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生長習性,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藥用,綠化,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具很短的根狀莖;根多少呈繩索狀,粗1.5-3毫米。
葉長50-80厘米,通常寬1-2厘米,柔軟,上部下彎。
花葶與葉近等長,不分枝,在頂端聚生2-6朵花;苞片寬卵形,寬1-2.5厘米,先端長漸尖至近尾狀,全長1.8-4厘米;花近簇生,具很短的花梗;花被金黃色或桔黃色;花被管長1-1.7厘米,約1/3-2/3為苞片所包(最上部的花除外),花被裂片長6-7.5厘米,內三片寬1.5-2.5厘米。蒴果橢圓形,稍有三鈍棱,長約2厘米。花果期6-10月。
近種區別
該種苞片寬闊,花數朵近簇生於花葶頂端,花被管約1/3-2/3藏於苞片內(至少下部的花如此),很容易辨認。
產地生境
生長習性
大苞萱草耐寒性強,耐光線充足,又耐半蔭,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腐殖質含量高、排水良好的通透性土壤為好,生長季節經常施肥。北方需在下霜前將地下塊莖挖起,貯藏在溫度為5℃左右的環境中,露地栽培的最適溫度為13-17℃。抵抗病蟲害侵染,對噪音、粉塵都有較強的耐受性。
繁殖方法
分株:分株時挖取株叢的一部分分櫱作為種苗,挖取部分要帶根,從短縮莖處割開,將老根、朽根和病根剪除,儘量保留肉質根,適當剪短後即可栽植。栽植應選在晴天進行,邊挖苗、邊分苗、邊栽苗,儘量少傷根,這樣緩苗快,一般2至3年分株一次,以保證植株旺盛的生長勢。
播種:大苞萱草每年9月左右進入採種期,次年春季播種,苗床要先施足底肥,床寬1.3至1.7米,長30米左右,兩側挖排水溝。播種時每隔20厘米開深約3厘米的淺溝,把種子均勻的播入溝內,蓋一層細土,再薄鋪一層細沙。出苗前要澆水和除草,保持好土壤濕度,秋季即可起苗栽植。
分芽:花芽指大苞萱草花莖上小的植株,可以從花莖上切割下來,若體積較大在種植前可以進一步分割。移植後的花芽在一周后即可生根,可以利用生根的花芽繁殖植株,提高栽植的數量。
組培:用幼嫩葉片、花絲和花苔等器官培養成植株,方法是先誘導幼嫩器官產生愈傷組織,然後用適當培養基在適宜的溫濕光氣等條件下培養成幼小植株。再將小苗假植於營養缽,經一段時間培養成植株幼苗,之後定植。
栽培技術
整地:大苞萱草對土壤要求不嚴,鹽鹼地、砂石地等上都能夠正常生長,但以腐殖質含量高、土層深厚、灌溉條件優越、排水良好的通透性土壤最好。整地時施入一定量的有機肥,然後整平、耙細、整畦,畦寬2-3米,便於管理。開溝或挖穴栽植,栽植不宜過深或過淺,株行距保持30-40厘米為宜,栽植後覆土壓實,澆透水。
澆水:大苞萱草在整個生長發育期間如果天氣不十分乾早一般可不必澆水,但在春季萌芽後如果土壤水分不足將會影響開花數量,為此在春旱地區春季應適時澆水。生長季節要給以充足的水分供應,並使土壤保持疏鬆及濕潤狀態,否則將影響植株正常開花和花朵質量。
施肥:大苞萱草從栽植的第2年開始適時追肥,對當年開花有較大影響,全年最好追施3次液肥,第1次是在新芽長到約10厘米時施,第2次是在見到花莛時施,第3次是在開花後10天施。大苞萱草花期長,對氮、磷、鉀的需求量比較大,除種植時施足基肥(以腐熟的牛糞或豬糞為宜)外,還要根據不同發育階段的需要來施肥。
除草:大苞萱草定植後為了保證苗木的正常生長,應及時中耕除草,除草一般分兩種方法,一是用除草劑清除地里的雜草,二是機械或手工鬆土清除地里的雜草。
病蟲防治
主要價值
藥用
萱草根具有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膀胱實熱、心腎虛火旺盛引起的小便赤熱及手心潮熱等症。挖取鮮根,洗淨泥土,煎煮後即可服用,或與其它同效藥同用以加強療效。
綠化
一次種植多年受益;返青早、花期早、花色鮮艷;既可單獨種植也可成片種植,也可與其它不同花期的花卉進行搭配種植,也可以種植在喬木或灌木空間地。