹頭、樹根和木支柱傳病,以後寄生到胡椒的蔓、根。症狀是蔓枝生長停頓,葉片變黃,地下蔓根表面有褐銹色(褐根病)或紫色的菌膜,內部變黑(褐根病)或變黃(紫根病)腐爛,嚴重時整株枯死。
防治措施:
開墾時徹底撿淨樹頭、樹根,以預防根病的發生。發現病株,及時挖根處理,切除病部,清除病源,傷口進行塗霜疫靈處理。病部曬2-3天,然後填回新土,壓緊並加強肥水管理。其他病害如炭疽病、線疫病、菌核病發生時,摘除病葉和剪除病枝,噴波爾多液防治即可。
- 蟲害
介殼蟲類主要為害嫩葉、嫩芽和主蔓吸根。使植株生長不良,並可引起煤煙病,噴波爾多液過多,容易引起介殼蟲發生。
防治方法:不濫噴波爾多液,保護天敵,用樂果500-800倍噴2-3次。根部粉蚧為害可用樂果等有機磷殺蟲劑淋灌椒頭處理,效果較好。
盲蝽主要為害胡椒幼嫩枝葉、花等。
防治方法:用1000-1500倍液敵百蟲、樂果等每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防治。此外還有蚜蟲、刺蛾、螞蟻、金龜子均可用有機磷等殺蟲劑噴殺,效果都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